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给孟浩然写的古诗

时间:2025-02-01 18:55:34 丽薇 王维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王维给孟浩然写的古诗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维给孟浩然写的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维给孟浩然写的古诗

  王维给孟浩然写的古诗 1

  全诗如下: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虽全诗并无华丽的词藻,对偶也不工整,语句极其平淡,但所表达的意思却耐人寻味,其真挚的感情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人。

  诗的大概意思是:我这样落寞究竟是在等待什么?每天出去求取仕途却一无所获。本打算就此归隐山林,但这样和故友离别又深感惋惜。如今当权者又有谁能提携我呢?可惜这世上的知音实在寥寥无几。或许对我来说就只能守着寂寞吧,我还是回到故地继续隐居吧。

  第一联孟浩然记述的是自己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此时诗人的心情是落寞的,对于一个落第士子来说,又有谁来理睬你呢,恐怕只有孤单单地“自归”了。说明这个时候的长安对孟浩然来说已经没啥留恋的了。

  第二联则是孟浩然对王维的惜别之情,他虽然有了再次归隐山林的.想法,并且对长安也没有什么留恋,但唯独对自己的知己王维放不下,“惜与故人违”,可见他和王维之间的深厚友情。

  第三联描写的是孟浩然准备回去隐居的原因,表明仕途之路的坎坷,以及自己亲身经历的世态炎凉。能够了解自己并赏识自己的只有王维,但太少了,一个“稀”字不仅代表了孟浩然,同时也代表了天下所有不被认可的人。也因此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

  尾联“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孟浩然归隐的坚定。“只应”两字如今看来,多少有点耐人寻味,看来对于孟浩然来说,归隐才是正确并唯一的道路,而进京考取功名,不过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是人生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最终还是回归隐士生活罢了。

  综观孟浩然的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仅通过平淡无奇的语句,便抒发了诗人自己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以及对知己难寻的珍惜之情。落第后的心情,刻画的淋漓尽致。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值得一读再读。

  王维给孟浩然写的古诗 2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洲!

  ——唐·王维《哭孟浩然》

  这首五言绝句是唐朝诗人王维缅怀好友孟浩然时所作,语短情深,令人感动。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孟浩然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一直滞留长安,期间结识了诗人王维,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进入仕途无门,在准备返回故乡襄阳时,孟浩然心中满是失意的惆怅。

  临行前,他写了一首《留别王维》表达与好友离别的失落: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诗中除了有怀才不遇的失意,更有与好友离别的失落,这让我们看到了他与王维不同寻常的知己之情。

  彼时,王维刚从贬谪之地济州回到长安,前途渺茫,空有志向无处施展,这与孟浩然有很深的共鸣,他在为孟浩然送行的诗中写道:

  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在诗中王维除了表达自己对人情世故的失望,想要归隐田园,同时安慰孟浩然隐居山林也没什么不好,可以饮酒读书,自在终老,不必强求人生的功业。

  然而,发牢骚容易,真正做到洒脱的又能有几个人,想要抚平内心的伤痛谈何容易!

  孟浩然离开京城长安后在张九龄的幕府中做过短暂的幕僚,无聊且繁杂的工作让他不能忍受,很快便辞职归隐,终其一生,他的志向都没有得到施展。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夏秋之交,孟浩然因食河鲜,导致背疽复发,突然离世。

  这年秋天,王维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知南选,路过襄阳,写下这首作品,此时距孟浩然去世,时间并不久。

  诗题《哭孟浩然》,一个“哭”字,既展现了王维怀念好友时痛哭流涕的悲痛状态,也让人感受到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诗歌大意:老朋友我再也见不到了,汉水滔滔仍然日夜东流。请问襄阳遗老今在何方?江山依旧何人再游蔡州?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简练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孟浩然的深深怀念和无尽哀伤。

  “故人不可见”,开篇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失去友人的痛苦与无奈。

  这里的“故人”显然指的是孟浩然,他的离世,让王维深感悲痛。

  这种悲痛,不是一般的友情所能比拟的,而是知己之间的惺惺相惜,是心灵上的共鸣和依赖。

  “汉水日东流”,这一句以景抒情,借汉水东流之景,暗喻时光流逝,人事已非。

  孔子曾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江水东流,日夜不息,而人的生命却如此短暂。

  如今友人也像日夜不停的汉水一样从人世间流走,再也无法相见,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恍然若失。

  “借问襄阳老”,诗人快到襄阳时,忍不住想问问襄阳的父老乡亲,孟浩然如今在哪里,眼前江山依旧,然而哪里还有他的'身影。

  这里的“襄阳老”指的是襄阳的父老乡亲,他们见证了孟浩然与王维之间的友情。

  最后一句“江山空蔡洲”则是一种隐喻,既指孟浩然离世后,蔡洲上的风景依旧,但人事已非,也暗指作者的内心空虚和失落。

  “蔡洲”,地名,襄阳东北汉水中的一个小岛,孟浩然曾经游历的地方。

  “空”字显示出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的无限感慨和遗憾,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无尽思念。

  王维借景抒情,写好友已逝,空余江山满目,这一份深长的感慨,也从侧面烘托了孟浩然的隐士风神。

  作为一位率真疏放的隐士诗人,孟浩然和襄阳的山山水水已经融为一体,所以诗人才会睹江山胜景而思故人。

  王维将故友的形象,寄托在无限江山之中,如此开阔的笔力,正是对孟浩然最好的写照。

  王维的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没有过多地渲染悲伤,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使得这首诗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王维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感慨,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真挚情感。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王维同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之间的友情,不仅体现在诗文的交流上,更体现在心灵上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孟浩然的离世,对王维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诗中他表达了自己的悲痛之情,也表达了对友人生前才华和品格的赞美。

