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心得体会

时间:2024-12-04 16:14:35 宜欢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通用12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十八洞村》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通用12篇)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 1

  今天很有幸和党支部的同志们一起观看了电影《十八洞村》,开始只是听说这部电影是关于扶贫的,在去看电影之前也并没有提前去理解。在2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我看到了熟悉的感觉,脑海里回忆起的是暑假去铜仁"三下乡"的画面。

  村民杨英俊家里,虽然贫困、艰苦,但他不甘落后,不甘拖国家的后腿,和小王一起带领杨家班脱贫致富。这部电影留给我的是满满的感动,为十八洞村村民战天斗地奔幸福生活而感动,为演员们精湛的演绎而感动。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 2

  《十八洞村》把大爱人性、大美人情演绎得荡气回肠。影片的主人公,退伍军人杨英俊,身躯高大如山梁,性情深沉而又刚烈、倔强。他是见过世面的.,当过飞机修理师,本来退伍时可以去当石油工人,然而那时刚好实行包产到户,他爱土地,就回家种地了。他本本份份种了几十年,除了自家三亩田,还为村民种了七亩多田,却种成了贫困户。他不能面对"贫困户"这个帽子,觉得是一种耻辱,会被战友耻笑,还拖了国家后腿。

  他在村里、本族里都是说得起话的,那些堂兄弟对他有几分尊重、几分畏惧。所以他顺理成章地当上了杨家班班长,他带领杨家兄弟与贫困干了一仗,上演了一回当代"愚公移山",填土造田,改造尾矿,解决了地少人多的矛盾。他既改变了自己的境遇,更改变了杨懒、杨三金的精神面貌,让他们长了精气神,当回了"农民的样子"。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 3

  在观影前看了简介,本以为会是一部很普通的影片,没想到看完却意犹未尽。影片真的带来了许多惊喜,开篇就被醉倒在苗寨的山林和梯田之中,但影片所呈现的山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又如此牵动人心,政府来的扶贫工作队与退伍军人杨英俊一起,率领众乡亲又打响了一场"精准扶贫"的翻身仗,要致富,不能只靠救济,还得激发自身的勤劳与智慧,谋求长远的国泰民安。

  一个当过兵的有骨气有脾气的山野汉子,一个善良朴实的苗家妇女,一个敢于和脱贫打硬仗的'青年公务员,一个有点怂也有点胆的中年单身汉,还有一群朴实的村民,他们身上的故事戳中泪点,他们的坚持让人感动,更是他们敢于直面贫穷,勇于挑战贫穷的精神让人动怀。"普普通通的坚持,往往是最伟大的。"愚公移山般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电影中小王的不求名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着全村人致富,这种执着,也值得我们敬佩,学习。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 4

  非常感激本次观影活动,电影《十八洞村》将我的回忆拉回到了三下乡,再一次感受到了贫困县贫困村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坚持和努力。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脱贫攻坚战的班长杨英俊,从他碍于面子,由于退伍军人坚韧刚毅的秉性,内心和行动都拒绝政府的扶持,最后在与小王的合作中,不畏艰难,一心改变命运,填土造田,带领杨家班打赢攻坚战。

  身为一名学子,我念想这此时在家乡劳累的父母,无论自己多忙都要常跟父母交流;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需要每人都要投身脱贫攻坚的活动之中,但是也要为脱贫攻坚在宣传方面或者技术方面提供我们微薄之力。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 5

  11月3日,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到电影院观看了《十八洞村》这部电影,我被其中的一个人物深深地触动了。他就是退伍军人杨英俊,性格执拗,不认输,要面子。

  他们全家为了医治孙女的病而返贫,当被识别为贫困户时,他不甘愿当贫困户,他觉得自己拖了国家的后腿,他把贫困户的牌子摘掉,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响了一场扶贫攻坚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甘愿做贫困户等待国家的救济而不愿自己去努力,但是国家的.帮助只是暂时的,并不能解决根本上的问题。我认为杨英俊的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 6

  该影片以"农村精准扶贫"为主线,讲述了农民面对贫困的不同态度以及不同做法。同时剧中的主人公杨英俊,是一位退伍的军人,他有军人不服输的、敢于拼搏的精神。最终他牵头,带领"杨家班"的人民们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对"脱贫工作"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宗旨,也在一定方面彰显出了我国军人不服输、勇于拼搏的气概。经过此次影片的观影以及我国近几年所取得成就,我相信我们的"脱贫工作"一定会完成,并使人民过上繁荣、富强、美好的生活。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 7

