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白居易《琵琶行》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居易《琵琶行》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居易《琵琶行》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简介白居易诗歌创作及其生活经历;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描摹音乐的方法及技巧。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描摹音乐的方法及技巧。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由唐宣宗李忱诗作《吊白居易》中的诗句——“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导入新课《琵琶行》。
(2)解题:诗句中“琵琶曲”就是白居易的诗作《琵琶行》,《琵琶行》又名《琵琶引》,其中“行”和“引”与《长恨歌》中的“歌”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但大同小异,后来统称为“歌行”。
二、作者简介
1、让学生说出对于白居易的认识和了解。
2、教师进行总结并适当地补充。
(1)白居易诗歌创作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无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作品收录在《白氏长庆集》中。
(2)白居易主要生活经历
白居易才华横溢,16岁创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显现出不凡的文学才华。贞元十六年,29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后来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元和十年,这一年白居易44岁,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处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因为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因而被人认为是越职言事,再加上白居易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得罪了很多权贵,遭到许多人的嫉恨,因此借此机会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的秋天写的。
三、简析诗前小序
1、①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同学正音。
②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读音
湓浦 铮铮然 倡女 贾人 悯然 转徒 迁谪
2、①指导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进行口头翻译,把握重要文言词句的含义。
②教师重点提出下列词语。
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古义异义词。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
命酒:命:吩咐;酒:摆酒,名词活用作动词。
因为:因:于是就;为:创作。“因为”是古今异义词,今义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歌:作歌,名词活用作动词。
命:命名、取名。
3、组织学生讨论:小序有何作用。
①简短讨论之后,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②教师进行小结:
小序的作用:(A)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
(B)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C)点明写作动机
(D)定下全诗凄切悲凉的基调
四、听诵读录音,把握诗歌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本文的点晴之笔是什么?
本文的点晴之笔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
2、提问: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教师鼓励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
②教师进行总结:
琵琶女:当年的琵琶女“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可谓是色艺双全,并且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过着一种奢华享乐的生活。而如今年长色衰,过着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前面介绍的白居易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以前白居易才高位显,现在却被贬江州,昔盛今衰,同样形成鲜明的对比。
所以白居易在听琵琶曲时,慨叹琵琶女的命运,寄予无限同情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结尾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的泪是为琵琶女流的,更是为自己流的。
五、比较阅读
读下面白居易写的另一首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联系《琵琶行》,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D)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说。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凄切哀愁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近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分析:此题的答案为D,《夜闻歌者》中的歌女不如琵琶女完整而丰满。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背诵《琵琶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检查名句背诵导入新课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二、提出本节课教学目标——了解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三、分析诗中描摹音乐的方法。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分组讨论: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的,这些手法有什么好处?
3、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①比喻修辞的运用: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用“急雨”比喻大弦弹奏的声音的粗重急促,用“私语”来比喻小弦弹奏时声音的亲切温柔的特点,这样使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生动可感的实体。
②叠音词的使用: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中运用“弦弦”、“声声”、“续续”等叠音词,不仅表达准确,而且读来具有节奏感。
③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听众的角度,突出弹奏水平的高超。
④提示补充: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句描写了音乐高亢激昂的特点,这应该是用听觉来感知的,作者却用“铁骑突出”的视觉冲击来表达,这样就形成了“通感”。
白居易《琵琶行》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领悟诗人用诗歌表现琵琶弹奏的技巧。
2.掌握叠韵、叠词、拟声等修辞手法。
3.认识诗人是如何将音乐与感情相结合的。
4.理解艺术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诗人如何描写音乐的过程性。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精彩。
[媒体准备]
多媒体教具;《琵琶行》朗诵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第二年的秋天的一个夜晚,白居易到江边送友人。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夜晚,在这个夜晚,多情的诗人白居易心潮澎湃、有感而发,为我们留下了一篇千古佳作。直到今天,诗中脍炙人口的佳句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此时无声胜有声”,仍为我们所熟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这首《琵琶行》。播放配乐诗朗诵《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他的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杜陵叟》、《上阳白发人》、《后宫词》、《卖炭翁》等。
三、检测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浔(xún)阳荻(dí)花管弦(xián)
霓裳(nícháng)嘈嘈(cáocáo)冷涩(sè)
迸(bèng)阑(lán)唧唧(jījī)
谪(zhé)湓(pén)
四、美读诗歌
1.初读,读节奏,读韵律。
结合课后练习学生划分诗歌节奏,感受七言诗的节拍。
二二三或四三拍。
学生自主揣摩诗歌。
2.再读,品诗情,味诗心。
通读全诗,所有的声音都围绕着什么展开?
