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时间:2025-02-07 16:39:57 秀雯 小石潭记 我要投稿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通用5篇)

  《小石潭记》中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下面是课文的教学实录,希望你能喜欢。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通用5篇)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公元805年,一个33岁的文人,因为参加了一场政治革新而被贬出京,以戴罪之身,携带堂弟、表弟和67岁的老母,一路风尘仆仆赶往湖南一个名叫永州的蛮荒之地,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的心头酝酿,在他的笔尖流淌;他与永州的美丽邂逅,让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新的辉煌。他就是——

  生(齐):柳宗元。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的《永州八记》之四——《小石潭记》。

  二、诵读感受文章的基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其他同学倾听并订正读音和停顿。)

  ①乃/记之/而去。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这里“卷”字读“quán”音吗?

  生1:我认为这里的“卷”是“翻卷”的意思,所以读“quán”。

  师:查字典了吗?

  生1:没有。书上课下注释这么说的。

  生2:这里“卷”是“弯曲”的意思。

  师:据许慎《说文》记载:“卷,膝曲也。”所以当“弯曲”讲时,读“quán”。现在,我们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们指出的词语、停顿以及屏幕上标红的词语。

  (生齐读全文。)

  师: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在这篇游记中柳宗元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1:作者在第一段写的是篁竹、小潭、树、藤蔓和鱼。

  生2:在第一段还写了水,写了石头——“全石以为底”。

  生3:还有第三段的 “潭西南而望”,写了“小溪”。

  师:那有没有写源头?

  生3:没有。

  师:你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3:因为文中说“不可知其源”,就是说“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师:所以这里写的是“溪流”,而不是“源头”。你的判断很准确。还有,哪位细心的同学来补充?

  生4:第四段第一行写了“竹树”——四面竹树环合。

  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生5:是空间顺序。

  师:对。具体来说是怎样的空间顺序,先写了什么?

  生6:先写了竹,后写了潭水,然后是潭底的石头、岸边的石头,还有青树、翠蔓、鱼和溪流。我感觉是由近及远,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师:你后一句说得很对。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移步换景。我们写游记时可以学习本文,按照“游览的行踪”来写。有景处皆有情在,那柳宗元在游览小石潭时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请允许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柳宗元游小石潭时怎样的心情?

  (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鼓掌。)

  师:从大家的掌声我认为大家应该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生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生机蓬勃的,我感觉作者应该是快乐的。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风景这么美,他一定很快乐。

  师:我非常认可你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大学者王国维的话,你的阅读面真广。

  生2:我从“心乐之”可以看出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很愉悦、快乐。

  生3:我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发现了作者的忧愁。虽然他看见这些景物时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暂时的,他心中还是有些忧愁的。

  师:你的感受非常丰富。不知大家有没有仔细倾听这位同学的发言。实际上她发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生4:先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后来又是忧伤的。

  师:具体说来,哪几段写的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哪几段是忧伤的心情?

  生4:具体说第一二段是写愉悦、高兴的心情,第三四段写的是忧伤的心情。

  三、品读体验审美的快乐

  师: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品景悟情。请同学们细读1、2段,细细咀嚼,静静思考:哪些词句中流露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怎样的快乐?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以批注的形式简要写下自己的理解。

  我在“下见小潭”的“见”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探幽访胜的好奇心突然得到满足的快乐!试想,在柳宗元“伐竹取道”的过程中,与清冽的小石潭猝然相遇,他的心情该是多么快活啊!

  生1:我从“心乐之”一句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水拍打着石头,发出悦耳的声音,给作者一种发现的快乐,满足的快乐。

  师:这是一种发现的快乐。

  生2:“隔篁竹”这个“隔”字给人一种神秘感,这是一种因为好奇心而引发的快乐。

  师:一种因距离而产生的令人神往的快乐。

  生3:我从第二段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无所依”读出了作者自由自在的快乐。

  生4:我从“水尤清冽”这个“尤”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探访幽境意外发现的快乐。

  师:“尤”是什么意思?

