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纪晓岚的故事
导语:纪晓岚是乾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编纂家、目录学家、考据家和诗人,官方学术领导人之一,也是清朝流放新疆的早期著名人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晓岚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人物简介
纪晓岚,姓纪名昀,字晓岚。1724年8月3日(清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生于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地区献县)崔尔庄,1805年3月14日(嘉庆十年二月十四日)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高位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二岁。纪晓岚是乾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编纂家、目录学家、考据家和诗人,官方学术领导人之一,也是清朝流放新疆的早期著名人物。
人物故事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扬州两淮盐运使司亏空一千万两盐税案发。二十年间,盐商逃欠盐税累计九百多万两白银,盐官被劾受贿九十万两。乾隆帝严厉下令追究历任盐官之罪,纪晓岚的姻亲卢见曾担任两淮盐运使十年之久,六年前已告老还乡回到山东德州,也在追究之列。作为皇帝身边侍从之土的纪晓岚,听到这个风声,深知干系重大,但念及与卢见曾是姻亲(纪的长女嫁卢的孙子卢荫文),又不能见死不救,于是赶紧通知卢见曾之子卢谟寄信回家。
《清朝野史大观》在“纪晓岚机警”条这样说:“私驰一介往,不作书,以茶叶少许贮空函内,外以面糊加盐封固,内外不著一字。卢得函拆视,诧日:‘此盖隐盐案亏空查抄六字也!’亟将余财寄顿他所。迨查抄所存资财寥寥。和?遣人侦得其事白之。”其实这是民间演义。当时还未靠近皇帝的和砷,根本不可能与正四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纪晓岚有什么干系。
卢见曾虽然提前疏散财产,但还是被解往扬州受审。朝廷严查先后追究出内阁候补中书徐步云、翰林院侍读学士纪昀、军机处行走中书赵文哲与行走郎中王昶,都是向卢见曾泄漏机密之人。
9月4日(七月二十四日),乾隆帝发旨:“徐步云与卢见曾认为师生,遇此紧要案件,敢于私通信息,以致卢见曾豫行寄顿,甚属可恶,著发往伊犁效力赎罪。纪昀瞻顾亲情,擅行通信,情罪亦重,著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
经过查实,卢见曾受贿总值一万六干两,连同隐匿财产,论罪处绞,病死狱中,终年七十九岁。他前后的盐运使亦未能逃脱,高恒、普福、达色等人处斩。其中高恒为文渊阁大学士高斌之子、乾隆帝宠爱的慧贤皇贵妃之兄。另外赵文哲、王昶被发往云贵充军。
纪晓岚于当年底到达乌鲁木齐,住在以大小十字为中心的迪化城内。1771年(三十六年)初获释返京,在乌鲁木齐生活了整整两年。因他曾是朝中官员,又是著名文人,所以受到当时乌鲁木齐最高军政长官办事大臣的礼遇,任为秘书官,负责起草奏折檄文,并可签署一般公文,处理一般政务。对这一段经历,无论在当时还是事后,他都十分珍视。东归途中,旅馆孤居,昼长多暇,追述风土,兼叙旧游,整理出《乌鲁木齐杂诗》一百六十首,并详加注解。
回京后复职为编修,两年后奉命主持纂修《四库全书》,历时十三年告成,同时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晋升为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嘉庆初年调兵部尚书,嘉庆帝亲政后,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纪晓岚阅历很深,交游既广,学问又博,堪称大手笔。晚年写成近四十万言的《阅微草堂笔记》二十四卷,包罗丰富,无所不谈,其中收入他在乌鲁木齐期间搜集的志怪传闻近百条。《乌鲁木齐杂诗》和《阅微草堂笔记》,不仅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的新疆很有价值,而且向我们透露出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