琵琶。
那么请同学找出围绕琵琶展开了几次演奏。
分别品读这三次或明写或暗写的演奏。感受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共读,摹诗调,绘诗意。
教师诵读,学生跟读。
五、布置作业
背诵《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主要内容,掌握序言内容
2、赏析诗歌,品味诗句中丰富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妙处,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归纳诗歌的主旨;
2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设想】
一思一得,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所以本课堂教学主要还是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人出色的音乐描写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才是重点解决的问题。播放琵琶曲,让学生从琵琶声中感受琵琶音乐;播放诗歌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播放音图并茂的歌曲让学生模仿写作等方式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理解诗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一段琵琶曲《高山流水》)大家闭上眼睛,聆听这段美妙的琵琶曲。一边听,我一边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能大家都有听过: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这便是著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知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诗人白居易在落魄失意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红颜知己,他被这位知己精湛的【琵琶演奏技巧所折服,两人的共同遭遇使得他们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写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三、解题。《琵琶行(并序)》原作《琵琶引》。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四、诵读诗歌,并理解文中难懂字词(朗读诗歌时,要求借鉴配乐朗诵,读出全诗凄凉、压抑的感情基调,体会诗歌意境)
五、整体把握。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明确:叙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2、把握主要内容:
这首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主要塑造了两个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前者为主,后者为宾。既表达了对琵琶女晚年沉沦遭遇的同情,表达了诗人的凄凉心境。
3、诗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4、分析结构:这首诗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写遇到琵琶女的经过:江边送客,正苦于没有音乐的时候,偶然遇到了她。
第二部分(“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况,详细描写了她的演奏技巧。
第三部分(“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写琵琶女自述身世。
第四部分(“我闻琵琶已叹息”至篇终)写作者的感慨:对琵琶女的同情,并借此抒发了自己迁谪后的郁闷心情。
六、赏析
1、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现在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2、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3、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第二课时
一、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实乃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明确: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二、赏析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
三、分析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明确: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四。分析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五、总结
正是因为有了相同的境遇,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才写下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六、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白居易《琵琶行》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二诗段,以比较赏析为主。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就象艺术孕育的联体婴儿,在《诗经》及以后的很长时期,诗歌既是文学(诗)又是音乐(歌)。
虽然在后来,音乐与文学逐渐分离,但二者仍然互相影响,比如大家熟悉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唐人的诗歌创作的,而许文学大家在自己的诗文中也给我们描画出了经典的音乐场景、我们知道的有《老残游记》中的句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一篇写音乐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本诗的相关文体常识、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欣赏相关的书法、图片(大屏幕展示)
五、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1.学生对照了解小序、解决字词。
2.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三)歌女倾诉身世苦
少年欢乐
晚年凄凉
悲苦心境
(四)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六、品味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
1.形象的使用。
2.比喻、以声写声。
七、随堂练习、
大屏幕展示(从略)
八、课后思考作业:任选一题、
1.比较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等描写音乐的篇章。
2.听一听古典名曲,写300字左右欣赏文字。
白居易《琵琶行》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欣赏对音乐的描写,品味诗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
2.培养学生运用想像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鉴赏音乐描写。
2.引导学生结合琵琶女和白居易的经历遭遇,透过琵琶曲旋律的变化想像琵琶女和白居易。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描写,品析琵琶曲旋律的起伏变化。
2.培养学生运用想像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分为8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感知,小组代表发言。
2.点拨法。在关键处,教师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3.诵读法。学生集体读重点段落,在诵读中去感知。
4.情感体验法。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欣赏、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方面:做好课件,准备上课所用的教具。
2.学生方面:
(1)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词。
(2)通读全篇课文,熟悉故事,谈自己的感受,探讨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3)上网查找白居易、琵琶行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自始至终,轻轻低放《长门怨》的琵琶曲,作为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进入情境。
一、激趣导入
(激趣引导,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氛围,配置图画,让学生渐渐进入诗的意境,激发学习热情。)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已经穿越了《诗经》的河流,走过了几千年的光辉
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代就有这么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所淡忘,但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地流传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已怆然。
师问:
1.诗中所写的这位诗人是谁呢?
