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学案

时间:2025-02-06 14:09:43 志华 鱼我所欲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学案(通用10篇)

  复习导学案是一种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的学习方案,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升学习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学案(通用10篇),欢迎阅读!

  《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学案 1

  复习目标

  1、 文学常识2、重点字词句

  第一课时

  前提测试

  1、本文作者孟子,名轲 字子舆 ,鲁国邹邑人,战国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常常孔孟并称。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申述了行“仁政”以统一天下的主张,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了艰难困苦造就人才的道理。

  2、《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目标导学

  一:重点字词

  (一 )字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二)、一词多义

  1.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 给

  2.而: 蹴尔而与之 连接两个动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

  3.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于

  4.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作法

  5.得 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

  6.尔 呼尔而与之 助词 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代词,你

  7.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做

  (三)、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二:重点句子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然而)我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的呢?

  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求得生存,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去作。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答案:不仅贤良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良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⑤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万钟的俸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答案: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苦是人感激我吗?

  ⑦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答案: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让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案: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

  三: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 舍生取义

  诗句: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反馈检测

  【一】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 ):

  A、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偷生) B、蹴尔而与之(蹴:脚)

  C、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

  2、选出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皆以美于徐公 D、生于忧患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而给你吃)

  B、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优厚的俸禄却不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

  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A、只有聪明的人有这种心性,人们也都有,聪明的人不会失掉罢了。

  B、也不是聪明的人有这种心性,人们也会有,聪明的人一定不会失去。

  C、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心性,而且人人都有这种心性,只是有道德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心性罢了。

  D、所有有道德的人有这种心性,人人也自然都会有这种心性,有道德的人能够可能丧失这种心性罢了。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 课文理解赏析及现实意义

  2、 写作特点

  复习流程

  一、知识链接

  课文背诵 重点字词提问

  目标导学

  一、重点段赏析分析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二、问题探究

  1. 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 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4.“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6. 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而这为生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7. 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

  “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

  9. 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路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

  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万钟”指位高禄厚,是身外之物;“一箪食物,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

  14.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1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

  “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财,为自己谋取私利。

  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17.文中“乡为……今为……”作对比,摆出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结合实际谈谈孟子所列举的事例的代表性及其意义。

  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之际,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们确实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这些现象在今天仍存在于某些领导、干部身上。文章不但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要时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做不合礼义的事情。

  18.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

  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三、课文理解

  1.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2.概括段意:

  第一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第二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正面论证)

  第三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人为了功名利禄而舍弃礼仪,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3、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作用:以鱼和熊掌设喻,深入浅出地区别出“生”和“义”的

  价值高下,引出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2)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作用:从正反两方面鲜明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4、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仁人志士为了崇高的理想而“舍生取义”。请列举几例,简述他们的言或行。

  参考:

  (1)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陈 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3)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的枪口,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4)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5.文章开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有什么作用?

  答:(1)说明熊掌比鱼珍贵,舍鱼而取

  熊掌;(2)设喻类比,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3)充当本文立论的依据。

  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舍生取义”这一道理的理解?

  (1)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把“义”放在首位,把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

  (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

  (3) “舍生取义” 在今天仍然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见利忘义。

  6、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的时候,一定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7.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1)义,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尊重、团结、友好、互助的精神,是一种刚正之气,忠孝之气;

  (2)我们中学生要做充满正义和正气的人,能见义勇为,能为正义事业、国家利益、民族尊严而放弃个人的私利甚至献出生命,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

  (3)社会上的所谓“哥们义气”和“江湖义气”是不讲原则、不辨是非的,是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结果是害人害己,这是不可取的。

  四、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五、总结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六、反馈检测

  面对面习题

  《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学案 2

  一、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掌握作者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体会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难点: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问答法导入,询问同学们在面对生与义的问题时,会如何选择,引出孟子的.观点,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范读:教师先范读课文,学生再自读,注意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字词讲解:解决重点字词的意思,如通假字“得”和一词多义“为”等。

  疏通文意:让学生同桌之间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找出作者的中心论点。

  分析论证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找一找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论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

  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

  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拓展延伸:请学生谈一谈,在学完本篇文章后,面对现在社会的诱惑和人生的考验,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

  课堂总结:与学生共同回顾和总结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

  布置作业: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字数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学案 3

  一、复习目标

  巩固对《鱼我所欲也》的背诵和理解。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重要实词。

  深入理解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

  二、复习内容

  字词复习

  通假字:辟,通“避”,躲避;辩,通“辨”,辨别;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古今异义词:豆(古代盛肉或其它食品的器皿),蹴(用脚践踏),万钟(形容位高禄厚)。

  重要实词:苟得(苟且偷生)。

  课文理解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对比论证(生与死、义与不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课文结构:通过“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再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深度解读

  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是基于他的`“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孟子通过对比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三、复习方法

  背诵课文,能够正确翻译。

  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复习检测

  默写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

  解释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论述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学案 4

  一、复习要点

  理解全文的论证逻辑。

  体会排比所形成的论证气势。

  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二、复习内容

  中心论点:再次明确课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论证过程:

  第一段通过列举生活常识,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人们总会选择那些更加重要更有价值的事物。

  第二、三段从事例和道理上说明了保持本心是舍生取义的`前提条件。

  论证方法:回顾并理解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

  语言特点:体会排比句式在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方面的作用。

  三、复习方法

  诵读: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讨论:小组讨论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四、复习检测