  生4:“尤”是格外的意思,“水尤清冽”是水格外的清凉。

  师:这是我们翻译的意思。如果柳宗元在心里说的话,是不是这样说——水格外清凉。

  生4(摇头):我觉得他应该是说:啊!多么清凉的水啊!

  师:你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补出作者的心情: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 )。

  生5:第一个空填“啊”,第二个空填“呀”。

  师:你结合原文说一下。

  生5(有感情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啊!水尤清冽呀!

  生6: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哇!水尤清冽呀!

  生7:我觉得第一个空里也可以填“咦”,以表现意外之情。

  师:变成自己的话说一下。

  生7: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咦?水怎么这么清凉啊!

  师:其实让作者感到惊喜和意外的不仅仅是水。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段的内容,用这样的句式还原作者意外的惊喜和感叹?(屏显交流句式)

  从“如鸣珮环”的水声,我已预料到……但出乎我预料的是……

  师:老师先来。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水和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怎么这么清凉呀!我借用了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同学们可以往下接。

  生1: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很小。

  师:很小?怎么小?

  生1:可以整块石头为底。

  师:那你再梳理一下。

  生1:从如鸣佩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竟然以整块石头为底,这么小。

  生2:我已预料到岸边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石头千姿百态。

  生3:我已预料到会有树木和藤蔓,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青树翠蔓遮掩缠绕,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摇动下垂。竟然如此美丽。

  生4:从“如鸣佩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水在拍打着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拍打的是整块石头。

  师:这真是一份摇曳多姿、丰富多彩的快乐。最关键的是这份快乐是怎么得来的?

  生5:他是自己发现的。

  生6:他自己创造了这份快乐。

  生7:他偶然遇到的,自己创造的,亲自“伐竹取道”探索体验到的。

  师: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快乐。

  (一女生动情朗读第一段。)

  师:从你的语气语调我感觉你已经沉浸其中了,但是有点小瑕疵。

  生8:“青树翠蔓”,应该是读“wàn”。

  师:还有一点,她的语速是不应该改变一下?

  生9:我觉得应该有的地方快点,有的地方慢点。

  师:对。哪里该快,哪里该慢呢?老师给大家一个小意见:描写动态的语句读得稍快一点,描写静物的语句要读慢一点,句尾再拖一拖音。你来试一下?

  (一男生朗读,情感投入,但读错两处。)

  师:你的句尾读得很好。我们把刚才读不好的地方再读一遍好吗?

  (男生再读,声情并茂。读完,全体学生自发鼓掌。“蒙络摇缀”的“络”还是读成了“lào”。)

  师:还是有一点小瑕疵,不过没有关系,世间没有完美的事情。注意,蒙——

  生10(接):络(luò)!

  师:这次读对了!我们一起来,青树翠蔓——

  生10: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师:为你的勇敢坚持,鼓掌!

  师:刚才那位同学是从“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无所依”看出了什么?

  生1:自由自在。

  师:对!自由自在的闲适的快乐。那这里仅仅是写鱼吗?

  生2:还写了小潭的小。我从“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看出潭非常小,而且水非常清。因为一个小潭如果能够数出其中的鱼有多少条,这说明它非常的小;如果它大的话,就数不出来了。

  生3:还写了潭水的清澈。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意思是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傍。好像看不到那些水的,这说明了水的清澈。

  师:水清到了消失的境地。除此之外,作者还怎样写水的清?