2.怎么知道的?(学生立足悼亡诗,不难答出白居易,出示:白居易头像。)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的投影)琵琶亭位于九江长江大桥的东侧,因白居易的《琵琶行》而得名的。琵琶亭是一座诗亭,是一个让古人流泪今人感慨的地方,站在亭阁上看尽千帆远影,聆听滔滔的江声,萧瑟凄凉涌上心头。琵琶亭永远记载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也将这个美丽的故事流传下来。
二、检查预习
1.本首长诗记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读一篇文章,会产生知觉的感受和体验。请各位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初读后的感受和体验。(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师评:倾听了大家的心声,我也深深地被感动了,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千年前浔阳江头的那个夜晚,走进了琵琶女和白居易的心灵。的确,本文是一首真正的好诗,心底的歌。那今天我们师生要放开心灵去感悟,去评判,去表达,好吗?
三、小组合作、探究
1.让我们首先聚焦音乐描写,化身为诗人,走近琵琶女,用心灵去聆听,去感受美妙的音乐。
(1)诵读第二段。
①集体诵读第二段。
②师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和速度。体验作品的意境、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如急雨:形容乐曲之浊重沉响,节拍急促。应大声速读。
如私语:形容乐曲之轻柔尖细,委婉缠绵。读时应轻缓低沉。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明快清脆。读时应轻快有力。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读时应流畅。
银瓶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潮部分应读出雄壮激昂。
③欣赏配乐朗读,要求大家闭目静听,把语言转化成我们头脑中的形象。
④请学生再读两遍,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用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2)教师启发思考(多媒体投影):
①假如说琵琶女演奏的是一首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内心的情感?
②长安对于诗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
生回答,教师小结:
①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
②《霓裳》、《六幺》是唐代的宫廷名曲,容易引起诗人对往日宫廷生活的回忆,刺激了他敏感的神经,拨动了它脆弱的心弦。
(3)赏析音乐描写。
师:琵琶女的弹奏让诗人将这种愤懑的情感释放出来,自己的感情之门也打开了,现在我们就欣赏有关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我相信大家对描写音乐的句子喜爱的程度决不相同,对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好吗?