关于《乌鲁木齐杂诗》的写作目的,他在自序中说得很清楚,不仅仅是追述风土,兼叙旧游,而是要以诗来显示清朝统一新疆仅十年所出现的“一统之极盛”。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使西域经济文化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他流放来到乌鲁木齐,就其所见所闻的繁荣景象,不胜欣喜和感慨,用诗来向后人展示出一幅清代前期乌鲁木齐地区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的历史画卷。
统一新疆之后,“烽燧全消大漠清,弓刀闲挂只春耕”。屯田在天山北麓由东向西迅速展开。兵屯实行轮换制并双份津贴,“瓜期五载如弹指,谁怯轮台万里行”。更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士兵携家出关,“海燕双栖春梦稳,何人重唱望夫山”。兵屯成效显著,面对阡陌连绵的锦绣大地,回想统一新疆战争中粮食转运何等艰难,他禁不住热情洋溢地吟道:“秋禾春麦陇相连,绿到晶河路几千。三十四屯如绣错,何劳转粟上青天。”民屯是每户给地三十亩,征收公粮。吸引内地民户前来投身边疆开发,“万里携家出塞行,男婚女嫁总边城”。而他视察发遣犯人在昌吉的屯田,“鳞鳞小屋似蜂衙,都是新屯遣户家”。屯田事业的发展,给新疆的经济文化带来繁荣景象,乌鲁木齐是“到处歌楼到处花,塞垣此处擅繁华”。逢年过节,张灯结彩,歌舞管弦,终夜喧阗:“犊牛辘轾满长街,火树银花对对排。无数红裙乱招手,游人拾得凤凰鞋。”纪晓岚置身“玉笛银筝夜不休”,游览“城南城北酒家楼”,仿佛又回到京师,“风景依稀忆旧游”。
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他追录旧闻,塞外天山雪莲,阜康山中巨蛇,乌鲁木齐南山中红柳娃,吉木萨尔山中野人,野牛群跳崖自杀等。他留意西域历史遗迹,记喀什三仙洞汉代壁画,踏勘唐代北庭都护府旧址(今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考证巴里坤古镜,都留下边地历史的悲凉印迹。书中不乏劝善惩恶的事例,但也在着力讥贬宋儒及其鼓吹的封建礼教。一对男女倾心相爱而未能终成眷属,“裸体相抱,皆剖裂其腹死”。纪晓岚抨击“存理灭欲”的封建禁欲主义,对儿女私情给予宽容和辩护。昌吉遣犯彭杞自愿抚养被父亲遗弃的一位病重姑娘,泣葬之后夜夜梦中与女子相会欢好。这不仅充满了人道与人情,而且渗透出他们对互爱婚姻关系的一往情深,隐约显现出追求现代性 爱关系的历史动向。总之,《阅微草堂笔记》所蕴藏的真谛与价值,还要我们真切地开掘发微。
鲁迅先生说:“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孤鬼以抒己见,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阅微草堂伴随着纪晓岚和《阅微草堂笔记》而闻名于世,它作为纪晓岚在北京宣武区虎坊桥东珠市西大街故居的书斋名,此前为雍正年间川陕总督兼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岳飞二十一世孙)的住宅,历经沧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改为晋阳饭庄。1918年,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营造鉴湖公园(今人民公园)时,为纪念纪晓岚,在鉴湖西南岸修建了一排长廊平房,取名为阅微草堂。因年久失修,近年重建,后移百米。清代有不少名人被流放来过新疆,给新疆的历史增添了光彩,纪晓岚即是其中之一。
主要影响
政治
上奏赈灾济民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直隶多次发生严重干旱,颗粒无收。饥饿使百姓苦不堪言。纪昀多次向皇上上疏陈情,剖析利害,奏请豁免百姓钱粮,并截取南漕官粮数万石加以赈济,乾隆皆依奏而行。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直隶水灾。仅这一年纪昀就连上《恭谢恩恤直隶八十三州县贫民分别赈借口粮》等七个折子。