  生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说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竟然能够映照在水底的石头上,这也可以看出水的清澈。

  师:你用了一个词很准确,就是“竟然”!因为通常状况下,我们能看到水中的鱼,但是——

  生4:看不到映照在水底石头上的鱼的影子。

  师:对!看不到鱼儿映在水底的石头上的黑影儿!在这里,柳宗元不仅继承了吴均和郦道元“以鱼的可视反衬水的清澈”的写法,而且更进一步,用“影布石上”、游鱼纤细的黑影来衬托水的明亮澄澈。观察更细致入微,情思更细腻动人,后来苏轼就学了去,用在了《记承天寺夜游》中。我们一起来回顾。(屏显,生齐读。)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

  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北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师: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动人的景色呢?老师把这一段改写成了一首小诗,请一名女同学读一读,大家静心想象。

  (屏显。一女生朗读。)

  清澈的日光里

  几条鱼儿在打盹儿

  静静的鱼影

  抹在石底

  似淡淡的水墨

  忽然你飞走了

  是我的笑

  把你惊醒

  还是

  你惊醒了我的梦

  师:我得感谢这位同学,我打的是“日光”,她读得是“目光”,我感觉她的改动更有情致。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静谧的景色的?

  生1:我感觉柳宗元是在悠闲、悠然的心境下,看到这细微静谧的景色的。

  生2:此时此刻,他清净、悠闲、愉快。

  生3:他沉浸在这幽美的风景中。

  师:他心空了,静了,物我两忘,心无挂碍,所以才体察到了这自然的微妙、灵动与充实。我请两名同学朗读体验这空灵而又充实的愉悦。

  (男)潭中鱼/可百许头,

  (女)皆若空游/无所依,

  (男)日光/下澈,

  (女)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男)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女)似/与游者/相—乐—。

  (齐)似/与游者/相—乐—。

  (读完,分男女生配乐齐读体会。)

  四、对读体味现实的忧伤

  师:作者的忧伤蕴含在哪些词句中?

  生1: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

  师:“悄怆”什么意思?

  生1:“悄怆”是感到心情悲凉忧伤的意思。

  师:他丰富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2:从“凄”和“寒”字更能看出作者的忧伤。用高淑娴的话说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凄”和“寒”缘于什么?

  生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师:老师给大家补充一点,这篇文章写于公元809年十月左右,初冬之时。“坐”潭上,自然凄神寒骨。身体的冷触发了心里的寒,自然景物的凄清诱发了作者内心的忧伤。

  生3:我从“寂寥”看出作者的忧伤。“寂寥无人”就是寂静空阔,没有一个人。他后面又说“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这说明他是和别人一同去的,但是他却说没有一个人,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孤独,更能衬托出他的忧伤。

  师:你认为这个“寂寥”不仅是环境的寂静空阔,还是指心情的寂寞、孤独。而且这位同学发现了一个矛盾:他是和五个人一同去的,为什么却说空无一人?

  生4:我感觉其他人是不懂他的,无法走进他的心里。

  师:你有没有发现,作者在记述这五个人时,是分成两部分记的。是所有的人不懂他的心吗?

  生4:不是。

  师:那是谁不懂他的心?

  生4:我感觉是崔氏二小生。

  师:老师查阅了孙昌武的《柳宗元评传》,提取出了这些信息。请一名同学读一下。(屏显。)

  吴武陵,元和二年进士及第,不久贬来永州,与柳宗元志同道合;龚古生卒不详,亦是柳宗元朋友;堂弟柳宗玄始终追随柳宗元。他们思想上同气相投,同声相应,然而其思想和政治主张不容于当时的社会。(孙昌武《柳宗元评传》)

  师:从这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5:我觉得是除崔氏二小生外,吴武陵、龚古和柳宗玄是懂他的。他们都是被贬谪的,他们的思想不容于当时的社会。

  师:所以说,这不只是个人的寂寞,而是思想的孤独。那作者的心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

  生6:“潭西南而望”的“望”。

  师:能不能把“潭西南而望”的“望”换成“下见小潭”的“见”?

