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勾践灭吴鉴赏

时间:2025-03-12 09:10:02 欧敏 诗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白诗歌中的勾践灭吴鉴赏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诗歌中的勾践灭吴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白诗歌中的勾践灭吴鉴赏

  原文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翻译

  《苏台览古》

  曾经的歌台,曾经的舞榭,曾经的园林,曾经的宫殿,如今都已经荒废,只有杨柳叶儿青青,还有那湖中的采菱女在清唱着青春永恒的歌谣。

  谁还记得吴王夫差的事儿呢?只有那城西河中的明月,曾经照耀过吴王宫殿,照耀过在宫中灯红酒绿的人。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注释

  《苏台览古》

  ⑴苏台:即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览:观览。

  ⑵旧苑:指苏台。苑:园林。

  ⑶菱歌:东南水乡老百姓采菱时唱的民歌。清唱:形容歌声婉转清亮。

  ⑷吴王宫里人:指吴王夫差宫廷里的嫔妃。

  《越中览古》

  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赏析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最后灭吴雪耻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历代与之有关的诗词非常多,其中颇有佳作。而李白的这两首诗尤其让人回味无穷,从中可见出诗仙的独到之处。

  《苏台览古》是凭吊吴国的。苏台,即姑苏台,起于吴王阖闾。据唐代陆广微的《吴地记》说:阖闾造,经营九年始成。其台高三百丈,望见三百里外。规模是很大的。但是,让姑苏台出名的,却是阖闾之子、勾践的死对头,吴王夫差。当年勾践回国后伺机报仇,大臣文种出了九条计谋,其中四曰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五曰遗之巧工良才,使之起宫室,以尽起财。(《吴越春秋》)所献的美女就是有名的西施、郑旦,使之所起的宫室便是这姑苏台。据记载,姑苏台横亘五里,当时土木大兴,殚耗人力,民疲士苦,人不聊生。台上又建有春宵宫、千石酒钟、天池等,均以铜玉珠宝为饰,奢华之极。当年,夫差日夜与西施嬉戏玩乐。然而,好景不长,夫差终于丢了江山,伏剑自杀;而奢华一时的姑苏台也被越军一把火烧毁。

  李白登台凭吊,以眼前之景写怀古幽情:春光里,一片废墟上杨柳发出新叶,四处又响起了清泠的歌声;眼前的一切都不再有旧日的痕迹,只剩下这轮万古同一的月亮,曾经照见着吴宫里的美人和欢乐的景象,可以为当年的时光作一个见证。这首诗读起来并不沉重,它没有残忍地将过去和现在作一对比,以次见出悲欢离合;也没有借此感慨千古兴亡,让读者担负上千年的历史重量。它只是淡淡地叙述眼前的景色,像是随口道来,自然地转移到与当年有关的物事月亮,仅此而已。而在这淡淡的叙述之中,却引起读者的无限暇思,回味悠长。这手法真是精巧极了。

  同样是怀古凭吊,《越中览古》的手法却大有不同。它独具匠心地叙述当时越国全胜而归的喜庆场面,写得非常热闹。勾践卧薪尝胆,图谋雪耻,忍辱负重了十七年,一旦灭吴,举国欢腾,其心情可想而知。当年死战的六千勇士如今衣锦还乡,昔日的宫殿里一下子满是如花似玉的宫女──这又让人想起那些为打败吴军而于敌阵前一起自刎的三百勇士,想起当年与勾践同卧薪同忍辱的越王夫人。我们甚至还可以想象当时笙鼓齐鸣、上下欢腾,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到处都是欢乐的海洋。这场景实在令人激动不已,而勾践志得意满的骄纵形象也隐约于其中。写到这里,诗人笔锋突然一转──只今惟有鹧鸪飞。鹧鸪,越地之野鸡。而今,一切成败荣辱都已化作烟云,只有不知世间情愁的野鸡飞过。这一下子九让人从那种欢庆激动的场景跌落到空落寂寥的情境当中,从时间到空间、从感觉到感受,二者都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给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如同南柯一梦,初时令人难以承受,而后细细品来,却又意味自长。

  李白真不愧是诗仙,是诗人中的大手笔相同的题材,竟然能够用一轻一重、一淡一深两种迥异的笔法写得情神毕现,写得让人怅然若失。

  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李白诗歌中的勾践灭吴鉴赏】相关文章:

李白诗歌中的勾践灭吴09-25

李白《子夜吴歌》鉴赏09-20

《子夜吴歌》李白唐诗鉴赏09-24

李白《子夜吴歌》诗词鉴赏08-25

李白子夜吴歌鉴赏10-13

《子夜吴歌》李白的唐诗鉴赏11-08

李白的诗歌评析与鉴赏09-25

子夜吴歌的李白诗鉴赏10-29

杜甫《赠李白》诗歌鉴赏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