保护图书
纪昀入主“四库馆”期间,以他的一己之力,多次上书,保护了一大批被确定为“抽毁”和“全毁”的图书,使之免遭“秦火”之厄。这在当时是要冒身家性命的危险的。
文学
小说
纪昀创作的笔记体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1196则,约40万字。该书写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每一则书前均有作者写的小序,说明各书的写作宗旨、过程和成书时间。在撰写期间,每成一卷便风行于世,对当时及其后的小说创作影响很大,在中国文言小说的发展史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由于纪昀当时特殊的身份,加之为人正直而通达,学识渊博且诙谐,另外他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追录见闻,忆及即书,都无体例”的写实手法,所以,小说对清代中期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较为深刻的反映。其故事,既有上层社会的故老遗闻、官场百态、人情翻覆、典章考证,也有下层百姓的闾巷琐谈、奇事异闻、医卜星相、神鬼狐魅。这些或雅或俗、亦正亦奇的故事,纵横上下各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的种种矛盾,也揭示出不同阶层人物的众生相。在文字狱泛滥的清代中期,文人稍有疏忽,动辄得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一书,用直接或间接的办法,暴露社会的阴暗面,指斥道学家的虚伪害人,揭发官场黑暗,抨击不合理现象。这种勇气和胆量,在当时社会形态下实属不易。
纪昀对笔记体小说有独特的理解,他继承了晋宋志怪小说的写作理念,重在“表彰风教”,有益于世道人心;同时要求笔记体小说只应记录那些奇异非常之事,不能“诬谩失真”,不能以个人的主观好恶或恩怨私情去颠倒事实,否则就是“为例不纯”。在纪昀看来,笔记体小说同样离不开真情实感的表现,他非常强调情感表现在志怪小说人物事件中的重要性。《阅微草堂笔记》这种只是搜奇志异、以记狐鬼神怪故事为主的特点,真正体现了纪昀对笔记体小说的一种文学解读。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自问世以来,一大批文人墨客争相仿效,如许仲元的《三异笔谈》、俞鸿渐的《印雪轩随笔》、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等,大有淹没《聊斋志异》之势。
《阅微草堂笔记》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和体现了纪昀的文学思想主张。在《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以及《溁阳续录》等自序中,纪昀也反复谈到自己“准时拈纸墨,追录旧闻”,“或时有异闻,偶题片纸;或忽忆旧事,拟补前编”,等等。这些谈话也都反映了纪昀对于小说内容之广博与庞杂的孜孜以求。纪昀门人盛时彦对纪昀追求“博”“杂”也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他在《阅微草堂笔记·序》中称其“俶诡奇谲,无所不载;洸洋恣肆,无所不言”。这就不只是对《阅微》特色的一个思想总结,也明确地道出了纪昀在小说内容上是力求其博采旁搜、摭拾繁复的。但也并不是说,纪昀所致力以求的“博”与“杂”就是漫无边际、无所约束的。在纪昀看来,笔记小说所记,除了必须赋予一定社会功能之外,同时又是应该受到一定“例”外限制的。这个“例”,其实就是指笔记体小说所应有的特性。而纪昀小说思想的出发点正是针对笔记体小说,即志怪小说,而不包含志人小说,更不包括其他类型的小说。其实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文学思想观念的具体实践。
墓碑文
纪昀为人撰写的墓碑文的数量相当不少,据其孙纪树馨所辑《纪文达公遗集》收录统计,所收墓表文28篇,其中墓志铭25篇,墓表3篇。友人李忠智、周林华、孙建等访求又得四篇,均为墓志铭。纪昀的墓表文创作展示出自身的特点。
