实用的家乡的民俗的作文汇编8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民俗的作文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1
一大清早,一声声吆喝声便传遍了整个大街小巷,小街上人很多,多得好像容不下这么多人,虽然有些嘈杂,但也十分的热闹。每个人从身边路
过,伴随着一阵阵香气,伴随着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什么东西令他们如此幸福?早点。
孝感早点并没有上海那样食物美味,又不如重庆那边辣得有特色,也没有国外那边满街的芝士味。我们孝感的早点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也是最淳朴的。
孝感米酒,应当属于最出名了,由于它选才考究,制法独特,孝感米酒白如玉液,清香袭人,甜润爽口,浓而不沾,稀而不流,又闻着有种隐隐的酒香,却怎么也喝不醉,食用后生津暖胃,回味深长.品种也很多:枸杞米酒,槐花米酒,桂花米酒,樱桃米酒,银耳米酒......,种类繁多,但样样都十分美味。
老人带着小孩去吃热干面,老人呢,在旁边点壶龙井品茶,小孩就在旁边吃着,吃完抬起头来,满嘴都是芝麻酱,用小手一擦,却越擦越脏,热干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面条事先煮熟后,再淋上芝麻酱,香油,香醋,葱等配料,更具特色.吃起来面条纤细爽滑,有筋道,酱汁香浓味美,色泽黄而油润,有种很爽口的辣味。
中午,吃早点的人们都散了,但卖早点的人们又忙了起来,准备着第二天要卖的早点。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2
艾草在舟山叫青,是一种长在田边的青草。艾草制成的糕点叫青饼,它是舟山的传统食品,一般在清明前后制作。这里的人们祭拜祖宗时,青饼必不可少,它又叫“清明饼”。
今年清明节前,妈妈带我们兄妹俩采艾草。一到田野里,我们就手忙脚乱地采摘起来。可没过多长时间,妈妈就叫我们停下了,把我们叫到了身边。原来,我们采的不是真的艾草,而是假艾草。
妈妈告诉我们,艾草的叶子有点椭圆形,背面还有白白的绒毛,闻起来带有一种香味,轻轻咀嚼,苦中带甜。而假的艾草,叶子长而尖,背面没有绒毛,闻起来是青草的气息,嚼一下,带点苦味。我们连忙倒出自己采摘的艾草,果然,有假艾草混在里面。我们还发现,假的艾草颜色更深。小小的艾草还有这么多学问,实践出真知啊!我们又开始仔细地采起来,边采边闻一闻,还不时请教妈妈。经过2个小时的劳动,我们提着满满一篮艾草来到了家里,准备制作青饼。
一回到家,妈妈叫我们把艾草倒在地上,把一些黄叶摘掉,把粗粗的茎剪掉。这下子,满满一篮子艾草只剩下半篮子了。接着,我们把艾草倒进盆里,清洗干净。看似干净的艾草原来也很脏,不知洗了多少遍,水才变得干净。
这时,锅里的水已经开了。我拎起篮子把艾草倒进了锅里,又拿起锅铲上下翻动。妈妈还在水里倒了些小苏打,她说,这是为了软化茎叶。还告诉我们,只要艾草瘪下去就行,大概焯5、6分钟就够了。时间过长,艾草会烂,颜色会变黄。原来,焯艾草也是门学问啊!没一会儿,整间屋子充满了艾草的清香。
我们把焯好的艾草又倒进篮子里,目的是沥干水分。随后,我们开始和面(一半是糯米粉,一半是面粉)。没一会儿,我的两只手又酸又涨。但是看看妈妈和妹妹高涨的干劲,我也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接着开始剁青,我们把沥干水分的艾草放在砧板上,用菜刀使劲剁。艾草要剁得很细很细,剁成浆糊状,这样才能和面粉完美融合在一起,吃起来细腻光滑。我使出了洪荒之力才把所有的艾草剁好,累得直喘粗气。随后,妈妈把剁好的艾草和和过的面混合在一起,开始捣面了。妈妈用手使劲地揉搓,妹妹用擀面杖使劲搅拌。妈妈告诉我们,面团要揉搓得有弹性,不软也不硬。
终于到了做青饼的关键时刻,我们围坐在桌边,我和妹妹用月饼磨具压青饼,妈妈用手把面团搓成圆形再压扁。看着一个个青饼在我们手中诞生,累点也是快乐的。
最后,我们把做好的青饼放进蒸笼里蒸。十多分钟后,一股浓浓的清香扑鼻而来,我用力地咬上一口,啊,又香又糯,还不粘牙,真让人回味无穷!一口气可以吃四五个,而且不用担心会胀气。
我拿着自己亲手做的青饼往外跑,轻轻吸口气,各家各户都飘出了青饼的香甜味,还不时传出小伙伴们清脆的笑声。
衢山的美食有很多,可是回家做客的人,回去时总爱拎一袋自家做的青饼,大概是青饼寄托着人们浓浓的乡情吧!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3
欢歌笑语辞旧岁,载歌载舞迎新春。农历正月十四,舞钢市一年一度的花社大赛在温州路北段拉开帷幕。我作为一个小市民,当然不会错过这个美好的场面咯!