(欣赏音乐美,感悟语言,让学生大胆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一教学过程,须由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致,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畅所欲言,品味本小组喜欢的句子,然后选代表发言,教师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并启发深化。出示部分多媒体课件供参考。)
2.小组讨论乐曲的旋律。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四段精心剪辑准备的琵琶曲,让学生品判这四段琵琶曲分别属于旋律起伏的哪一阶段,并结合琵琶女和白居易的经历遭遇,想像琵琶女弹奏时的所思所想和白居易听到琵琶声时的所思所想,体味琵琶曲中渗透的缕缕情思。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点拨。(播放四段乐曲)
(让学生感悟音乐美,展开想像的翅膀,勾勒脑海中的画面,将声音转化为文字,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最高水平。)
(1)第一曲是前奏曲。浔阳江边,瑟瑟秋风,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调弦定音中不
经意流露了对往事的伤怀,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仿佛从沉寂中唤醒记忆,白居易听到此曲想到自己贬谪江州的境遇,也不禁心情低沉。
(2)第二曲是欢快曲。琵琶女弹奏此曲时陷入了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当时她红极一时、色艺双全、艺压京城、艳盖群芳,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所以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缓。白居易听到此曲可能回忆当年高官厚禄、才华横溢、名满朝野的骄傲。
(3)第三曲是沉思曲。琵琶女“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弹奏此曲时,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变得艰涩凝滞。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白居易听到此曲则可能想起晚年因犯颜直谏贬江州的遭遇。
(4)第四曲是悲愤曲。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独守空船,难以派遣幽怨,所以旋律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薄情的强烈控诉。白居易听到此曲则可能引起压抑在内心的对不公平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本环节理解“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感是音乐的灵魂。琵琶声中渗透的两人哀怨愁苦的缕缕情思,虽然他们的身世不完全相同,但沦落天涯的命运却完全一样,体现全文的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请大家用一句话,代教师为本节课做一个结束语
(本节课师生配合默契,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开放的课堂中,让学生亲自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激发参与的兴趣。)
学生纷纷谈本节课的收获、感受。
教师顺势总结:一千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头的悠悠流水,瑟瑟的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那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如今,那哀婉的琵琶仍在回荡,回荡在历史的长廊,回荡在我们心间,那就让我们从中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做一位生活的有心人吧!
五、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欣赏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能力,用文字描绘生动的图景)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可以指同时代的人同病相怜,你有这样的经历吗?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交流给大家。(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白居易《琵琶行》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6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
教学目的
琵琶女 诗人
月夜奏琵琶 我闻琵琶已叹息
凄凉话身世 又闻此语重唧唧
(详叙事) (略抒情)
(叙事抒情融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
为君翻作琵琶行
满座重闻皆掩泣
(叙事结尾)
讲析:诗人以叙事起笔,直写秋江月夜送客,用“枫叶荻花”、“江浸月”这样极富动感的景物和“惨将别”这样“典型”的情怀,描绘出一幅寂寞凄凉的图画,给人以萧瑟凄惨的感受。一个“忽”字,别生情怀,美妙的琵琶声使主人客人一时忘掉悲伤的情感,从而引出下文。接下来诗人依次展开一幅幅画面,一是写琵琶女的身世(通过琴声及其“自言”),一是写诗人的感受。最后,这两方面的内容交汇融合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人生体验上。写琵琶女的身世是叙事,写诗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诗章到此并未结束,由于琵琶女和诗人有着相同的人生体验,才有“莫辞更座谈一曲”,才有“满座重闻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诗以叙事起笔,中间交叉着描述与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首尾照应的.圆型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4、诵读指导: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诗歌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后,请学生分析应该如何朗读《琵琶行》(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第一段:开头几句应读得沉重舒缓,“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
第二段:“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以示情节由此开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调先有情”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语气中速,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分层读出相应情感,每层后稍作停顿。
第四段: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
第五段:结尾两句余味无穷,读完上句宜稍稍延长,再缓缓读出下句。
【说明:“自主阅读”是“诵读明意,把握结构”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因为只有自主性的阅读,才能使学生对内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无须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首先将生字词预先写在黑板上。至于讲析内容的详略,则应视学生对“问题3”的回答而定,讲析应定位在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起引导作用这一原则上。】
(一)、品味美妙的音乐描写,欣赏语言的形象美
1、请一位同学按以上的诵读指导朗读第二段,然后再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2、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美妙、节奏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美妙的音乐形象。诗人选用普通的声响作喻体,将诉诸听觉的音乐形诸文字,使那飘渺即逝的无形音乐变得仰之可视,俯之可感。这些美妙的文字对刻画音乐形象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师示例后请学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乐曲之浊重沉响,节拍急促。
如私语:形容乐曲之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明快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②、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学生找出描写诗人“听”的感受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然后教师归纳)
诗人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声情并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诗人从旋律节奏的仰扬快慢的变化之中“听”出了琵琶女的“有情”,“听”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一个“漂沦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后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受抒发作了厚实的铺垫。
③、用环境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由学生分析,教师启发性提示。)
3、全班集体朗读第二段。
