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作文

时间:2024-12-19 07:22:04 民风 我要投稿

【精华】民风民俗作文10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民风民俗作文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民风民俗作文10篇

民风民俗作文 篇1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赏月宴饮之俗已颇为盛行。从流传下来的众多描写中秋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当时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话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节可能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不过,当时中秋节似乎还是以赏月和玩月为主,还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神和玉兔捣药等图案。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个成员。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愿,很多人家还要设宴赏月,一片佳节盛况。

  明清以来,中秋节日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全国各地,甚至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等地逐渐传播开来。在赏月、吃月饼等活动的基础上,各地还逐渐发展出“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使得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更加迷人。

民风民俗作文 篇2

  民俗文化村生活着无数个少数民俗,他们和睦相处,团结一致,整天沉浸在欢笑之间……

  在清明节这天,我来到“传说”中和谐的民俗文化村,作文网《描写民风民俗的作文》。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的布达拉宫,哦!不应该是缩小版的布达拉宫。虽小,却与真的一模一样:一样的`房顶,一样的颜色,伴着香气甜甜的花儿,是那样美丽!那样宏伟!我深深地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着琢磨着:西藏是美妙的,拉萨是神奇的,那布达拉宫呢?是伟大的!

  北京的长城是独立一地无二的,举世地双的。可现在却有了一个特小版!从嘉峪关到山海关,一直伴随着我的步伐与我同行。走了好久,一直不见长城的尽头,分明就是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我的心头怦然一震:我的天啊!这可是特小版啊,连这么小的长城都无边无际,那真正的长城到底是它的几倍呢?

  秦兵马俑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规模宏大。一个个将士们右手持刀,左手持弓,侧卧马背,大喊着:“为国家做殊死拼搏,冲啊!”沙地上尘土飞扬,喊叫声如五雷轰顶。这个缩小版生动地再现了秦军昂首挺胸,雄兵百万的气势。我大吃一惊:没想到秦军十万,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也不惧怕,反为秦王做殊死搏!

  今天,是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一会儿去了“西藏”,一会儿去了“北京”,一会儿又去了“西安”……真是忙碌的一天啊!

民风民俗作文 篇3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多种居民,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通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成以蓼叶覆盖。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竹木房多建于抹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

  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吊脚楼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开门。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房组成,中间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忌朝西。 随着款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日益多起来。

  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用饭过程中,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瞻渍的肉酱。

  夏至北海人习俗,都会买荔枝跟狗肉来吃。

  北海每逢大的节日或庆功典,都有舞龙、舞狮、烧炮助兴及送红包的习俗,为的是讨个吉利和讨个热闹。

  交通。北海的交通四通八达,交通工具也是多样化、现代化和豪华化。

  婚俗。北海旧的婚俗和家一样,也有哭嫁的习惯,并且还充满了迷信色彩,只能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来回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的婚嫁实行的是新人新风尚。

  7月14鬼节---北海风俗.

  北海每年的农历7月14,称为鬼节。

  家家户户杀鸡杀鸭烧香拜神拜祖宗。

民风民俗作文 篇4

  陇端节又称“陇端街”、“风流街”,是富宁县壮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至三月间择日举行。“陇端”系壮语“下田坎赶街”之意。举行陇端节的地点一般在宽阔的田坝中间,各村寨的壮族赶到现场,或对唱情歌,或演壮剧,或调换大牲畜,或交换农副产品,极为热闹。

  富宁壮族农历一至四月间的陇端节又叫陇端街,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传陇端节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对壮族英雄侬智高的纪念活动。节日期间,人们盛装歌舞,热闹非凡,一台台壮戏连日连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戏,夜里演文戏,俗话说:无戏不陇端。除了看戏对歌,年轻人在节日里异常活跃,他们通过对歌跳舞互相认识,加深情谊,并根据才貌人品等的比试,推荐本年度最佳“风流人”,所以,陇端节又被称为“赶风流歌会”有首古诗这样描绘陇端节盛况:

