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诗其十一 陶渊明

时间:2025-01-08 11:19:55 银凤 陶渊明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饮酒诗其十一 陶渊明

  饮酒诗以酒寄意,诗酒结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饮酒诗其十一 陶渊明,欢迎阅读欣赏。

饮酒诗其十一 陶渊明

  饮酒诗其十一 陶渊明 1

  原文:

  饮酒诗(其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

  翻译:

  人称颜回是仁者,又说荣公有道心。颜回穷困且短命,荣公挨饿至终身。虽然留下身后名,一生憔悴甚清贫。人死之后无所知,称心生前当自任。短暂人生虽保养,身死荣名皆不存。裸葬又有何不好?返归自然才是真。

  饮酒诗其十一 陶渊明 2

  品读《饮酒》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②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③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④

  [译诗、诗意]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像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饮酒诗其十一 陶渊明 3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各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其表。

  注释:

  1、颜生称为仁:指颜回,《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2 、荣公言有道:指荣启期,《列子·天瑞》:“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言”与上句“称”对举,称其有道也。

  3 、屡空不获年:指颜回,《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何晏《集解》曰:“言回庶几圣道,虽数空匮而乐在其中矣。”不获年:不得长寿,早卒。《史记·伯夷列传》:“回也屡空,而卒早夭。”又,《仲尼弟子列传》:“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4 、长饥至于老:指荣启期。

  5、身后名:死后之名声。《世说新语·任诞》:“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6 、枯槁:与荣华相对而言,有困穷、劳苦、憔悴等意。

  7、各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意谓人各保养其千金之躯,然临死亦各失其所宝贵者也。古《笺》:“杨朱云:‘生则尧舜,死则腐骨。’(案:见《列子·杨朱》)四海之主,终亦消化。何有于千金之躯哉?《古诗十九首》:‘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知躯宝终消,而转希名宝,亦未为达矣。”

  8、裸葬何必恶,人当解其表:杨王孙言欲裸葬,意在以身亲土,以反其真。言外之意,死不足惧,返归自然而已。正如渊明《拟挽歌辞》所言:“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裸葬:《汉书·杨王孙传》:“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土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表:指杨王孙之言外意。

  赏析: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此二句恰是渊明自身写照。渊明生前枯槁,死后反留名千载,此非有意求之而得也。汤汉曰:“颜、荣皆希身后名者,正以自遂其志耳。保千金之躯者,亦终归于尽,则裸葬亦未可非也。或曰:前八句言名不足赖,后四句言身不足惜。渊明解处正在身名之外也。”王叔岷曰:“言身后之名不可知;身前厚养不可贵。惟有称心以为好也。”

【饮酒诗其十一 陶渊明】相关文章:

陶渊明诗《饮酒·其九》06-25

饮酒陶渊明其十一鉴赏08-04

陶渊明的饮酒其九10-13

陶渊明饮酒其十六07-16

饮酒陶渊明其六07-31

陶渊明饮酒其五09-29

饮酒陶渊明其五07-06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08-26

陶渊明的饮酒其八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