  生7:不能。我感觉“见”是隔得比较近,而“望”比较远。

  生8:我觉得“见”是不经意间见到的,而“望”是努力地、极力地向远处看的感觉。

  师:望是侧身之人立于土堆之上,竖目,瞳子突出,有登高远看之意。如果说,“见”是一种无意无心的行为,那“望”则是一种主动的追求。“下见小潭”的“见”让我们读到的是——

  生9:意外收获美景的喜悦。

  师:而这个“望”字则寄予了一种期盼。

  五、拓展还原作者的人格魅力

  师:当柳宗元“西南而望”“环顾四望”时,心里会想起什么?期望什么呢?(屏显。)

  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少有大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天下苍生”为己任。

  柳宗元壮年被贬,在永州无实职无官舍,寄居在冷清昏暗的龙兴寺内。政敌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

  妻子早亡,爱女夭折,到永州不久,老母又离开人世。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柳宗元始终认为革新本身并没有错,是朝政的黑暗和腐败,使他的抱负难以实现。

  他始终关注政治和民间疾苦,写下了大量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文,如《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

  生1:他可能会想现在朝政是否昏暗,人民的疾苦是否有人管。他期望人民的疾苦有人能解决,也希望有一位明君发现他这样的人才。

  生2:他期望统治者可以接受他的思想,他可以为国效力,抒发他的大志。

  生3:他可能会想到他死去的妻子、夭折的爱女和不幸离世的母亲。他期望他的家庭重新团圆。

  师:其实他自己的家庭已经没法团圆美满。

  生3:但是他想让别人的家庭团圆美满。

  师:所以,他是希望“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天下元元”,他想利国利民,他想改变黑暗现实,他要实现政治理想;可是路尽途绝!尽管如此,他仍像“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的屈原,背依永州秀丽的山水,饱蘸永州清冽的泉水,写下了这些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

  (滚屏显示柳宗元作品。)

  吟咏山水,抒发胸中郁闷和心中理想:

  《永州龙兴寺西轩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

  《游黄溪记》

  《渔翁》

  《江雪》

  《愚溪对》

  《囚山赋》

  《起废答》

  《吊屈原文》

  关注现实,关心民瘼,表达政治思想:

  《田家》诗

  《捕蛇者说》

  《送薛存义之任上》

  《封建论》

  《非〈国语〉》

  《天对》

  《天问》

  ……

  师:“将生活中的痛感转化为艺术中的美感,将生活中的折磨转化为艺术中的享受”,这就是柳宗元,一个用审美的双眼捕捉美丽、传达快乐的文学家,一个不能忘情于现实与政治的痛苦的政治家。他对永州的山水“深有所爱”,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真实袒露自己寄情山水抚慰心灵的快乐与忧伤。他为自己煮出了一壶清香的好茶,也为后人奉献了千年的清香。让我们背熟课文,用一生来慢慢体会柳宗元的景与情。下课!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2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此次教学这篇课文,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两条,即让学生积累文中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的含义;通过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景物的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之前,针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对他们提出了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试读三遍;

  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

  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记》。

  教学步骤分五步:

  1、由柳诗《江雪》导入,用时三分钟;

  2、走进课文,包括正音识字、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等,强调实词的解释和加强学生个别朗读,整个环节用时二十二分钟;

  3、研读课文,主要引导学生品位写景句,体会作者的乐与忧,用时十分钟;

  4、教师小结,用时两分钟;

  5、学生朗读课文,布置作业,用时三分钟。

  教学后,我觉得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时,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如: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江雪》、《黔之驴》等)

  生(甲):以前背过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吧。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孤独、失意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再播放一首乐曲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抒发作者_______的心曲。(忧伤抑郁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

  虽然学生已学过作者的同类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以及相关的诗词,但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的“忧伤”时可能把握得更快更好。PPT 画面让学生领略了小石潭的自然美景,再配上合适的古筝乐曲朗读,既学了知识,又得到美的熏陶,还提高了学文言文的兴趣,效果教好。

  教学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学生预习不够到位。如:

  师: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了课文,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一些词语的正确读音。