  清明前后足欢娱, 博濑滩头记早趋。

  翠盖如云来丽者, 青衫雾毂走狂奴。

  未知东首谁为主, 不信罗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游冶, 杏花春雨太模糊。

  “陇端”是壮语,原意为“下田坝赶街”。在远古,壮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落,每逢开春,各地壮族聚集区自选吉日开市,以物易物,互换稻种、农具,形成了早期的集市贸易。在壮乡春暖花开的'集市上,青年男女以歌代言,三五成群地相邀对歌,寻情侣。老年人则在集市上寻亲访友,找老恋人叙旧情。当地汉族称“陇端街”为“花街”、“风流街”。富宁县的“陇端节”实属壮族人的“情人节”,而广南、文山、西畴、砚山、麻栗坡等县的壮族,则将这一节日叫做“赫丹滇”、“赫 嘎腻”,赶集形式和“陇端街”一样。

  富宁县归朝镇孟村的“陇端节”历史悠久,度节的人数或多或少, 数百年来,从未中断。据说1979年的“陇端节”,到孟村的壮族青年有上万人,平时寂静的孟村很是热闹了一番。今年的“陇端节”,却是孟村有史以来最有意义的一天。

  山潮、水潮不如人来潮。为了欢迎远方的客人,孟村美丽的壮族姑娘将乡亲们前几日赶制的糯米花、糯米年粑、糯米白酒端出来,敬献给各路宾客。美丽的姑娘让远来的壮族小伙情意绵绵,歌兴大发;醉人的酒歌令来宾开怀畅饮,翩翩起舞。作文

民风民俗作文 篇5

  我的的老家是浙江的临海,有许多与别的地方不同的习俗:过新年、元宵节、中秋节.

  快过年了,人们纷纷从全国各地赶回家乡过大年.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挂上了红红的`灯笼,贴上了红红的春联.

  除夕那夜,全家人(包括爷爷奶奶)都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家家户户就开始放烟花爆竹,一走出门,便听见了震耳欲聋、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从四面八方此起彼伏的传来.这声音把我吓了一大跳:吓得我赶紧用手捂住耳朵!这声音大得,连说话声都被淹没了,不得不让人大声地喊.之后,我看着满天迷人的烟火,每个烟花,都像朵花,大的、小的,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真叫人看的眼花缭乱,简直就像杭州西湖的“烟花节”.

  在我们浙江临海春节一般都是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八止.大年初一那天天还未亮,我就被鞭炮声吵醒了.天刚蒙蒙亮,只见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插烛焚稥,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在初一那天还有许多禁忌:不准扫地吧,不准将水倒出去,不准动刀······

  还有,我们那儿过元宵节不是在正月十五,而是在十四那天过.元宵节那天你猜我们吃什么?汤圆No!No!No!不是汤圆,在我们哪儿吃的是“羹”,它是将一大堆原料搅拌成的,都是薏米浆为主,再放芥菜叶、猪肉末、豆腐干······搅合在一起,搅好了之后,就用小火慢慢煮,最后调味出锅,因为做羹的原料很多,所以通常都是一煮就是一大锅,这够全家老少吃好几顿呢!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风”.各地的风俗,各有各的特色;各地的节日,各有各的过法.因为有了这样的不同,节日才会变得非常有趣.你家乡的风俗,又是怎样的呢?

民风民俗作文 篇6

  海阳过年扭秧歌,分为大架子秧歌和小架子秧歌两种。“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阳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主要流传在海阳东部和南部地区,“小架子秧歌”流传为海阳西北部地区,除打击乐伴奏外,还配有唢呐、笙、笛等乐器。舞蹈动作不多,以跑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

  二月二日龙抬头。海阳用白面或豆面做成小龙,谓神虫,放在粮囤和面缸里,祝愿粮面用之不尽。威海、龙口等地,以成串的圆形色布挂在小孩的帽子上,称小龙尾;

  五月初一是海阳五猖庙会的`日子会有祭灶神的仪式。

  海洋的渔民风俗:

  海规

  “祭海”:除夕之夜发纸时及正月十三日,渔民到海滨摆供品、鸣鞭炮、焚香纸,虔诚叩拜。

  “记风”:渔民凭经验牢记牢记刮大风、降暴雨的时间,以此预测百日后的风情。

  “祈风”:正月二十五日为龙风日,渔民多以此日的风向,卜测海上收成,并烧纸、焚香、叩头,祈祷“顺风行舟”。

  “送船”:新船下坞后船主择“黄道吉日”,在船头设供品、点蜡烛、焚高香、烧黄表,敲锣鼓、鸣鞭炮、行大礼。船主执朱砂为新船点晴、开光,船头披彩,桅悬红旗,抬船人喊着“百事大吉、波静风顺”号子,送船入海。

