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陋室铭教案(通用1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陋室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陋室铭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这篇短文。
2.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了解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
1.认识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本文反向立意的写法,从“陋”的反面“不陋”立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难点
1.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生活情趣。
2.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
背景导入,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朗读中感受欣赏本文的音乐美、节奏美。
在合作中探究“陋室不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背景导入,引发兴趣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诗人,他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此举气坏了知县,于是知县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环境还不错,刘禹锡没有计较,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看来这篇“名文”是“气”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千古名作。
二、 了解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散文家、诗人,有中唐“诗豪”之称。文学上,前期刘柳(宗元)相知、诗文互递,时称“刘柳”;后与白居易诗文唱和,时称“刘白”。 其诗涉猎题材广泛,所做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
三、 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居室主人的生活情趣。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四、 朗读美文,翻译理解
朗读美文
步骤一:学生自读,标注难读的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
步骤二:欣赏名家朗诵,感受本文的音韵美、节奏美。
步骤三:师生齐读,找出韵脚。
翻译理解
步骤一:对照课下注解,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步骤二:两人一组,互译全文。
步骤三: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④何陋之有?
五、 合作探究,品味美文
问题引导
1. 本文题为“陋室铭”,但在结尾作者却说“何陋之有”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语点出“陋室不陋”的原因,这是本文的主旨句,因为主人的品德高尚,因而陋室不陋。
2. 请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句是怎样引出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类比的方法,将山水与陋室相提并论,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馨。(请同学们背诵这几句)
3. 既然“惟吾德馨”因而陋室不陋,那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作者美德,衬托陋室不陋的?(小组内合作探究)
----自然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自然环境清幽雅致,令人赏心悦目,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生活,带来的便是“华屋玉食,锦衣美酒”无法比拟的享受了,即使身居斗室又有何陋可言呢?
----交往人物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时有鸿儒来往,常有高朋谈笑,回避了世俗的人际交往,可以和志同道合者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没有世俗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即使身处陋室也绝无简陋可言。
----生活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在室中抚琴弄弦,展卷读经怡然自乐。没有繁弦急管那种嘈杂的声音,没有案卷公文劳损身体,完全是从容自由的,足见其主人的高雅脱俗,陋室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请同学们背诵这几句)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用了什么修辞?哪两个字用的好?
----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上,入”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什么。
5.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不失情感的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即安于贫困,以守道为乐。
6.提到诸葛庐,子云亭作用何在?
----以贤者自况,表达出以他们为榜样的志向与抱负。
7.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有没有直接表现出来?
----没有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陋室的景、人、事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六、 课堂小结
《陋室铭》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在困境中不唉声叹气,不怨天尤人,而是怡然自得的刘禹锡,感悟出刘禹锡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人生的打击未损他的锋芒,不折他的腰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高昂的励志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彰显出少有的乐观豁达。“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人世的无常。悟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使他变得更加乐观,更加潇洒。
想必同学们也有自警自策的文字常置于桌旁,时刻自勉,请问你们的座右铭是什么?请大声宣读,让大家共勉!
七、 作业设计
1、思考:作者怀瑾握瑜,身处陋室而不认为陋,联系自身该怎样看待自身客观条件中的不足?
2、背诵默写全文。
陋室铭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目标
3、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发表自己的感悟,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短文的寓意,能与作者进行对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打造美读、美教的课堂模式。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营造美
1、讲述刘禹锡被欺写陋室铭的故事。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读韵文最好从朗读入手,大家先仔细看视频,并在难读难写的字标注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1、明确朗读的要求技巧。
2、初步掌握词句的意思。
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通内容
学生合作翻译全文,提示:
(1)借助注释,读出疑点
(2)注意字句,翻译课文
四、细读句子鉴赏美
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下课文,我问大家一些问题。(也可由学生提问,老师补充问题,引导大家挖掘课文内涵。)
1、大家说说,这篇铭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大家可以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语言么?文章是怎么样引出“德馨”的呢?前两句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2、韵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作者的“德馨”呢?