  生:(同学纷纷举手,师请一位学习中等的学生)朗读。

  ──此环节该同学就出现了读错字现象。读错的词语有:坻、佁、俶、差。而且读得结结巴巴。其实前三个字,书上注释都有,不应该出错。而“差”字,第一段中出现了“参差披拂”他读得正确,而后文的“犬牙差互”却读错,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这说明课前预习要落实到位,教师要有预见性,要在备课时预设一些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环环相扣,不出意外。最好先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人人都对字、词、句、篇有所了解。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的词语注音,读准字音,这样在朗读时就不会出错,并且要读熟课文,让学生将查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如写作背景、学过的诗、文,相关的人物等,在全班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正确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了两项:一是熟读、背诵课文;二是扩展阅读训练:读袁宏道的《西湖游记》划出写景句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上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阅读此文后完成练习:

  1、划出描绘西湖全景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分别什么角度写出了西湖的美丽景象的?

  2、表达作者初游西湖时怎样的心情?

  对作业的检查发现,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难点是对实词的理解,以致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因此,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依然要加强对文言词语的积累、课文的朗读和对课文的理解。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3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山水游记,文章描写小石潭清幽寂静的环境,含蓄反映了作者寂寞的处境,悲愤、哀怨的心境。面对这一传统的古文名篇,如何上得扎实而又圆转自如?如何让学生兴味盎然地深入其中和文本对话,作者交流?郭艳军老师在执教《小石潭记》这课时很好地处理了这些问题,而达到这种理想效果的基础则是:交给学生解读文本的钥匙,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体会探寻的快乐。

  【课前预习】

  1、收集柳宗元的资料,了解其人。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仔细阅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小石潭景物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这样的诗我们很熟悉,题目是《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生齐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柳宗元。

  师:寒江、冰天、雪地,一位孤独老者独处孤舟,默然垂钓。悲凉孤独的处境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永州期间所写,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大量寄情山水的作品。今天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多媒体屏幕显示

  ·读准字音:

  寂寥

  翕忽

  参差

  坻

  ·解释字意:

  下

  乐

  犬牙

  斗折蛇行

  可

  悄怆)

  三、初读感悟

  师:一篇文言文,初读要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节奏。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

  (两名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学生为朗诵的同学评价。)

  生: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读的语速太快,语调没有变化。

  生:第二位同学读发现小石潭和鱼儿嬉戏两段时,未读出喜悦情感。

  师:你们点评的很好,可惜只说了缺点,谁来说说他们的优点。

  生:第一位同学声音响亮,读的准,第二位同学停顿把握的好。

  师:我们再请第三位,郭艳军同学为大家朗读。

  (生笑)

  (伴着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声情并茂朗读。生鼓掌。)

  师:夸奖了,美的文章要用心去朗读。(生齐读)

  四、美读涵咏

  师:这篇文章描写了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水、鱼、石、树。

  师:这些景物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请在文中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读出你的感情来。

  (生在书上圈点批注,交流讨论。)

  生: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写的好,写出了小石潭幽静的环境,也写出了柳宗元的心情很悲凉。

  师: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我们怎样读出来这样悲伤的情感?生:语速稍微慢些,心情悲凉,语调应该低沉些。

  师:试着朗读一下。

  (生试读)

  生:我喜欢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句话写出了石头形态多样,证明小石潭确实是石潭

  生:读的很细心。

  生:我喜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这段,看起来是在写鱼,其实在写水的清澈。

  师:这种写法叫──衬托(生答)。那作者如何来描写潭中的鱼?

  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鱼儿像在空中游动。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写阳光照射潭水,能看到鱼的影子。来衬托潭水的清澈。

  师:鱼儿时而静止,时而游来游去,真是

  生:自由自在。

  师:用书上一个词概括。

  生:乐。

  师:怎样来读出这种快乐?