一大早,妈妈就喊我起床,说是要去看花社,我一听见“看花社”三个字,就快速穿上衣服,吃完饭,和弟弟、妈妈、爸爸一路小跑来到那儿,锣鼓喧天,彩带飘扬,放眼望去,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温州路那宽阔的路面也变得有些狭窄,依次被人们围出了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圈子。
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跑到人最多的一个圈子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钻了进去,“我们幼儿园!”我惊呼道,怪不得这个节目这么吸引人,原来这个节目都是些小娃娃们表演的,他们一个个浓妆艳抹,穿着鲜艳的表演服,有的踩高跷,有的舞狮子,还有一个七品芝麻官,最搞笑的就要数他了!只见他的脸上长了两撇翘翘的胡子,穿着鲜红的官服,表情夸张,举止幽默,走起路来,大摇大摆,仿佛他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官一样,让人笑弯了腰,人们不时地对他指指点点,窃窃私语,有的还不停地举起手机来拍照,留下这美好的瞬间。
今年的节目特别丰富,不但有划旱船、扭秧歌、舞龙灯、扇子舞、高跷等,还有精彩的杂技表演,他还是我们老家武功乡的参赛节目,我和弟弟挤到台前,津津有味地看着。
其中有一个节目的名字叫“吞钢球”,这个名字听起来都吓人,我心里想:“钢球能吞下去么?吞下去会怎样?”终于开始了,只见表演人先围着舞台转了几圈,伸伸腿,弯弯腰,做了热身运动,然后拿出了一个钢球,并让在场的一个小朋友检查了钢球的真伪,最后,他让小朋友把钢球缓缓的放入他的嘴中,他做了吞咽很困难的样子,脸憋得通红,我正担心着呢呀,很快他把球吞了下去,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又调整呼吸,踢踢腿,做出用功的样子,只听“呸”的一声,没吐出来,又吐了几次。还是没吐出来,我真担心他会不会出什么事儿,心也七上八下,仿佛要跳出胸膛。终于,他用尽了全身力气,才把它吐出来。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表演结束了,我对爸爸说:“我终于知道我们老家为什么叫武功了,”你知道吗,对了!就是武功乡里面有很多会武功的人呀!哈哈!我也是其中一员吧!
花社比赛不仅给美好的节日带来了喜庆,而且为这个传统佳节画上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句号。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4
过年了,过年了,终于过年了!我高兴地喊着:“我又长了一岁,我十一岁了。”
一大早,全家就开始忙上了,爷爷在一旁监督,我和爸爸贴对联,这对子写得真好“财源滚滚来,年年发大财”。如今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爷爷也年轻了好几岁呢!
