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作文汇总(8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民风民俗作文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民风民俗作文 篇1
有人文历史积淀,有独特于世间、个性鲜明的文化符号,就是文化品牌.梧州的文化品牌,自然就是舜德文化、龙母文化、骑楼文化、宗教文化、西江文化、粤语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既自有特色和范畴,又彼此圆融渗透,互为表里,是梧州山水文化的组成部份和物质载体.
舜德文化
这个品牌很重要,是梧州人文历史的根,是梧州之骄傲,是梧州历史上叫得最响的品牌.
虞舜大帝是历史传说中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作为中华文明发祥缔造者和传播者的虞舜大帝,南巡狩苍梧之野,给苍梧百越各族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文明,和礼乐伦理道德观念,使苍梧各族“明德”,启蒙了苍梧文化和文明,由此流布岭南.我们有理由说,苍梧之野是岭南文明的发祥地.
在古代,外地人一提到梧州、提到苍梧,就想到舜帝;一提到舜帝,就想到苍梧想到梧州.这是天下的共识,是中国文化的普遍常识,是中华民族积淀了几千年的一份珍贵记忆,一份无价的人文遗产.唐太宗有句诗称梧州为“大舜隐真之地,达人循迹之乡”,并对开国大臣李靖说过“碧桂之林,苍梧之野”云云.唐代一大批诗人,包括沈佺期、宋之问、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结、张籍、项斯、李商隐、李涉等,都曾以舜帝、苍梧为题材吟咏过梧州.当时或谪戍或派驻岭南的官员或文人墨客无不以到苍梧参拜舜帝陵庙为荣.宋代文豪苏东坡南贬海南岛,路过梧州赋诗说:“我行忽至舜所藏”;清代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干脆在诗中称舜帝为“苍梧君”;明清的文臣武将们驻行辕于梧州,他们咏舜帝和苍梧的诗文就更连篇累牍了.
如此一个在全国叫响几千年、连外国人也崇敬的招牌,今天被我们梧州人丢弃了,有上千年历史的舜帝庙(首见于杜甫诗,最后见于1902年英国人的.报告)也废弃不顾,连重建重修的打算也没有.
龙母文化
如今梧州百姓没有人文始祖舜这个偶像可拜了,还有个龙母娘娘,也是拜了上两千年的神圣.龙母是西江的女神,源于战国时代,比宋代福建海边的妈祖历史悠久多了.梧州战国时地属楚越,信巫道,杂神崇拜.大禹治水,没治过西江.西江不用治,有女神龙母庇护,她养了五条龙子,听话驯服,行云播雨,风调雨顺,海不扬波.连自称祖龙的秦始皇知道有个妈咪在苍梧,也想巴结.宋神宗更有意思,册封龙母为妃子,在熙宁八年(公元1076年)重修梧州龙母庙,诰封龙母温氏为永济夫人和灵济崇海妃,五龙亦一一赐封.
骑楼文化
骑楼是房子,西方建筑风格,骑楼连片成街区,是谓骑楼城.有骑楼,而形成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升华而为文化———骑搂文化.骑楼文化并非西方外来文化,是地道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传统建筑都有屋檐,屋檐是传统古典建筑的重要特征,屋檐是城市人生靠泊的港湾,风雨烈日中可让人歇息,屋檐这功能很人性,也很艺术.凉亭就是屋檐的延展和扩大,骑楼也是屋檐的延展和扩大,前者更古典但孤独,后者很现代且连接为廊!妙就妙在这廊!上为楼,下为廊,古典的屋檐在西方建筑设计师手中演变成现代化的行人通道.骑搂底,港湾一样的人文底蕴,水文化的深层潜意识,那才是梧州人生活的乐趣:躲雨、遮阳、歇脚、候车、聊天,摩肩接踵,熙来攘往,人气十足,伦理十足.
骑楼城遍布南洋、南亚、珠三角的城镇,是大英帝国殖民的产物,这是政治学上的说法.殖民的政治被人类历史丢入垃圾箱了,而文化人类学、建筑学意义上的骑楼文化艺术倒成了世界人类共同的遗产,其中梧州的规模最大、实用功能至今不衰.
宗教文化
全国宗教名山、宗教名城多得很,梧州不是要当宗教名城,但宗教确是梧州能向天下叫板的又一张品牌!
梧州是佛教东传中国的首站!梧州汉代的学者牟子,是中国首部佛教理论专着《理惑论》的作者,“佛”首先是牟子由印度方言翻译过来的;佛教无君无父、舍妻弃子的教义特别让中国百姓反感,要立足连门都没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便遇到很大的难题!这项把佛教中国化、传法解惑、宏观调控、包装注册、领取准生证的攻关工作必须有人去做,正是梧州人牟子.
说到西方宗教.据《剑桥中国明代史》记载:公元1650年2月6日,南明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第二次躲到梧州苟延残喘,德国耶稣会士安德烈亚斯·科夫勒被接受洗礼的大臣介绍给永历皇室.皇太后和司礼太监庞天寿于是请求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给予支援,随后,安德烈亚斯给两位太后、皇后和永历太子施行了洗礼,取了教名.这是梧州最早因皇室而与西方宗教的结缘.