  生:读的轻快些,喜悦些。(生读)

  师:读的很有韵味,似乎看到了人、鱼同乐。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寄情于山水,无比快乐,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作者的心情很快由乐而----

  生:悲。

  师:这悲从何来呢?

  生:被贬到偏远荒凉地方,内心郁闷,只好寄情山水。

  生:满腹经纶,却不能施展抱负,很悲愤。

  生:我说作者乐是因为小石潭是自己的知己。面对潭水可以诉说自己的孤寂,洗尽内心烦恼,但毕竟过于清冷,不敢久留,当记之而去时,孤寂悲苦却又席卷而来。在作者的心目中,小石潭就是自己,它那么幽静,那么美丽,但又有几个人能见到它,走近它,品位它呢?

  (生鼓掌)

  五、拓展延伸

  师:作者的乐是短暂的,悲是长久的,诗人处于孤寂的.环境,内心的忧愤无以诉说。假如我是柳宗元,此时你我同游,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生思索)

  生:柳宗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要太在意生活的苦难,庸人永远生活在低谷,还是振作起来吧!

  师:你这样称呼我,我感觉有些陌生。称呼改一下,好吗?

  生:柳兄。

  生:柳兄,人生难免经历坎坷、风雨,虽然这个地方荒凉偏僻,但是停下脚步,会发现这个地方有这么多优美风景,柳兄,何不好好休息一下,重新开始,享受人生的美好!

  生:子厚,一切都会过去,毕竟世上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你有过人的才华,相信你会东山再起的。

  师:好!天生我材必有用!

  师:古语曰悲愤出诗人。满怀悲怆的柳宗元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其实,历史上有着类似遭遇的文人不在少数。他的朋友刘禹锡人生更为坎坷,有诗为证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获罪遭贬在陋室当中发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万丈豪情;柳宗元之后,北宋大文豪苏轼大起大落,颠沛流离,却也在遭贬后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样的一种大胸襟,大气魄,大智慧,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吗?

  同学们,再见。

  【听课后记】

  岳飞曾说过(兵法)运用之妙,存乎心。初看郭老师的教学设计,似乎无更多出奇、出新之处。不外乎读──赏──拓展等几步执教文言文的常法,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流畅的构思,朗朗的读书声,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学生的妙答使课堂精采连连。

  美读品析,老师在语言的节奏、停顿、韵味中引领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好,感悟作者的心境,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体验更加细腻。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到如临其境,从而让学生与作者深入对话,这位老师不仅注意挖掘文章字里行间的美与情感,还注意联系文化背景对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延伸,由柳宗元的忧愤联想到刘的乐观、苏轼的豁达,给这节课增加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基础知识是否再牢固些,美点的赏析是否再深入些更期待文言文教学充满美感的、充满活力的,有价值的课堂。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4

  一、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预习了第21课《小石潭记》,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老师知道同学们一定能把这篇课文很顺畅地读出来了,哪位同学试试看?

  生:(指名读)……(评)

  师:请全班同学一起来。

  生:……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师:同学们预习得真不错,老师相信下面的任务大家一定会完成得很出色。接下来呀,请同学们凭借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把课文疏通疏通,确实有不理解的地方请作上记号,等一下提出来。

  生:(自学)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答解答。

  生:(提问,同学解答,师及时点拨指导,注意一词多义:以、为、清、可,另外注意斗折、蛇行、犬牙等重点词)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儿个翻译接龙的游戏,每个同学译一句,依次下传,要求衔接自然,翻译正确。

  生:……(出现错误,及时评点指导)

  三、赏读课文,体会情感

  师:刚才同学们疏通得很不错,在对课文的.逐字逐句的理解中,欣赏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谭独特的魅力,那老师想问问:小石谭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自然畅谈)

  师:小石谭风景奇特,那到底奇在哪儿呢?请同学们回头认真地细读课文,看看柳宗元笔下的小石谭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呢?

