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时间:2025-01-03 14:14:55 林惜 桃花源记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1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粗的词。

  (1)渔人甚之( )

  (2)阡陌交通( )

  (3)颖脱不羁( )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答: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

  4.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参考答案:

  1.(1)对感到惊异

  (2)交错相通

  (3)束缚,约束

  (4)停止

  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

  4.(1)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就不用在意音准不准啊。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2

  (二)阅读《桃花源记》中的文段,完成11-14题。(10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2分)

  A.屋舍俨然:B.仿佛若有光:

  C.便还家: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小题2:根据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皆叹惋”的原因是( )(2分)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信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小题3:翻译句子: (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整齐的样子 B、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C、通“邀”,邀请。 D、妻子与子女。

  小题1:C

  小题1:略

  小题1: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略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3

  读文答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停数日,辞去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答案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4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问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4分)

  (1)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____ (2)便还家 ________________

  (3)迷 ________________ (4)病终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项加粗字与现在意思一样的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A.本文采用层层设疑的.写法,既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B.见到村中人的生活状况,渔人“乃大惊”,说明眼前的场景是他先前所未见过的。C.渔人“处处志之”,却“遂迷”,让故事亦真亦幻,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D.对于桃花源,刘子骥之后就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小题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3分)

  答案

  【小题1】(1)整齐的样子(2)“要”通“邀”,邀请;(3)于是、就(4)不久

  【小题1】A

  【小题1】略

  【小题1】B

  【小题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在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解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A中“捕鱼”古今意思相同。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B中应是桃源人“乃大惊”。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5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选自《虞初新志》)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粗词语。(3分)

  (1) 左臂挂念珠倚( )

  (2)( )右臂支船

  (3) 佛印绝( )弥勒

  (4) 阡陌交通( )

  (5)屋舍俨然 ( )

  (6)如外人(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6分)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小题3:写出两个出自[乙]文的成语。(2分)

  小题4:[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代词,左膝上(2)通“屈”,弯曲(3)像(4)交错相通(5)整齐的样子(6)全、都 (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2:(1)他们的两膝互相靠近,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边的衣褶里。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3)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了。

  (意思符合即给分)

  小题3: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阡陌交通 。(写出其中两个即可,2分)

  小题4: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意思对即可,2分)

  小题1:试题分析:“诎”是通假字,“类”是重点实词。“交通”是古今异义词,“俨然”要注意把“然”的意思解释出来,“悉”的意思是固定的,即都、全。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1)句中的关键词有“比”“黄发垂髫”“豁然开朗”等,“比”是靠近的意思,“黄发垂髫”是借代的修辞,指老人和小孩。“豁然开朗”是古今异义词,指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了。注意这些易错词语,再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在文章中找,很容易就可看到“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黄发垂髫、阡陌交通”几个明显的`成语。对于似是而非的四字短语则尽量不写。

  小题4:试题分析:文章中对于世外桃源的描写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出了与世外截然不

  同的景象,因此实则借此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满与对如世外桃源这样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6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12.解释下列加点词(1分)

  (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 便要还家( )

  13.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是( )(2分)

  A. 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C. 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D. 具:具答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4.翻译句子(2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和平;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当今和谐社会的认识。(2分)

  12. (1分)(1)与世隔绝的地方 (2)通邀,邀请 13.D(2分)

  14. (2分)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15.(参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优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生活富足,人人自得其乐等。(2分)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7

  文言文阅读

  【甲】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依托。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北斗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互相通达。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同“乃记之而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D.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伤仲永》

  1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潭水的清澈。

  B.从乙文“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的生活。

  C.甲乙两文都写作者仕途上遭受挫折,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

  D.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第②段侧重于描写,乙文第②段侧重于叙述。

  参考答案

  10.B 11.D 12.C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8

  较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和《大道之行也》,回答问题。(15分)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 )(2)便还家。 ( )

  (3)选贤能( ) (4)盗窃乱贼而不( )

  【小题2】.下列句中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芳草为人知B.便船 屋俨然C.前行 不出焉D.处处之 寻向所

  【小题3】.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小题4】.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后,源中人“皆叹惋”,你认为他们因何而“感叹惋惜”?(2分)

  (2)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和“大道之行也”描绘得“大同”社会有何异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3分)

  同:

  异:

  答案:

  【小题1】(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2)便要还家。( 同 邀 邀请 )

  (3)选贤与能( 同 举 推举 )(4)盗窃乱贼而不做(兴起)