【说明:欣赏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妙,不能完全由学生完成,因为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品味欣赏”这一教学过程,须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感悟诗人的人生体验,慢慢培养学生独自领悟的能力。】
二、课外拓展(预先印制好,下课时发给学生)
1、比较《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分别指出其描写音乐的目的。
2、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琵琶行》亦是绝作。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岂唐时法令疏阔若此?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闻歌者》一首云:“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则闻歌觅人,竟有其事,恬不为怪矣。(赵翼《欧北诗话》)
①、赵翼认为白居易不应该不顾身份地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你是怎样看待
这一问的?(可从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及其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拨插弦”之后,主动“自言”身世,而歌女“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差异?(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③、你爱读《琵琶行》和《夜闻歌者》两首诗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说明:知识的海洋是无穷的,必须培养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能力。“课外拓展”设计的题目,给了学生充分的想像空间,同时又能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研究性阅读。】
白居易《琵琶行》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7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
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教学程序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2.诗歌主张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三、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四、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2.“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3.“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4.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5.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五、比较阅读: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以上是正面描写,多用比喻,且带感情。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简析: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难怪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
六、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七、课后作业:
欣赏《青藏高原》这首歌,然后写一个300字左右的语段来描摹这首歌。
白居易《琵琶行》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8
【学习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检查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音
贾恬谪思霓裳六幺嘈嘈间关虾蟆 名属教坊绡钿篦呕哑嘲哳
2、小组展示课文的作者、背景、文体。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明年:倡女:命酒:憔悴:转徙:斯人:命曰:因为长句:铮铮然有京都声:
恬然自安:凡六百一十六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
背诵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检查课文第一段的背诵情况。
二、赏析诗歌第2段。
1、“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
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情态?一般的都认为是表现了她的“羞涩”,你以为如何?明确: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止情状,表现了她不愿随便重新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
2、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以下24句是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这部分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一下。明确:前8句中主要写了弹奏者的动作和弹奏者(也包括诗人)的心理,中间14句集中描绘琵琶乐声,其中也融进了诗人的感受。最后两句写周围的环境,烘托弹奏的效果。
3、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写琵琶的声音?
4、请学生归纳乐声旋律的变化情况。
明确:乐声由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雄壮激越——强音收束。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平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5、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
明确:侧面烘托。
三、赏析诗歌第3段。
1、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提示下面的词句。
第一部:第一班。
秋月春风:比喻宝贵的青春。
弟走从军阿姨死:弟,指琵琶女在教坊中的气类相似的诸姊妹。所谓“从军”就是指这些歌妓们都被征到军队中服劳役。阿姨,指琵琶女的养母。
鞍马稀:借代,指客人少了。
2、从琵琶女自叙身世来看,她前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明确:这一段写琵琶女倾诉悲苦凄凉的身世,可以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到“秋月春风等闲度”,写她自述青春年少时色艺超辟,红极一时的歌女生涯。第二层七句,主要写琵琶女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凄凉的处境。
四、赏析诗歌第4、5两段。
1、请学生朗读第4、5两段。
2、、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
明确: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不同,尽管他们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却是相通的。第一,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第二,彼此都怀才不遇。(名艺人—大诗人)第三,彼此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年长色衰嫁商人—才华横溢遭贬谪),过着孤寂的生活(守空船—酒独倾)。第四,诗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弹出幽愁暗恨—尽通曲中之情),失意者同病相怜。正因为如此,诗人在最后重听了琵琶女的再次弹奏之后,洒下了同情之泪。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白居易《琵琶行》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语言品味音乐美。最后对比阅读及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歌悲剧美,鉴赏诗歌描声艺术是重点;
2、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本诗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雅学士,一个山野樵夫,演绎了一曲音乐传奇;一千多你啊你按,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用音乐演绎了一曲千古绝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悠悠的浔阳江边,瑟瑟秋风中,一个美丽忧伤的故事便诞生了,一直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琵琶行》,体味诗人的情感和心灵。
二、诵读鉴赏:
(一)学生集体对照注释吟诵全诗,体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背景介绍
1.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但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力求通俗,与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后期则“独善其身”。
三、师生研读,教师点拨
1.诗歌的开头,诗人描写了那些景物?铺设了怎样的离别之情?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诗歌开头,暮色暗淡,霜叶衰草,荒凉寥落,没有音乐,主客无言,黯然神伤,主人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凌乱,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2、诗人和歌女有着怎样的共同经历呢?