梧州开埠后,外国人根据条约开始在梧州通商.随同商贸而来的就是施医、传教、办学等文化活动.从此,外国传教士、商人通过梧州纷纷进入广西,梧州很快就成了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最早最大的传道基地.
这是近年梧州文化人圈子提出的一个文化命题,其内涵及边际可能涵盖古苍梧以来历史和当代的人文门类、物质门类.如此看来,舜德文化、龙母文化、骑楼文化、粤语文化、饮食旅游建筑农耕等文化以及文学、艺术、哲学、道德、法律等等均包括在内.古苍梧、西江流域,地盘延至今梧州市以外广大地域,别人认同还是个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大有可为,作为文化品牌则有点守株待兔了.
粤语文化
梧州是货真价实的粤语发源地.西江流域大部份城镇居民的母语均为粤语,方言是文化最顽固的部份,鬓毛已衰,乡音不改,代代承传.粤语承传了秦汉时期的古汉语,成熟于唐,谓之唐音,是秦汉文化的活化石.中国七大方言中,唯有粤方言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词汇,最古香古色,通行于两广,流行于海外,使用总人口约近一亿.粤语不但很国语,还具有世界性,海外华侨及华裔其母语多系粤方言,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广西籍美洲华侨和华裔几乎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粤方言区的
粤语文化还包涵岭南粤域的民情、风俗、礼尚、习性等人文特色,因此粤剧、粤曲和地方曲艺、舞狮、舞龙、鹿儿戏等等,也是要光大发扬的文化品牌.
民风民俗作文 篇2
寿县春节习俗颇多,进入腊月,也属农闲,家家户户都要腌制咸鸡鹅,一面备节日待客之需,一面也把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的祝福腌进浓浓的腊味。
改革开放前经济尚不宽裕时,群众诙谐地说“不吃二两猪毛不算年”,要知道由于腌制手法有异,家家户户腊菜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吃完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上街赶集的群众更多起来,过后十来天就要“扫尘”,“要想发,扫十八。要想有,扫十九”,家中里里外外打扫一新,规整利落,人们心里也更加敞亮起来,大多数人家整个春节的准备工作到此至少已经完成一半。
腊月廿三过小年,俗称“祭灶”,隐北地区也有廿四过小年的,长年在外的人们多在此前回家团圆。这一天要祭灶王爷,吃白面、麦芽糖制成的祭灶糖,大块厚过月饼,小块状如弹珠,寄意请灶王爷回天庭向玉帝多说好话,以求家庭来年殷实。有趣的是,在寿县农村,春节一定要把未过门的媳妇接到家里过节,而且要给她买一身新衣服,这样才有礼有面子,否则亲家是要恼的——什么意思,是不是不想做这门亲事了!在热闹的筹备中,人们终于迎来了年三十,中午过后,家家早贴春联,早鸣鞭炮,早吃团圆饭,爆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子夜再度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
年初一大早,大人、小孩身穿新衣,家家户户烧香点烛,吃饺子,晚辈给近亲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这时常有乞丐来家门旁贴财神,可不是一两个小钱就能打发了的。初二多到同事家拜年、走走亲戚, “往年酒”活动也就拉开了序幕,你来我往,一般要持续到正月里甚至二月份。初三送年,农村都在初三早饭前,烧香、点烛,拜祖祭神后,将封檐钱纸、松枝取下,送到室外场地上,燃火尽烧,鸣爆,以示送年。商家和集镇居民,多在初三傍晚送年。送了年也不要紧,有的是热闹——
“正月里面都是年”,到相隔几十里的亲戚家走走拜个年并不晚,熟人见面时还要说“过年好、恭喜发财”。
民风民俗作文 篇3
我们家乡的春节别有一番特色,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都会有精彩。虽然春节期间大家都忙里忙外,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欢乐相比,我想应该是欢乐占的比例更多吧。
除夕是最值得我们庆贺的一个时刻。因为在这个时刻,除了有特殊原因外,一般大家都会回到家里,与家人们团聚 在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离别时的奇闻乐事,津津有味地品偿美味佳肴,享受着团圆的乐趣。吃完年夜饭,我们可以到室外去观看四处美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缤纷绽放,聆听四处每一声喜庆的祝福。走在小镇的每一条大街小巷,你都会真切地感受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企业科技力量的提高,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烟花不断涌现,我们所看到的烟花越来越美、人们燃放的烟花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我感到变化很大。除了晚上八点钟的春节联欢晚会外,到了十二点左右,也就是午夜零点时刻,我们又能听到一阵一阵激烈的爆竹和鞭炮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啊!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总是要吃汤圆或面条,这是我们的`传统习惯。从初一开始至初十左右,我们大家都要到亲戚朋友家里去作客拜年。去时一般都会带上一些礼品,表达一片客气之意。同样,亲戚朋友来作客也是如此。无论是我们去作客,还是亲戚朋友来作客,小孩子肯定赚足了便宜,因为他(她)们能得到大人们的压岁钱,手拿压岁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正月里各个商家初次开门都会燃放爆竹,企业开工一般在初六之后,也都会燃放大量爆竹,还有的放烟花,都呈现给人一派喜庆的景象。正月里我们家乡还有各类丰富的娱乐活动,如书法家们为大家现场书写并赠送春联,京剧、越剧爱好者们会组织演唱会等。
民风民俗作文 篇4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农历腊月二十四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过了十二点就是大了一岁。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这就是浙江的春节习俗。
民风民俗作文 篇5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欢的就是除夕了.