  【小题1】C

  【小题1】(1)(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指导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2)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小题1】(1)桃花源中的人为桃花源外世道的.变迁、百姓生活的苦难以及战乱不断的世道而叹惋。

  (2)同: 物质上富有 精神上文明、和谐 ,如关爱子女,孝顺老人,勤劳耕作,和平相处等。

  异:用自己的话 或 引用原文皆可。

  示例:

  世外桃源:土地平旷……怡然自乐。 或 环境优美,风尚纯朴,热情好客,精神富足,和谐相处。

  大道之行: 老有所终……己。 或: 人人都得到关爱, 人人安居乐业,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9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仿佛有光____________

  ②便还家__________

  ③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

  ④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甲】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中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无论是甲文中虚构出的`“世外桃源”还是乙文中作者的隐居自娱其实都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

  ②同“邀”,邀请;

  ③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④官府的公文。 (意对即可)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意对即可)

  3.为桃源外战乱频繁,现实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意对即可)

  4.以古代名贤自况(类比),进一步突出“德馨”(自己品德高尚)。 (意对即可)

  5.不同意。【甲】文通过对“世外桃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乙】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甚异( )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如此美好,那么你理想中的社会王国是什么样的?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设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东晋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归园田居》

  2、(1)鲜艳美丽(2)整齐的样子(3)对……。感到奇怪(4)不值得,不必

  3、(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4、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5、“略”。符合社会现实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11

  桃花源记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2.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阅读题目:

  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5)屋舍俨然 ( )

  (6)悉如外人(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0.[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阅读答案

  7.(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5)整齐的样子(6)全、都

  8.(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0.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12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字 ,他是 (朝代) 。本文出现的成语有 、 (写出其中两个)。(6分)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加粗字词的的含义。(4分 )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2)如外人

  (3)余人各延至其家

  (4)乃不知有

  【小题3】下面加粗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小题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2分)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陶渊明 元亮 晋(东晋) 大诗人(文学家) 世外桃源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2问津 鸡犬相闻(任选两个)

  【小题2】(1)类(2)全、都(3)请、邀请(4)竟然、居然

  【小题3】A

  【小题4】略

  【小题5】热情好客 不想让外人打扰(不想让外人知道这个地方)

  【小题6】略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基本常识的把握。

  点评:文学常识,顾名思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常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作家、年代等。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作者、体裁、主人公等可以进行分类,以防混淆。对著名篇章的内容熟读并熟记。

  【小题2】试题分析:属,一词多义,类。悉,一词多义,全,都。延,古今异义词,故古义:请,邀请。无论,古今异义词,古义:竟然,居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本题涉及的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小题3】试题分析:A.仿佛古今同义,都是好像的意思。B.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枢纽。C.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路可走的境地。D.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了词语的`特殊用法:古今异义词。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并(都)、怡然自乐(高兴而满足)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为(想向,对)、 具(详细)、闻(知道)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5】试题分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这些都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因为听闻渔人讲了外面的世界后,他们不愿意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所以,渔人临走前特意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和人物心理的揣摩。

  点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平时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根据文章的情节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文章的情节,接着是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等角度去揣摩。联系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文中叙述的事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桃花源的人款待渔人,说明他们热情好客。因为听闻外面的世界很乱,他们不远这里的宁静和平生活被外界多干扰,所以,有嘱咐渔人不要把这里的一切告诉别人。

  【小题6】试题分析: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点评:怎样才能切准情感把握的脉搏,深入地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1)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

  (2)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义。这些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也显示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3)根据人物语言,分析情感态度。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要有结合语言看作者情感的意识,巧妙地将溶入其中的情感态度捕捉到。

  (4)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景物描写,往往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13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渔人甚异之( ) (2)便要还家( ) (3)处处志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 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3.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3分)

  答:

  答案

  1.(3分)(1)以......为异,认为......奇异 (2)通“邀”,邀请

  (3)记,做记号 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1分。

  2.(3分)这个人一五一十详细地说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他们)都(对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叹、惋惜。

  评分标准:3分,意思符合即可。

  3.(2分)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 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14

  桃花源记(选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便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屋舍俨然

  ④咸来问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参考答案:

  1. ①通“邀”,邀请 ②与世隔绝的地方 ③整齐的样子 ④都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意思对即可)

  3.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源中生活安宁/没有战乱/能安居乐业。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15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加加粗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答案:

  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3、A

  4、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及答案10-16

阅读理解桃花源记及答案07-10

桃花源记的阅读理解以及阅读答案09-20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题及答案06-05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附答案)06-13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附答案09-22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11-01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10-30

阅读理解及答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