明确:他们都来自长安。经历相似:
歌女:境况: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身份遭遇:京倡商妇怨
诗人:境况: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身份遭遇:京官谪官恨
相似的经历,相同的遭遇,让他们有着共同的人生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心感受。
第二课时
鉴赏诗歌的音乐描写的部分,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描声艺术。
一、诗歌中有几次声音描写?有怎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明确: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为诗歌奠定基调:悲凉哀怨。
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诗人“醉不成欢惨将别”,以主、客的情绪和离愁,写主客情怀,“主人忘归客不发”。
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接着调弦定音,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写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旋律低沉抑郁。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青年时代的琵琶女,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老大嫁作商人妇”。但现实是无法回避,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银瓶乍破水浆迸”写出很强的音乐感,借力度的重,宣泄琵琶女的幽愁暗恨,表现出很强的气势。“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借声音的质感,如裂帛,写出琵琶女的.心碎,道出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四弦齐鸣,干脆有力,将情感直白的表现出,乐曲收束时戛然而止,留给听众的是深深的回味。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三闻乐,知人重闻声,陷入悲凉。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二、本文描写音乐的方法。
1、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高、节奏、旋律用比喻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2、双关:“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3、动静结合:有声和无声的对比。
4、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5、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把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有画面感。
第三课时
一、琵琶女的人生:
明确:诗歌不仅重点描绘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而且详细叙述了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浔阳江口,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故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年少时,她可谓色艺俱佳,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恋,故而旋律一转: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大珠小珠落玉盘”如往日盈盈笑语,“间关莺语花底滑”似现在的愉快叙说。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坠入痛苦,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至此,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故而旋律又一转:“幽咽泉流冰下难”。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她陷入深深思考,故而旋律“暂歇”,给人以“别有幽愁暗恨生”之感。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丈夫“重利轻别离”,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琵琶声似“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薄情寡义的愤怒控诉。收束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二、司马青衫湿: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三、小结: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经历,相同的情感,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诗人不仅表达出对琵琶女的同情,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琵琶女的身上,借琵琶女诉说了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伤感。
白居易《琵琶行》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白居易《琵琶行》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了解歌行体的特点。熟记名句,积累词语。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二、能力目标。
1、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
2、训练朗读能力、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品味语言。
三、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比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
学生活动
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三、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下面是有关白居易的一则资料。
白乐天去世,大中(唐宣宗年号)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摭言》卷十五)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四、疏通文字(略)
第二课时
五、理清思路
1、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简析诗歌的内容(师生互动,依次简析各节诗歌内容。)
1、第一节:
诗人:浔江送客闻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
其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2、第二节:
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
诗人:江心聆听琵琶声
3、第三节:
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
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
4、第四节:
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
如今:谪居浔阳处境艰
诗人:同病相怜感慨多
5、第五节:
诗人: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
感情在“送客闻满座皆泣”中达到高潮。
同情歌女遭遇 感伤身世时局
双线结构 虚实相生 对比衬托 深化主题
第三课时
六、诵读
请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放课文磁带(最好是配乐朗读),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如此范读有替代讲解、创造课堂良好氛围、帮助学生记诵等作用)。
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诵读指导——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意境,读得凄楚动人。
1、开头部分: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读最后两句,情绪应有变化:“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说的“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音乐境界中,忧伤暂被驱散。
2、关于音乐描写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3、关于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划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
4、关于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请,应读得恳切。
5、结尾部分: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平缓些。中间两句转入抒情,当用低沉声调。最后两句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顿,然后徐徐作答,这是全诗抒情的高潮。