  11月3日,在党组织的带领下,跟支部同志一起观看了《十八洞村》这部影片,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观影感:

  首先,站在一个大四学生,即将走入社会并且致力于成为一名公务员的角度。对电影中基层公务人员小龙和小王的两种不同工作态度和方法感触颇深。基层工作是艰苦的,群众问题是复杂多样的,我们要问清自己,审视自己是否能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否有致力于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怕任何问题的决心和毅力。我们不能批判小龙的行为就是错误的可鄙的,小王就是高尚的,每个人都有追求自身发展的权利。当然,我们也应该引以为戒,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党性修养。其次是国家应该重视基础工作人员的提拔任用,不要只想着放下去而忘了提上来,这样就打击了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第二点感触就是我国的基层扶贫工作除了要物质扶贫还应该从精神上扶贫,扶物质贫易,扶精神贫难。只有解决像"杨懒"那样在精神上贫困的人,才能从根本更上解决他们贫困的问题,不然扶贫过后仍会返贫,扶贫永远完不成。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 8

  十八洞村讲述的是以老兵杨英俊为主的杨家班的脱贫攻坚战,故事中杨英俊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相比于其他人的开心,他却显得格外的焦虑。要强的性格,让他面对敢于现状,在扶贫队的帮扶之下,带着杨家兄弟打一场脱贫攻坚战。

  故事朴实动人,看完电影,想起童年生活的'幕幕场景,勾起了童年回忆,同时这个电影也给我的触动很深,换角度思考问题,往往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 9

  近日,镇组织全镇干部职工、社区群众112人集中收看了电影《十八洞村》,旨在以“杨家人”的精神,“十八洞村”的灵魂感化群众、激励干部,树立主动脱贫的志气、激发干事脱贫激情。

  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赢一场扶贫攻坚战的故事。影片以扶贫为题,以角色面对“贫困”、“外出打工”、“生存环境”和“留守儿童及老人”,反映出了人们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无奈。在这种无奈的生存环境中,孕育了“杨家人”的立志、立身、立行,“杨家人”抒发了“十八洞村”的灵魂。

  “我种了一辈子地,最后种出来个贫困户。”

  观影过程中,干部们时而被电影里杨家兄弟的种种言行逗哈哈大笑,时而又对一些发人深省的画面感同身受。作为基层干部,大家都从帮扶干部“小王”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从他的帮扶举措中找到了一些帮扶办法,更从“贫困户”杨英俊身上看到了一种不屈贫困,敢于决战贫困的'志气。

  由己及人,以人育己,似乎电影讲述的不再是电影,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境遇。当前,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扶志、扶智“双扶”工作,都在农村如火如荼的开展,让XX镇的干部们更加清楚自己身上责任有多大,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所从事的脱贫攻坚工作室多么不平凡。

  据悉,XX镇将在全镇各村(社区)轮流播放《十八洞村》,让更多的群众燃起自我发展的激情,主动作为,加入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来。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 10

  《十八洞村》讲述了军人杨英俊在退伍后没有和战友一起出去打拼,也没有像村里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而是紧紧守护着自己家乡的那片故土,守护着自己的妻子和智障的孙女小南瓜,用祖辈留下来的田地和插秧经验,在家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务农的故事。

  杨英俊为了给孙女治病而返贫,当被识别为贫困户时,相比于其他人的开心,他却显得格外的焦虑,他回到家中重新认识自己,不甘心当贫困户,甚至想把贫困户的牌子摘掉,认为自己务农一辈子,最终还被识别为贫困户,这是一件可耻的事。秋林镇显头村第一书记张少华说:“当我看到这里时,由衷的钦佩这位老战士,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甘愿做贫困户等待国家的救济而不愿自己去努力,甚至把党的好政策错误的当成了养懒人的'政策,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等,但是国家的帮助只是暂时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认为杨英俊的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虽然贫困、艰苦,但他不甘落后,不想拖国家的后腿。”“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困难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为此,扶贫工作队的小王认为杨英俊正是有这种斗志和勇气,让他当他们杨家族的班长,带领杨家班立志、立身、立行,一起与“穷”打一场脱贫攻坚战。

  在与杨家班一起商讨下,找到了真正贫穷的首要原因是没有土地。于是,扶贫工作的小王在网上找到了一片上百亩的煤矿地,这让扶贫工作队看到了希望,让杨家班看到了希望,因为很少人会觉得矿地可以用来种地,即使知道能作为耕地的时候,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利用它,但是杨家班的人做到了,他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杨英俊带领杨家班在荒地上一起填土造田,改造尾矿,解决了地少人多的矛盾,人工造出大片人工田,吸引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员都回家,造福家乡。他既改变了自己的境遇,更改变了杨懒、杨三金的精神面貌,让他们当回了"农民的样子"。