  生:(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生:(学生说到哪,赏读到哪)

  (1)石底 a、作者是如何写“以石为底”这一特点的?(我读相关语句)

  b、小结:作者写出了小石谭的石底,翻卷出水面时,呈现出的种种形态。

  (2)水清 a、读相关语句

  b、引导体会写鱼的妙处

  c、这是用什么描写方法

  (3)源头曲折岸势参差 a、读相应语句

  b、体会设喻的方法

  (4)氛围凄清 (结合体会开头一处写四周树林的文字,与此形成对照)

  师:这样风景奇特的小石谭,作者为何觉得如此凄清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上节课介绍的背景体会体会。

  生:……

  师:小石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环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小石谭的寂寥凄清与作者的境遇是何等相似,这既是作者对环境凄凉的感受,也是作者政治受挫遭到贬滴后忧伤与愤懑的流露。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5

  【学习目标】

  一、积累文言实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通过此游记表达的凄苦忧伤的感情。

  【授课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齐声)喜欢。

  师:一次畅快的旅游能让你们收获到什么呢?

  生1: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生2:在旅游中能忘掉生活中不愉快的事。

  生3:旅游时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景观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

  师:的确,风和日丽时,与好友结伴而行遍访祖国名山大川,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今天我们要和唐代代文学家柳宗元先生去一个地方,那就是位于今湖南省境内的一个小石潭。板书课题、作者。

  (情景导入,让学生从自身旅游经历谈起,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创设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二、叩响生字之门

  师: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义。让我们先来扣响生字之门,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的通顺、流畅。

  学生自由阅读,标注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音。(屏幕显示初读要求)

  师:让我们在初读文章时遇到的拦路虎请同桌帮我们解决,现在同桌轮读,纠正字音。

  生生轮读,纠正字音。

  老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尤其是一些多音字、通假字、生僻字的读音。(屏幕显示重点字词的注音)

  生推选代表范读课文,其余学生以流畅度为标准评价。

  生齐读课文。

  (通过自读、互读、范读、评价、齐读多种读的形式,创设浓厚的阅读古文的氛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这一环节,也让学生初步领会到自主互助学习的乐趣。)

  三、叩响词句之门

  师:在同桌的帮助下,我们已经成功迈过了第一道门槛,相信这第二道门槛也不在话下。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译文要求:忠实于原文,表述要明确,语句要通畅。(屏幕显示译文要求)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用横线标出自己的疑难词句。

  师:同学们,把自己在译文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词句交给小组内其他成员吧。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解决译文中的疑难。

  全班交流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难词句。

  师: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小组合作的成果如何。我来读,你来译。(屏显重点词句的翻译。)

  学生正确而流畅的翻译句子。老师强调特别注意“西”“可”“犬牙”“以”等实词的意思。

  从检查的效果来看,老师要适时纠正学生在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不足和误区,并适当评价此环节小组合作的情况。

  (在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发挥小组合作这一大优势,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再次体会到互助合作学习的乐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文言文翻译的三个基本原则上“信”、“达“、“雅”。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做到“信”、“达”就可以了。不必过多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此环节完成学习目标一。)

  三、 梳理行程

  师:现在老师将课文范读一遍,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把自己手中的笔想象成一部DVD,而你自己就是一位摄影师,请把握好你的镜头,理清柳宗元领我们游览的路线。

  师范读课文,生梳理行程。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柳宗元带着我们从“隔篁竹,闻水声”的竹林中“伐竹取道”时发现小石潭,然后将远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让我们看到了潭底的全石,近岸旁如坻、如屿、如堪、如岩的卷石。又让我们欣赏了覆盖缠绕摇动连接随风飘荡的青树翠蔓。他又渐渐走近到潭中,对潭中的鱼儿进行了特写,然后又把我们带到潭水的西南方向去探寻源头,他并没有在此过多停留,反而将我们带到了四面竹树环合的潭上,他想小憩片刻,没想到这里不容他久留,他“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看来,柳宗元先生为了让我们更全面的欣赏到小石潭的美景,他不是停留在一点上,而是移动自己的脚步,向前走去,引领我们欣赏到不同的景点,他在无形中已经交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适时点播,让学生轻松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四、 驻足赏析