每到过年的时候,妈妈都要包好多的饺子,有酸菜猪肉馅的,有韭菜鸡蛋馅的,有牛肉萝卜馅的……新年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好吃的,看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期待着零点钟声的敲响。10点左右,家家户户好像是约好的事,都燃起了烟花炮竹,火熊熊的燃烧起来了,饺子下锅了,我们要围着火堆绕几圈,听爷爷说这样就不会生病,可以去去晦气。
热乎乎的饺子上桌了,刚刚热好的菜端上来了,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了,爷爷、奶奶乐得合不拢嘴,我们把祝福送给他们。
和妈妈收拾完以后,我进入了甜甜的梦乡,我希望下一年马上来到,因为我想再长一岁。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5
按照我们家乡的老规矩,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每到这时,大街上总会挂满红红的灯笼,大街小巷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在我们的家乡,春节有这样独特的风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扫尘房,腊月二十六,蒸枣饽饽。除夕夜,吃团圆饭,正月十五过元宵。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蒸枣饽饽了。每年我都会参与。蒸枣饽饽的面,需要提前一天的晚上准备好,放在温暖的地方。第二天一早醒来,面就已经发得白白胖胖,轻轻用手一戳,面软软的,像一块橡皮泥。
把做枣饽饽的材料,便可以开始做枣饽饽了。先揉好一块儿面,再找到它的中央,开始插第一颗枣,再顺次把枣插在第一个枣的上下左右,每一边为四颗。
看着妈妈手上那娴熟的动作,一个又一个的枣饽饽从她手中诞生了。我看着这些挺简单的,于是便想尝试一下。先揉面,我好像是没有劲儿怎么的,面揉了好长的时间,却一直没有变的光滑,只好求助于妈妈,妈妈帮我揉好了面,我又犯难了,我不会插枣儿,刚把面提起来,还没来得及插枣儿面便瘫了下去,这时姥姥就会对我说:“阿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要轻轻松松享一辈子的福哦。”
蒸大枣饽饽剩下的面,我们用来做小猪,小猪的耳朵和鼻子,我们用了红糖面,把红糖放进面里揉,便成了红糖面,用大豆做小猪的眼睛,那样子,还真是可爱。
做完大枣饽饽剩下的面,我们还做了元宝,并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恭喜发财。
一个个白胖的枣饽饽出锅了,这些可爱的饽饽里包含着对家人的祝福。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传承,却包含着每一个人的爱,我想将来我一定要传承家乡的传统风俗。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6
我家住在西南一个偏远的农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山清水秀,四面环山的小山村里。这里的人们朴实、善良,过着幸福快乐无比的生活。
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山乡田园生活,有着山里人宽宏、热情。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也有滋有味,累了就会有一些风俗节日让大家欢声笑语、心情舒畅。
我生长在山野里,喜欢农村,喜欢山里的生活,更喜欢家乡的风俗节日。我庆幸生在这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家乡的习俗让我快乐、童趣无限。
我就拿两个不同的例子给大家讲讲家乡的民风习俗吧!
去年我们家办了一场喜事-------哥哥结婚。这天天气特别好,一大早太阳从云缝里探出了脑袋,好像也来看热闹,家里也来了很多客人,是来喝喜酒的.,我也格外高兴哼着小调东瞧瞧西看看。我听长辈们跟我说,你去给哥哥打洗脸水,他会给我红包的。我想这怎么回事呢?但我没有这样做,觉得都是自家人了,没必要吧。现在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原来是家乡的风俗。
我屁颠屁颠地跟着大人们快活地忙碌了一上午,到下午了,我又跟着哥哥嫂嫂背了一块肉到嫂嫂的娘家去,听长辈们说这叫做“回门”。哥哥看我忙活了大半天,怕我累着了,就找来了一辆摩托车,带着我和嫂嫂“回门”去了,来到嫂的娘家我左等右等,天快要黑了,已经“虚着了眼”哥嫂们才办完事,哥又带我和嫂嫂回家去。这天我过得即高兴又劳累。