  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沉,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悼念友人的经典之作。

  王维给孟浩然写的古诗 3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和不愿意走科举之路的李白一样,39岁之前的孟浩然为求进入仕途的机会,也曾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士。

  投谒过张说,拜见过韩思复,滞留洛阳三年,就为得见唐玄宗,可都一无所获,39岁那年,第一次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奈何又是铩羽而归。

  孟浩然与王维就是相识于彼时,孟浩然年长王维12岁,一见如故的二人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王维为其画像,还引荐其入太学结交公卿。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本来,孟浩然有望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奈何其低情商的献诗惹恼了皇上,不仅没能顺利入仕,还被放归襄阳。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孟浩然迎来了人生转机,特被招为幕府从事,但孟浩然很难适应官府生涯,不久即请辞归乡。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王维五律《送友人南归》,即是写给孟浩然的送别诗,此诗平淡质朴,无一字写离别之悲,却写尽挚友情深。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唐 王维《送友人南归》

  简译:

  万里江南,已经到了暮春时节,大雁北归,经过三江的雁群变得稀疏。

  水天相连,浩渺的江水漫无边际,老友辞官归隐,即将回到故乡郢地。

  陨国的稻田抽穗杨花,楚地的菰米收获在即,北方的我牵挂南归的你。

  家中的父母双亲常常倚门遥望,我能想象,你穿着孝敬父母的老莱衣。

  赏析:

  王维这首送别诗,虽未言送别之事,却写尽了惜别之情,看似平静的`语气下,却隐含着对好友辞归的理解,旅途的担忧,惜别的伤感,和诚挚的劝勉。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首联写景,交代好友归乡的时节,“万里”和“三江”极写江南的天辽地阔,从而衬托出友人孑然一身的孤寂。

  孟浩然从张九龄的荆州幕府辞职时,正值暮春时节,绿肥红瘦,江南的春天依然走远,大雁北归,沅江、澧江和湘江上,很难见到雁儿的身影了。

  彼时,孟浩然49岁,已近知天命之年,此次返乡,恐再无入仕的机会,追逐了半生,终究未能衣锦还乡,虽是辞归,但,他也并非有归心似箭之感。

  雁儿北归,去追逐北方的春天,孟浩然默默南下,难以沐浴到家乡的春天,就如他的人生一半,半世漂泊,可举落第,投谒难成,总是与春天擦肩。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如果说,首联描写的是广袤的空间,那么,颔联则是写好友行进的地面,汉江水天相连,好友孑然一身孤单寂寥。

  “天下奇货,舟楫居多。”唐代水陆交通发达,湖北胡泊众多,河网密布,有着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条件,所以,孟浩然北归定当时是乘舟而行。

  试想,一叶孤舟,漂泊在广袤无垠的汉水之上,该是多么的孤寂渺小,王维虽然没有孟浩然的经历,但是,作为惺惺相惜的挚交,自是能感同身受。

  “三江”指流经岳阳城外的沅江、澧江和湘江,“陨城”即湖北江陵一带,春秋时楚国的都城,古时荆州又称郢都,颔联写好友辞别荆州回归襄阳。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颈联写对好友辞归回乡的不舍之情,“郧国”是春秋时位于楚国附近的小国,“秀”是开花,“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河西,并驻留武威一年之久,所以,孟浩然辞荆州幕府从事告老还乡的时候,王维其人并不在荆州。

  既没有陪同上路,人也不在荆州,但作为孟浩然的至交好友,王维能理解孟浩然彼时的心情,熟知他北归的行程路线,人虽为陪伴身侧,但牵挂和担忧却一直都在。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尾联首句写好友父母对远行儿子的牵挂之情,次句是对好友的期望,希望其归来后,像穿彩衣的老莱子那样,孝敬父母承欢膝下。

  “悬知”谓遥知,“倚门望”写亲情,即家中父母亲人盼望远行的人早日返回,“老莱”指春秋时春国隐士老莱子,此人非常孝顺,常穿五彩斑斓的彩衣逗父母开心。

  家是温馨的港湾,永远可以无条件的接纳我们,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所以,历尽世事无常,只有亲情才会慰藉疲惫的心灵,王维引用典故,既是安慰好友放宽心态。

  首联写好友归乡的时节,颔联写旅程的孤寂,颈联写沿途风光,抒发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尾联遥想好友归家后的温馨场景,正可谓,人在两地,情发一心,挚友情深。

  后记: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离开长安时,作《留别王维》与其惜别。

  此后经年,孟浩然果真如其写给王维诗那般,寄情山水,漫游吴越,遍访名山古刹,也渐渐地消磨了其入仕之心。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本以为来日方长,谁知一别经年,就已人天永隔。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春,王维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知南选,知南选就是任南方偏远地方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王维抵达襄阳时,孟浩然已于年前因背疾去世,得闻噩耗,王维悲伤不已,作《哭孟浩然》一诗,以寄托哀思。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昔年相送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孰料转身即是家别,这让王维如何不哀痛呢?

【王维给孟浩然写的古诗】相关文章:

孟浩然送别王维的古诗08-22

王维写的古诗09-02

孟浩然写的古诗09-26

孟浩然写的的古诗07-25

孟浩然写的古诗01-20

关于王维写的古诗10-29

孟浩然与王维09-11

孟浩然送别王维写的诗11-23

关于孟浩然写的古诗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