  不管是贫困户还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首先要重视的是精神脱贫,没有谁生下来就要不如别人,不要放弃向上的希望,使贫困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的帽子,创造幸福生活。我们作为基层工作者也应当像小王一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和片中的主人公一样有不惧怕任何问题的决心和毅力,要像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雄鸡一样,永远志气高昂,永远朝气蓬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奋勇向前,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 11

  精准扶贫先要精神扶贫,只有在精神上脱贫,才有机会去做后面的物质扶贫。

  以杨英俊为代表的杨家班成员由于种种原因,被定义为精准扶贫对象,但是杨英俊不同,他只是踏踏实实种地,但没有更加有效的途径致富,并没有懒惰,但有的人是只想要得到国家的扶贫政策帮扶,并不想自己努力过上好日子,并以此为荣,帮扶小队通过深入农户家庭,与他们心交心,了解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主动想要脱贫的愿望,来达到让十八洞村村民脱贫的目标。

  在这其中,我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小南瓜由于脑膜炎致残,但是她的祖父母都很爱她,想要一辈子陪在她身边,我在想,对于残疾孩子的家长来说那是最残酷的事情,接受事实很困难,本该因为新生命的降临而充满希望与欢喜,但是他们要承担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和巨大的心理负担。

  我也在重新思考我自己,不应该责怪我的家长,在我小时候没有把我送进医院进行治疗,导致我的左腿行动不便,我也开始慢慢化解内心的坚冰。

  再者是要想使现状得到改变,就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当面对煤矿开采导致的大片荒地的.时候,帮帮扶小队看到了希望,没有人会觉得那可以用来种地,但即使知道那能作为耕地的时候,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利用它,一望无际的荒地很容易让人感到失去希望,但是杨家班的人做到了,不仅看到了机会,还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荒地上填土,人工造出大片人工田,还造福了其他村民,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家。

  我认为,不管是困难户还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首先要重视的是精神脱贫,永远不能自己就应该是贫穷的,没有谁生下来就要不如别人,不要放弃向上的希望,不要忘记爱人、爱自己。

  要像片子中多次出现的雄鸡一样,永远志气高昂,我们的中国也就会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出彩而出彩。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 12

  初次看到《十八洞村》的片名,我还以为是高尔夫球运动推广片,觉得央视也太不懂政治了,怎么在两会期间播这个?当然我是多虑了。

  这是一部描写湖南贫困山区苗族同胞奋斗脱贫的电影。

  这是一部阵容强大、风格略有些陈旧的电影。

  这是一部老派正统教科书式的电影。

  这是一部返璞归真的优秀电影。

  精准扶贫题材——主旋律、非商业又描写非主流人群,这样的电影不好拍。想到描写精准扶贫的电影,很难不联想到脏兮兮的服装,破烂的道具和阴暗陈旧的环境,很难不联想空洞的口号、烦人的说教和“伟光正”的变态偏执狂。但是本片以坚持传统美学的方式和电影技法,跳出了上述失败的巢窠。我觉得这首先要得益于导演苗月,从他作为《心香》的编剧、与孙周导演的合作和独立执导多部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的经历来看,无论是剧本和镜头的艺术功力和对题材的把握,都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了。其次是演员都精准地把握了各自的角色特点。主演王学圻的霸气,陈瑾善良(当然还有口音),配角巴登西绕、孙敏的质朴,阿旺仁青的不羁和苦闷,墨阳的执着,个个丰满而可信。

  和一位编剧朋友谈及这部电影时,我也提到了这部电影带有点日本风格的影子,比如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和今村昌平的《楢山节考》。这部影片的画面是很美的`,相信作为一部有着真实场景和地理标志的精准扶贫电影,意义将不仅局限于电影。该片的节奏把握的很好,尤其是情节上矛盾冲突的设置和优美画面音乐的穿插,使得长达2个小时的电影不燥不闷。

  但平心而论,一部好的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不仅需要自身的优秀,也需要迎合观众的口味和适应市场的运作手法。《十八洞村》只能让我从CCTV6的专题展播中看到,从这个角度看,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07-19

干部的十八洞村观后感07-19

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会参考08-22

驻村心得体会05-30

太极洞作文11-04

神秘的洞作文09-04

游洞的作文10-27

龙泉洞作文08-19

洞的秘密作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