  师:但这种走马观花的欣赏大家对小石潭的印象一定不很深刻,那就让我们放慢我们的脚步,根据自己的喜好,尽情欣赏小石潭。请调动你的感官,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用散文的语言将你看到的景色描绘出来。

  生描绘自己看到的小石潭美景。

  师:让我们把自己欣赏的美景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起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组1:我们组想来欣赏潭中鱼,我们想“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呢!”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真聪明!那你们能体会柳宗元当时的心情吗?

  生:(齐答)高兴,快乐。

  师:同学们不仅写的好,而且悟的妙,一句“似与游者相乐。”让我们体会到了柳宗元内心的兴奋与愉悦。(板书——乐)

  第一组的同学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还有哪一组?

  组2:我们选的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我们欣赏到“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树木写活了,这里的`树木虽然繁茂,但不够坚挺,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这好像透出一种隐隐的凄凉。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组3:我们组想在“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的竹林溪水边驻足片刻。我们写的是“沿着小丘走了百二十步,匆匆的竹林挡住了我们前行的脚步,大家决定就此返回。此时,成片的竹香扑鼻而来,几声清脆的鸟鸣传入耳际,叮咚的溪流驱走了我们的疲惫,那是窗前的风铃吗?那分明是一群翩翩飘来的仙女,她们身上的佩环似乎也难与这清脆的流水相媲美了。我们不禁加快了脚步。”

  师:多有创意的描写啊!不仅让我们闻到了竹叶的清香,还让我们聆听了泉水的清脆,真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小石潭边,从你们加快的脚步声中,我们体会到了你们心情的迫切和愉快。我相信“心乐之。”也让我们和柳宗元的心拉的很近。还有哪个小组想展示你们的作品?

  组4:我们组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

  师总结: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屏显——寓情于景)

  板书:寓情于景

  师:非常感谢大家精彩的表演,这里的小石潭可观、可闻、可听、可触,这里的小石潭石异、水清、鱼乐、树青、蔓翠,这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而柳宗元为何却说”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他怎么了?

  生:因为这里“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所以他受不了这种透彻心骨的凄凉,他不忍独自品味那种孤独和无奈,他离开了。

  师:同学们的分析很到位,在此我有必要把柳宗元当时的处境告诉大家。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满腹才华,并想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朝廷出力,因此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但不幸的是,改革失败,一纸调令将他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地区,并让他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没想到祸不单行,此时他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但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中,他逸逸而行,漫漫而游,他把自己流放到了永州的山水中。所幸的是,永州的山水接纳了他,也读懂了他的快乐与悲哀,更可幸的是,他在永州的小石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秀丽奇特的地方,却无人问津,这难道不是自己的写照吗?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在后。(板书——忧)

  让我们再一次重游小石潭,尽情欣赏小石潭的美景,也仔细品味柳宗元内心丰富的情感。

  生齐读《小石潭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与文本有一次更为亲密的接触,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想象来描绘欣赏到的美景,很细腻,很生动。这里作者、读者、文本之间有了一种深层的交融,学生在品味中走进了小石潭,走进了柳宗元的内心。顺势展示写作背景,突破学习目标二。)

  结束课堂:感谢柳宗元,带我们去看了一个秀丽奇特的小石潭;也感谢小石潭,让我们体会了一个失意文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柳宗元的时代已经过去,让我们忘掉柳宗元的悲哀,尽情欣赏小石潭的美景吧!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05-18

《小石潭记》的教学实录07-16

小石潭记的教学实录09-11

关于《小石潭记》教学实录11-21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及评析09-27

【精】小石潭记教学实录10-29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实录06-10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08-05

《小石潭记》教案实录09-28

《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