  “上网”:每年初出海时先把一冬修整的网具分盘在海岸,在锣鼓鞭炮交响声中。渔民抬着网具,喊着号子,徐徐登舟,将网一节一节地盘入船舱,行礼祝福。

  “出海”:出海之前宰猪一头带皮烫剥,把整猪供奉于船头,在锣鼓、鞭炮中,升起彩旗。祭祀毕,将猪开膛、剔骨,切为大块,炖成“丰盛肉”,渔民饱餐畅饮。外人遇上船员会餐不须谦让,自斟自食。

  “祭龙王”:渔民首次出海验网捕到之鱼熬熟盛于盘中,奠酒浆、焚香纸,祈祷龙王保佑海上平安。

  海忌

  禁说“漏”、“翻”、“扣”,要说“明”、“转”、“划”或“划过来”;出海不说远“远”、“近”,要说“高”、“低”;卸完鱼、虾,不说“卸完”、“没有”,要说“满了”;帆要叫“蓬”;饺子煮碎了要说“挣了”;“打官司(灌死)”要换言“告状”;绳子断了要说“升了”;“初十”(触石)以“俩五”代替;东西碎了禁说“碎”,要说“笑了”;碰到鲨、鲸等老鱼,不能直呼其名,要称“老人家”;行船时,严禁吹口哨说笑话。勺子、饭碗不许扣覆,筷子禁止担在碗上吃完饭要将筷子向前猛趋以示行舟快而无阻;严禁妇女跨船头不准在船头上大小便。

民风民俗作文 篇7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谚语可谓是家喻户晓,众人皆知。可是你知道它的意思吗?你又知道那些民俗民风?我们地处中原,只了解本地的民俗习惯,你们知道藏族节日吗?如果不知道,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藏族是一个多节日的民族,按照他们的日历——藏历来算,月月有节日。藏历元月,是节日最多也是最隆重的月份。新年是最主要的`节日,人们从十二月初就开始准备过年,人们先用青稞苗供奉佛祖,然后各家就各自做。炒青稞,摘人参果等品。到了十二月二十九日,人们打扫房间,傍晚时分,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种叫古吐(一种面疙瘩)。初一那天人们喝青稞酒,初二人们拜年。初四拉萨举行大规模的传召大会,此后一直活动直至二十六日。

  此后的节目数不胜数,五月十五林卡节是世界焚香日,七月一日是雪顿节,意思是“吃酸奶的节日。“还演藏戏;望果节是丰收节,没有固定的日子;十月十五日“吉祥天母节;”十月二十五日是“燃灯节。”

  中原的节日丰富多彩,但西藏的节日更是多种多样,愿节日越来越多,人们越过越红火,祝大家在这些节日里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健健康康,日子越过越好!

民风民俗作文 篇8

  提起傣族,我会想起能歌善舞的傣族人,想起他们跳的孔雀舞,想起他们那里别具特色的泼水节。

  傣族的傣历新年是泼水节,一般在阳历四月中旬,也就是傣历六月,为期三四天。第一天相当于"除夕",最后一天也就是"元旦"。中间相隔一个或两个"空日"。

  每逢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开始欢天喜地地庆祝。"除夕"这天到江边观看龙舟比赛。长长的龙船两头尖见地翘起,船舷上画着精美的图案,那安放在首尾的龙头龙尾更是形象逼真,令人惊叹。划龙船的小伙子头缠红锦,在擂鼓声中动作一致,拼尽全力向终点划去,江边的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比赛结束后,欢呼的人们跳起了欢快的"依拉贺"舞。

  "空日"是最隆重的泼水日。上午十点左右,男女老少拎着桶,端者盆来到街上,路边早备有大量的清水,水上漂着片片花瓣,有的甚至滴入香水。不管是男女老少,亲朋好友,也不分哪个民族,大家都可以互相泼水,相互祝福,以求消灾灭病,祈愿风调雨顺。

  泼水是有区分的。如果对方是老者,就舀起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流下去,被泼的'人会很高兴地接受祝福,不会跑开。这一种泼法被当地人称为"文泼"。"武泼"就没有规定了,用瓢用盆用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头劈面地泼,泼者是为了向对方祝福,被泼者会认为是件很体面的事。到了夜晚,村村寨寨会举行盛大的游艺晚会。傣族人民敲起象脚鼓,跳起象征吉祥的孔雀舞。晚会上,人们唱民歌,猜灯谜,看焰火,狂欢到午夜。

  "元旦"这天,处处人山人海。最精彩的活动是"放高升"和"丢包"。伴着人们的欢歌笑语,节日达到欢乐的最高潮。

  这样热闹、独特、充满欢声笑语的节日怎能让人忘怀呢?