  背诵课文并默写重要段落。

  完成课后练习题和相关模拟试题。

  撰写一篇小论文,论述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学案 5

  一、教学目标

  复习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

  理解并背诵课文,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

  深入探讨“舍生取义”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复习重点

  文言词汇和句式:

  重点掌握通假字,如“辟”通“避”,“辩”通“辨”,“得”通“德”,“与”通“欤”。

  理解并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如“苟得”(苟且偷生)、“豆”(古代盛肉或其它食品的器皿)、“蹴”(用脚践踏)、“万钟”(形容位高禄厚)。

  复习并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句式,如“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文章内容和中心论点:

  复习文章通过“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掌握文章从正面和反面两个角度进行论证的方法。

  深入理解“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

  论证方法:

  复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四种论证方法,并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应用。

  三、复习过程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文章的中心论点,激发学习兴趣。

  复习词汇:通过朗读、讲解和练习,巩固学生对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理解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论点。

  分析论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结提升:通过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课文。

  完成一篇关于“舍生取义”的小论文,要求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阐述。

  《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学案 6

  一、复习目标

  积累并巩固文言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思考“舍生取义”的现实意义。

  二、复习内容

  文言词汇积累:

  复习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文章结构分析:

  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和层次关系。

  理解文章通过比喻、对比等手法引出中心论点的过程。

  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

  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四种论证方法的应用。

  思想观点探讨:

  探讨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基础。

  分析“舍生取义”的现实意义和道德价值。

  三、复习方法

  朗读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文章内容和语言特色的理解。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理解并掌握论证方法。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思考“舍生取义”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四、作业布置

  完成一篇关于孟子思想的小论文,要求结合《鱼我所欲也》进行阐述。

  收集并整理关于“舍生取义”的名言警句和事例,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学案 7

  一、复习目标

  复习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二、复习内容

  重点词汇和句式复习:

  复习并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如“苟得”、“豆”、“蹴”、“万钟”等。

  复习并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句式和修辞手法。

  文章内容和结构分析:

  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和层次关系,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掌握文章通过比喻、对比等手法引出中心论点的过程,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

  思想观点探讨和拓展:

  探讨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基础及其对“舍生取义”观点的影响。

  分析“舍生取义”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复习方法

  朗读和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文章内容和语言特色的理解。

  小组讨论和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和论证方法,加深对文章中心论点的理解。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和思考,探讨“舍生取义”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四、作业布置

  完成一篇关于“舍生取义”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的小论文。

  收集并整理关于孟子及其思想的相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学案 8

  一、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掌握作者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体会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问答法导入,询问同学们在面对生与义的问题时,会如何选择,通过学生们的观点,引出孟子的观点,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范读课文

  教师先为同学们进行范读,接下来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进行自读,读的时候要注意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能够扫清读音障碍。

  2、字词讲解

  引导学生一起解决重点字词的意思,如通假字“得”和一词多义“为”等。

  4、整体感知

  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问题,找出作者的中心论点,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深入分析

  让学生思考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通过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可以清楚得出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找一找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论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通过分析原文内容,可以得出本文共用了四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6、拓展延伸

  请学生谈一谈,在学完本篇文章后,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和人生的各种考验,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以此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和现实生活上的知识迁移。

  7、课堂总结

  与学生共同根据板书,进行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检查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8、布置作业

  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字数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学案 9

  一、复习目标

  回顾并掌握《鱼我所欲也》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深入理解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及其论证方法。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抉择。

  二、复习内容

  重点字词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苟得:苟且偷生。

  豆:古代盛肉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用脚践踏。

  万钟:形容位高禄厚。

  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的抉择。

  正反对比论证:通过对比生与义、死与不义的价值,强调义的重要性。

  道理论证:阐述“舍生取义”的道理,使论点更具说服力。

  举例论证: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分别论证了守义和丧失本心的后果。

  语言特点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

  善于运用比喻和对比,使论述更加生动有力。

  三、复习过程

  1、回顾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2、字词讲解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学生做好笔记。

  3、分析论点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理解其含义。

  4、探讨论证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汇报。

  5、分析语言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6、联系实际

  请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在面对道德抉择时,应如何践行“舍生取义”的思想。

  《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学案 10

  一、复习要点

  孟子及其作品《鱼我所欲也》的背景知识。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课文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

  课文所体现的孟子的思想观点。

  二、复习内容

  作者及背景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作品《孟子》七篇,长于说理,善用比喻。

  重点字词

  回顾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辟”“辩”“得”“与”等通假字以及“苟得”“豆”“蹴”“万钟”等词语的含义。

  中心论点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即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选择义而舍弃生。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通过“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的抉择。

  正反对比论证:对比生与义、死与不义的价值,强调义的重要性。

  举例论证:举出具体的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

  思想观点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而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他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三、复习过程

  1.回顾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2.字词讲解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学生做好笔记。

  3.分析论点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理解其含义。

  4.探讨论证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

  5.总结思想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孟子的思想观点,并理解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学案】相关文章: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10-01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05-12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06-22

鱼我所欲也复习学案12-01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表格10-04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6篇10-04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以及练习09-09

《鱼我所欲也》学案09-26

《鱼我所欲也》教学案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