诵读不单纯是为了记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种鉴赏手段来运用。
七、鉴赏
要点:
①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②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
这两条都是诗中的精髓,如能切实完成,就给学生课后继续领悟创造了条件。其余如全篇的结构艺术、景物描写、叙事手法等,可以三言两语带过或略而不讲。实践证明:读诗主要靠学生自行领悟,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抓不住主要的内容或一时消化不了,未必有益。
1、音乐描写
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
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人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开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据当时的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因为诗人从那“掩抑”的.琴声中听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诉说。与此同时,诗人又描写了她的演奏姿态,从“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看到了她技艺的娴熟。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虽是淡淡的几笔,却有引人人胜的魅力。接着写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像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一—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果然,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进”,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呜”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读了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
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如何用文字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形象化表达出来,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是比喻。
(1)诗的第二段连续用了八个比喻描写音乐,请同学重点研读第二段,找出这八个比喻句。
(2)八个比喻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比喻 特征 变化
如急雨 粗重急骤
如私语 轻微委婉 急促——愉悦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鸟语花底 宛转流畅
泉流冰下 阻塞压抑 轻快——停顿
冰泉冷涩 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
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爆发——高昂
如裂帛 短促急迫 戛然而止
(3)八个比喻有什么特点?
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飞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诗中凭借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转的应接不暇的乐声,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跟白居易精通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曾流传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有人将一幅乐队演奏《霓裳羽衣曲》图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说这是演奏曲中某个乐句的情形。那人不信,就找一个乐队来试验,当奏到那个乐句时,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照,所有演奏者的姿态及指法都跟图上—样。可见他在本诗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是完全可信的。
2、“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同”在何处?
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然后尽情地倾诉他“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尽管直至诗的最后他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这是无须说明的。在封建社会中,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
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二句的形象说明。江州司马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同之点:
本是京城女
a、来自京都:
去年辞帝京
誉满京都名艺人
b、出色才能:同是天涯沦落人
才华横溢大诗人
年长色衰守空船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谏遭贬谪
3、艺术结构
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也很值得欣赏。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
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先用叙事引人,然后浓墨重彩地写她演奏的内容,以证明她技艺的高超。由此自然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而琵琶女的自叙又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原来他俩“同是天涯沦落人”。接着诗人便讲起自己的“沦落”,但主要是围绕着音乐讲的,讲心境的低沉,而关于“沦落”的原因,则仅以“辞帝京”“谪居卧病”二语轻轻带过。这显示了诗人的温柔敦厚之风,但我们不难看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由不合理的社会造成的。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只说调子悲凄,与《霓裳》《六幺》不同,之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这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第一次(暗写) 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4、对“江”和“月”的描写
本诗前三段中都有关于“江”和“月”的描写:第一段写诗人及其客人在“茫茫江浸月”的情境中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为之神往;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弹完名曲后的外景;第三段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目下的孤单、凄凉处境。这些描写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读者能具体地想像出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悲惨生活。
作业
1、比较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不同之处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2、反复聆听一首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借助联想想象,用恰当的比喻描摹音乐,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琵 比 急雨、私语 珠落玉盘 同是天涯
琶 喻 莺语、咽泉 冰泉冷涩 沦落人
之 独 银瓶乍破 铁骑突出 (点题)
曲 特 裂帛
另:《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白居易《琵琶行》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白居易唐诗《琵琶行》教学设计07-23
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教学设计10-01
《琵琶行》教学设计(两课时)07-08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09-02
白居易《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11篇)09-26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教案与教学反思10-21
白居易《琵琶行》精品教案09-09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课件09-15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设计(通用11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