3、作者已经从那三方面说明了陋室不陋,又为什么写“南阳……,西蜀……”?有什么作用?(用类比的方法从而突出陋室不陋)
4、最后一句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
(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不陋”与文章开头相呼应,更好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根据大家发言整理成板书:
设喻引题山水喻陋室
仙龙喻德馨
环境清幽(景)
陋室不陋交往高雅(友)
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反问点题
五、巧取雅称创造美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离别在即,你不想留下点什么纪念吗?老师有个建议,你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比如──清心斋;也可以给刘禹锡送一块匾额,比如──室陋德馨。起名时要说说根据。
启发学生把自己读到的东西表达出来。结合自己的观察,如电视里看到的、外出时观察的宅名,给刘禹锡的陋室拟个合适的雅称。
六、对话作者表现美
时间真快,不想说再见,也得再见了。老师建议大家这样和刘禹锡话别,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
学生思考后说话。
七、课后练习巩固美
1、将“刘公,我想对你说……”整理成一篇随笔。
2、背诵全文给你的父母听。
陋室铭教案 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熟读成诵。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感受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陋室
(课前视频欣赏:古琴曲《陋室铭》)
刚才大家欣赏的是古琴曲《陋室铭》。伴随着这悠扬的旋律,让我们步入时光隧道,跟随唐朝诗人、文学家刘禹锡的脚步,踏上拜访陋室的旅程,共同感受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板书题目、作者)
简介文体:看课题《陋室铭》,大家已经预习过,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铭文,这种文体有哪些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是古代散文的一种。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辞精炼,句式工整,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墓志铭(称述功德)、座右铭(警戒自己)……
二、朗读感知,初识陋室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意蕴。
(1)、听读:首先请大家听现代朗诵名家张家生的课文朗诵。请同学们听准字音、节奏停顿、注意语调,并在书上作好标记。(播放视频)
(2)检查听读效果:明确字音 出示朗读节奏
(3)、自由读:听完了示范朗诵,请大家自由地放声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大家在读之前,请注意老师给大家的朗读提示。(课件展示朗读提示)
(指名读字音后,自由放声读后,自我展示)
(4)配乐个别读:哪个同学愿意起来朗读一下课文?
大家评价一下xx的朗读:读的好不好?好在哪?
(字音正确、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停顿准确自然,重音把握准确、语速把握好——对,文言文的诵读,语速要慢,才能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语调呢?最后一句话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一种更肯定的语气,是不是这点处理得不太好啊。那应该怎样读?再试读一遍?嗯,这样就好了。咱同学自己试着用这种语气来读读。再齐读一下!)
(5)生点评后男、女生合作读读、生齐读。
师点评:大家不仅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而且读得还蛮有韵味。
2、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过渡:刚才我们介绍过铭文是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那么这篇铭文是称述功德、还是警戒自己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疏通文意来看一看。
(2)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关于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屏显:关于文言文翻译(一))
方法: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原则: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屏显:关于文言文翻译(二))
关注文言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还有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壮语后置、定语后置
请看大屏幕上的要求,准备时间3分钟。
屏显: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圈划出重点和疑难字、词、句。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共同交流探讨,解决疑难。
(3)好,时间到。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屏显:考一考)
1、你会解释红色词语吗?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无案牍之劳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你会翻译下列句子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何陋之有?
(4)点生回答
(5)质疑:在自学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6)、点一生试译课文
三、重点研读,细品陋室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用心研读重点,细细品味陋室吧!
读懂文意
潜心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主旨句。
“陋”字藏在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主人是不是也认为陋室很简陋?
“馨”体现在哪些语句中?
(屏显:故事链接)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房屋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斗室中。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四、深入理解,雅悟陋室
1、读懂作者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屏显:背景链接)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宦官专权,皇帝受制。牛李党争,妒贤害能。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便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潜心于文学创作。
生回答,师总结: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明了写法
过渡:作者的这种节操和情趣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写法叫托物言志)
(1)、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
(2)、结尾为什么又写到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五、体验感悟,延展陋室
站在这个讲台上,老师的记忆又回到了几年前:在学习了《陋室铭》后,有个同学在日记中抒发了一下自己的看法。他说:“老师,你为什么要讲这篇古文,编教材的老师编这个是要干嘛?我们生活在一个富裕的时代,即使写座右铭也没有做作地用陋室来警戒自己呀!”不知在坐的`同学们是否也有这种看法?假如你面临豪宅和陋室的选择,你将做何决定?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面前,你认为什么更重要?你对幸福的理解又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寄语: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裕的时代,但却是物欲横流的时代,所以同样生活在一个遗忘幸福、内心缺乏信仰的时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受到的安定、幸福则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信仰。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强大。在国外评价一个人是否幸福是用“有趣”来界定的。“有趣”的含义,即“趣味”、“情趣”、“兴趣”。刘禹锡因为有属于他自己的“素琴”、“金经”,有属于他的“鸿儒”,有属于他“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情趣,所以他是幸福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修身养性、笑对人生,做像刘禹锡那样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才子佳人!