1.形态各异、性格鲜明的人物长廊
墓碑文要求在不长的篇幅内历叙传主家世、胪列墓主生平事迹,因而对其人事迹材料的选择组织须有史家的才能,使之不仅具备人物传记的性质。同时尚须具备史传价值,所以写来就要求有风韵、不呆板,以典型的事件塑造出典型的人物。纪昀的32篇墓碑文字,除少数几篇应酬的文字外,基本上能以巨笔精心刻画,构成了一条生动的人物画廊。
这里有政绩卓异、地位显赫的名公巨宦。对这些人物的描述,纪昀往往能抛开历数其重大事迹的陈套,而从中发现那些异乎寻常的独特之处。如《内务府郎中黄钟姚公墓表》叙写姚吉保的一生,并没有重点写他倍极恩荣的宦海生涯,而是重点写恬退。
纪昀的墓碑文还塑造了一些安贫乐道、穷达顺其自然的中层官员形象。还为一些有所作为的中下层地方官员立传,热情地歌颂了他们的政治才能。此外,他还为许多平凡人立传,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下层人物(无官阶的平民)如南皮张振斯事亲唯孝、周恤亲朋、与乡党为善的忠厚之风,不特意以节高行异而炫耀耳目,能推其所爱,有古君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风范等。
纪昀所撰墓碑文中塑造的人物群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同时也为清代史的研究、清代思想的研究、中国墓志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写作方法丰富多彩
纪昀自谓古人创作体式已经大备,后之作者难以跳出古人的藩篱。但仔细品读他的碑志创作,却能从中发现许多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1)抒情、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墓碑文总体上讲应属于史传类文体中的人物传记,作为传记,则其手法当以叙事为主。而纪昀的碑志创作并不单单运用了叙事的语言,并非只单纯依靠叙事叙述墓主的生平事迹,而是将叙事、议论和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篇篇较生动的人物评传。
(2)多样的衬托。一个人物的优劣,须有可参照的对象,两相比照,便是对比。在对比中,高下相形,优劣自现;而突出一个主要人物,常常用另外一个言行与之相关或相似的人物铺垫底色,以之印证主要的特点,便是衬托。纪昀所作的32篇墓碑文中,就有不少篇什采用了这种手法。它们或以夫衬妇,或以友衬友,或以僚衬主,或以子衬父,样式繁伙而灵活。
(3)言行见性。纪昀所传墓碑文,基本上属于人物评传,而这种文体要求人物具有丰满的血肉,要使他们活起来。所以,要通过人物自身言行的刻画使之生动而形象。如写刘湄阻止挑直直隶山东河道时,慷慨自任其责曰:“脱以误运罹谴,吾独当其咎,不以累君。”激昂慷慨,如出肺肝,忠心可鉴。
(4)铭与志的结合。志以散体的性质详叙履历生平,铭以简短的韵语形式对人物作概括的评价。从写作学的意义上讲,铭类似于史传的传赞、骈文的赞语,均有卒章显志的作用,都有以结尾总结全篇的用途。而铭文的简短,又决定了它必须使用极具概括力的文字,根据传主一生中最具魅力的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评价)。纪昀的墓志铭继承了前辈作家为人物立传的优秀传统,而在铭与志的结合上又超出了前人。如铭刘亨地曰:“外朴内真,中粹而温。其存也,不疏不亲;其没也,乃慨想其人。已矣乎,吾谁与论?”与记述刘亨地不妄交友、恬淡自持而内存锦绣的性格、经历相符,表现了作者的悼惜之情。
(5)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墓碑文作为一种较特殊的文体,既有历史的性质,又有文学的性质。作为历史,要求记述符合历史事实;作为文学,要求记述符合人物的特性。纪昀的墓碑文创作,较为严格、自觉地遵循着这一创作规律。
【纪晓岚的故事】相关文章:
纪晓岚对联趣事01-19
童话故事睡前故事02-28
寓言故事:鲸鱼的故事01-09
童话故事大全睡前故事09-09
宝宝故事睡前童话故事05-16
我与书的故事_我与书的故事12-14
诚信的名人故事名人诚信故事03-14
唐伯虎的故事08-28
春天的故事04-26
墨子的故事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