因为我喜欢听那个传说,我给大家讲讲吧!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怎么样,看了我们这儿的习俗,才知道各地习俗没多大差别吧!
民风民俗作文 篇6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响彻着蒙古族男儿的声音。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每年六月初四开始。“那达慕”有着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
射箭是那达慕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他们的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的部落逐渐转向了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和野兽袭击畜群。射箭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达慕大会一般举办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民风民俗作文 篇7
我的家乡有很多的风俗,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其实在这些节日里我最喜欢的还是过春节。
在我的家乡,春节是一年中最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为它是新的一年中的开始,所以春节我们就会办的很热闹。一般春节的前几天我们一家人就会老家,然后,再去买一些过年用的东西。
我们一家共有十几口人,所以干起活来很快,也很热闹,一点也不感觉累。还不到一天的功夫,我们就把所有的`是都安排妥当了。第二天,我们几个小孩一起去街上买烟花,我们逛了一天买了很多的烟花。距离过年还有两天,我们总觉得时间过的太慢。终于,打了大年三十,我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包起了饺子,有好多种口味的。我奶奶包的饺子是最好吃的。到了傍晚该下饺子了,但是小饺子之前要先放鞭炮,这是我们老家的风俗。一会饺子熟了我们就开吃了,我们吃这自己亲手包的饺子真香。到了晚上我们全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开开心心的。
到了大年初一早晨就会起得很早,四、五点就得起床,然后还得吃饺子,吃完饺子就去拜年了。我们挨家挨户的去拜年,当然我们也可以拿到压岁钱。不知不觉中一上午就过去,在中午我们一家人还要在一起吃一个团圆饭。大家在一起很开心,难的在一起一次。新的一年我们都该更加努力的做好自己的事。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春节。
民风民俗作文 篇8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发笑。想起来,这首歌和我还真有点相似呢!
我的家乡在东北,现在生活在大连,不管去怎么理论,我也应该是个东北人了吧!有句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过话说回来,东北那里和其它地方还真是有点不一样吧!
首先,东北地区民居就与其它部分地有所不同。在东北那里,住的绝大部分都是平房。东北人在住房上从不拮拘,从不去认认真真地分什么卧室、什么客厅、什么厨房的。他们所做的,仅是一墙之隔而已。东北的厨房有一口地窑,不太大,用来存放土豆之类的食物。东北的厨房还有一口生活的炉子,烧出的热气通过一根铁管子给输送到卧室,用来取暖。再看,就是两口镶在大水泥中的锅,当然,要一个通口来生火用。中间56个民族,恐怕百分之七十水的都是软软的床(我现在也是!)而东北那,睡得却是“炕”,所谓“炕”其实是一种又长又硬的床而已(我老家的炕足足有两三米呢!)。床下有一条空洞,是用来连接厨炊的。这样一来,当外面在做饭时,你做在热炕头上,如果是冬天,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呀!东北民居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客厅,从正门进去,先是厨房,再就是有炕的卧室了。富裕一点的人家,还会有一间小屋子。如果有客人来了,他们就会毫无拮拘地坐在人家的炕上,倍显亲切!
其次,东北人家的口味也与其它地方的口味有所不同。东北人尤其爱吃炖菜。什么猪肉炖粉条什么小鸡炖蘑菇什么土豆炖排骨,都是东北人的最爱。再说,东北哪里的文化习俗也与其它地方的文化习俗有所不同。其它的地方唱的.几乎都是哼哼呀呀的歌的舞。而东北的二人转却是不同凡响,清新脱俗。二人转在当地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小到十几岁的孩子,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随时随地那么来上一段,既不需要舞台,又不需要服饰。可以一边哼哼歌曲,一边载歌载舞,又养眼有养心,不开心时来上一段,说不定心情会多云转晴呢!
最后,东北人的性格也与其它民族有些不同。东北人爽朗、大方、不拘小节,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特样风情,让人顿生亲近之意。有句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许就是东北这些独特的民风、习俗养育了像东北人这样大方、豪爽、不拘小节的民族吧!
【民风民俗作文】相关文章:
【精选】民风民俗的作文03-06
民风民俗作文【经典】08-21
民俗民风的作文【精选】09-06
民俗民风的作文(经典)03-14
(精选)民风民俗的作文03-18
(精选)民风民俗作文07-14
民风民俗作文(精选)07-16
民风民俗作文[精选]07-16
(精选)民俗民风的作文08-19
[精选]民风民俗作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