家乡的习俗除了婚娶,还有丧葬出殡独具风味。记得前几天我们村子有人过世了,人们也来悼丧。死去的人停放在堂屋的中央的棺材里,我当时状着胆子去看了一眼呢。
到了出殡那天下午,“灵人”上山抬出去了,走了以后有人在堂屋里放了一串鞭炮,据说这样做就是把死人的“灵魂”赶出去。路上还要一边洒灵纸一边放鞭炮。把尸体抬上山盖好棺木,儿子们要跪在棺盖上用锄头挖三锄土,以表示亲手把亲人埋葬了。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习惯,唉!多有趣呀!欢迎到我家乡来欣赏吧!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7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的传统习俗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今天,就让我带着你走进我的家乡,领略一下那历史悠久而传统的习俗——捣年糕。
年糕,年年“糕”升。在象山,年糕是家家户户过春节时必吃的食物。捣年糕虽然看起来简单,可是真正做起来却是费时费力。
村里的男人,先把米一升一斗地从米缸里取出来,浸泡在水里,等到米粒充分吸收了水分,彻底湿透以后,再把米捞起来过滤掉水分,晾一晾,然后才把这些米送到磨坊里磨成米粉。接着把磨好的米粉倒进一个特制的桶里,放到锅里蒸,待到厨房里的蒸气弥漫着米香时,米粉已经被蒸熟了。大力男人端起木桶快步走到木槽前,把一桶的米粉倒进木槽里,用木杵用力地捣,使木槽里的米粉变成膏状,再用力,使那些膏状物从一个方形的小口里挤出来,钻出长条,像是一条巨大的蚕从蛹里爬了出来。边上的妇女手里握了一把刀,刀上沾一些水,切成了一段段,再放到室外的竹板上晾起来,期间还要给它不断地翻身,等年糕完全变硬之后,就可以装入袋子里保存起来了。
家乡吃年糕也是一大特色。在年糕刚成型时,还冒着热气,黏黏的,撒上一些红糖,白糖,芝麻和桂花,年糕一下子变得又甜又糯,是我最喜欢的吃法。也有人喜欢吃咸的,放入榨菜丝包起来,这样吃甜丝丝,咸滋滋。
捣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一种生活艺术。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8
微凉的清水顺着指尖流下,随意的拿起手边的毛巾,无意间看到了门后的一条白毛巾,心头微微一震,思绪随着那条白毛巾飘向远方。
黄土地,黄山坡,黄皮肤,头上却系着一条白毛巾,这是所有人对黄土高原上土生土长的农民形象,我的家乡就在这里,豪放,不拘小节的黄土风情也感染着我。然而很多人只是印象里觉得这个人比较偏爱白毛巾,事实上不能用偏爱来形容,应该用偏执来说。
在我回家乡的几次中,几乎没有看见过他们是不带白毛巾的时候,举个例子就能感受到他们对白毛巾的无私的爱,别人耕田劳作时,头上戴的是草帽,黄土高原带的是白毛巾,别人表演时头上戴的是表演帽,他们戴的是白毛巾,别人做饭时带的是高白帽,他们是站在大锅前,头上戴着白毛巾。
如此偏执的爱好,常常令我不解,为什么他们非要在头上戴白毛巾呢?事实上,在地里带白毛巾是为了防晒,因为白色反热,但是最初也不知道白色反射,就是为了擦汗方便而已,可是谁又知道白毛巾因为它的方便功效,最后甚至被奉为传统了。
无论是表演还是工作,头上必戴白毛巾,在表演时你不需要看他们谁在前面只需要看谁的毛巾不一样,谁就是领头的了,放羊上山,头上也少不了白毛巾,甚至你可以看见很奇异的景象,在黄土山坡上放羊时,你总会看见对面山坡有个白毛巾,然后就听到,对面山坡上那个带白毛巾的人喊你的声音。
只不过随着科技的越来越发达,戴白毛巾的风俗虽然还没有完全泯灭,但也只有极少的人还在戴着。
重新回到现实,我看着那条白毛巾,心情微微复杂,大声的叫着:“爸爸,你怎么又买一条白毛巾。”然后就听见我爸爸用浓厚的陕北腔说:“习惯了。”
是啊,习惯了,大概爸爸如今洗完澡后也改不了把白毛巾挂在脖子上的习惯,我默默的收回视线,若无其事的说:“那就别强迫自己改了。”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民俗作文12-06
家乡的民俗作文【推荐】04-08
家乡的民俗小学作文07-15
家乡的民俗民风作文04-20
介绍家乡的民俗作文12-07
家乡过年的民俗作文01-30
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03-10
家乡民俗作文08-27
家乡的民风民俗的作文08-05
作文范文:家乡的民俗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