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

时间:2025-07-12 10:01:41 诗琳 文言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汇总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汇总,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 1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古:山岗高地。今:把持和独占。[注:陇同垄]

  然而不能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古:这样却。今:转折连词。

  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处同上) 古:这样以后。今: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古:浅陋。今:粗俗,低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出处同上) (1)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2)加。古:虚夸,以少报多。今:增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出处同上) 古:案件。今:监狱。

  然后叹借者用心专,而少年之岁月为可惜也。(袁枚《黄生借书说》) 古:值得珍惜。今:值得惋惜。

  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古: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今:言行恶劣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处同上) 古:眼泪。今:鼻涕(古用“泗”)

  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出处同上) 古:遗憾。今:仇恨,怨恨。

  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若。古:你。今:像。(2)毒。古:怨恨。今:毒害,有毒的物质或事物。

  则久已病矣。(出处同上) 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古:可惜,可叹。今:值得怜悯。

  亲戚: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妻子:今义:爱人(女方);古义:妻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

  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非常:今义:很、大(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①缘故(名词);例如:余叩所以。(《狱中杂记》)②表原因的.虚词。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来,靠它来。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不过: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

  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义:更不必说。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稍稍: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古义:不久。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赤壁之战》)

  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古义:①它的果实。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②那实际情况。例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与黄琼书》)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 2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以”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来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 3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2、吹号角(且角且走)

  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愿借子杀之)3、即使(借第令毋斩)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3、即使

  居:1、过了(居十日)2、停留(不可久居)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2、发动(举大计亦死)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态)

  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分别(意难决舍)3、断然(故决然舍去)

  绝:1、隔绝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2、放晴(连月不开)3、打开(旁开小窗)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苦:1、苦于(苦秦久矣)2、使……苦(苦其心志)3、愁(何苦而不平)

  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2、使……快乐(钟鼓乐之)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类:1、类似(绝类弥勒)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4、物资(利尽南海)

  隶:1、属于(世隶耕)2、跟着(隶而从者)

  良:1、真,实在(良多趣味)2、善良(此皆良实)

  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鳞: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2、鱼(呷浪之鳞)

  令: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妙: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为妙绝)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相关文章:

语文文言文实词01-12

重庆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归纳04-10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08-17

文言文中实词答题技巧07-26

文言文实词鄙的用法07-26

文言文实词走的用法06-26

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05-02

文言文阅读中表官职变动的实词10-06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08-29

赤壁赋重点实词知识点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