民风民俗作文 篇9

  在我们大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地区,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与丰碑,民风民俗中的建筑群一直让我惊叹不已,比如土楼就是其中之一。

  土楼的特点是防火防盗,拥有“一座住百户”的惊叹统计,他的直径约80米,高20米,在一层一层土楼的包围之下,真像是中国式的城堡。

  土楼的由来是因为有一个人,在山中看见了圆形平地,于是,用一砖一瓦建造了这了不起的建筑。这个建筑一造出来就震惊全国。还曾有个笑话:曾经美国来了一群特工,看了这个围屋,觉得像导弹发射台,于是便潜入进去,想在屋内探个究竟。后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不仅没有发现导弹,还被领导骂了一顿,因为他们的历史知识不渊博。

  南方的土楼很接地气,楼中有喽,家家相连,户户相接,亲如一家。其建筑结构奇特,圆楼外左右有对称的半月形馆相辅,外观建筑恰似一顶封建官吏的乌纱帽,主体是以我国神奇的八卦楼所布局,中华五千年为之骄傲。上次我去福建,就亲自看了围屋“土楼”。我看见的就是一个高大的'圆圈,走进大门,首先,人还要绕一圈才能进入住处,住处里到处沉浸着历史悠久的气味,黄土坡砖一直经久不衰。

  民俗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显示着我们这个民族独有的生活特征,历史建筑永垂不朽,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俗建筑——土楼,让我们踏上民俗之旅,走进中国传统文化寻找祖国文化的根源!

民风民俗作文 篇10

  壮族人们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壮族的建筑、服饰、节日还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显了壮族人们的勤劳善良。

  先看看壮族人们的建筑吧!他们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壮族人们喜爱大自然,喜欢与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灵一起生活。壮族人们的房子是由木头搭建而成的。一楼是养生出的,二楼以上住人。

  壮族人们的服饰是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虽然壮族男人的服饰和汉族男人的服饰差不多,但壮族女子服饰和汉族女子的服饰相比就是天壤之别了。壮族人们勤劳善良,特别是女子。在壮族女子缝织衣服时同时也会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鸟兽;有鲜花;还有许多具有没号予以的图案……壮族女子的服饰上除了精致的图案外还会有各种缤纷的色彩。他们的头饰也很精美别致,也有许许多多雕刻上去的图案。壮族女子整套服饰上的色彩混起来都比彩虹没美呢!

  壮族有一个最著名的节日,那就是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歌墟节”,在“歌墟节”那天,每个村子都会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村口,几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们的挑战。挑战什么呢?当人事唱山歌啦。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时候,台下的人也会跟着唱两句给自己村里人助威。这些比赛时为了增进各个村子之间的友情,这也验证了那句话:“友情第一,比赛第二”。这也是壮族人们的品质之一。壮族人们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请接着听我介绍。

  其实,在生活中,壮族人们也在一边唱山歌。在壮乡,壮族人们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创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说,壮族人们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达到一个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里,可以听见他们的歌声,在两个山头间也可以听到,甚至在他们自己家里有时候也会听到他们用山歌对话。壮乡人们凭着心情也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那歌声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听到了,也会用山歌与他交谈。

  壮族真是一个豁达乐观,勤劳善良的民族啊!

【民风民俗作文】相关文章:

民风民俗作文(精选)07-16

(经典)民风民俗作文10-11

[经典]民俗民风的作文11-07

民俗民风的作文【精选】09-06

民风民俗作文[精选]07-16

[精选]民风民俗作文07-14

(经典)民风民俗作文07-19

(精选)民俗民风的作文08-19

民俗民风作文12-26

民风民俗作文【精选】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