六、交流感受,总结陋室
1、过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许多收获。现在,就请你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2、生自由谈
3、过渡:老师收获着同学们的收获;你们有收获,就是老师最大的收获和幸福。
陋室不陋,精神永远年轻!陋室不陋,经典永远不朽!让我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4、齐背《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链接:
同学们:当我们路遇挫折,意志消沉时,亲人与朋友常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激励我们要力争上游、百折不挠。这比喻形象、寓意深刻的千古名句出自于谁的妙笔?(学生有的.答出了作者:刘禹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刘禹锡的佳作《陋室铭》。
二、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三、追溯背景:
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四、释“铭”解题:
提问: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们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
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板书“铭”)那么,“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铭”。(板书“陋室”二字,完善课题,板书作者)
五、明确目标: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初步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六、指导朗读:
(一)、听录音朗读课文。请学生进一步扩充、加深预习成果。
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
德馨 xīn 苔痕 hén 鸿儒 rú 案牍 dú 西蜀shǔ
(二)、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母:ing
(四)、再次齐读课文(男、女生分开进行)
七、翻译古文:
(一)、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讨论)。
1、着重强调下列词语:
德馨: 品德高尚。
鸿儒: 学识渊博的人。
白丁: 没有学问的人。
案牍: 官府的公文
劳: 使动用法,使……劳累
乱: 使动用法,使……扰乱
(二)、翻译全文:(力求严密、准确)
如: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B、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八、小试牛刀:
1、 解释下列词语:
名:著名。 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学识渊博的人。 劳形:使身体劳累
2、翻译下面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3、练一练
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B.惟吾德馨 如兰之馨
C.拍案而起 无案牍之劳形
D.无案牍之劳形 我们在劳动
九、布置作业:
上网查阅刘禹锡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特色。
陋室铭教案 5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2、学习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心中理想的居所是怎样的?
2、刘禹锡被贬谪时,受到排挤欺压,居住于一间陋室,他的心态可能是怎样的呢?
二、朗读指导、落实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2、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落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整体把握
1、陋室“陋”还是”不陋”?评判的依据是什么?
物质——陋
精神——不陋
作者的态度——不陋
作者评价的依据——主人品格的高下
2、朗读课文,作者是分几个层次表现陋室因为主人品格而不陋的?
为课文划分层次
四、逐层理清
1、作者是怎样开篇的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为了说山道水吗?
重点在于“仙”“龙”
(2)“仙”“龙”有暗指什么?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暗指作者自己,对自己品德高于庸俗常人的.自信
精神志向不因为现实而受局限
(3)用怎样的情绪朗读这一句?
(4)通过类比引入主题
2、作者是怎样承接主题展开表现的。
环境幽雅:
(1)展开想象,说说这是怎样的环境?
(2)“上”“入”两字是什么用法,这样用给人怎样的感受?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可能暗示什么?
交往风雅:
(1)“鸿儒”指什么?“白丁”指什么?
(2)“谈笑有鸿儒”与“苔痕上阶绿”是否矛盾?
(3)想象作者写这两句话的时候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情趣高雅:
(1)什么叫“素琴”?什么叫“金经”?
(2)“素琴”“金经”意在说明什么?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
(4)“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作者追求怎样的生活状态?
3、作者宕开一笔的突转效果
(1)、写自己的陋室、表现自己心志、精神追求,作者却为何宕开一笔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不是把话题扯远了,偏题了?
(2)写诸葛亮、扬雄的两句话删去对作者的思想的表达有没有影响?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1)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仅仅是再次强调陋室不陋吗?
(2)“孔子云”只是一个巧合吗?
小结:
本文虽然短小,但结构层次鲜明,体现了中国写文章强调“起承转合”的特点。
用清晰的思路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五、拓展练习
这是一篇韵文,要反复朗读,感受体会音韵之美
朗读指导:找出对偶句,中国人喜爱的对称美
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灵动
圈划押韵的字词,感受音韵美
情趣高雅、自得其乐的语调
陋室铭教案 6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成诵,整体感知课文;
能力目标:品读文本的写法特点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人生观。教法与
学法教法:
启发、探究、学案导学
教学过程
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学生走入文本情境
让学生走入情境,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引发学生学习该文的兴趣。
学案导学检测预习
通过学案导学来检查预习的情况:
1、了解作者
2、了解文体特点
3、检测词语(特别注意)
陋室()德馨()苔痕()鸿儒()案牍()调素琴()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课件适时补充
1、学生介绍作者
2、学生介绍文体特点,明确了题目的含义
3、学生读准字音(或到黑板注音)
学案导学教学法使学生充分的预习,能使他们在课堂上不做旁观者,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品味赏析
1、反复吟诵
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本文使用了大量骈句,还要注意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录音范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教师可泛读)。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作者的创作思路。
教师点拨
陋室不陋德馨
室外景景色之雅
室中人交往之雅
室中事情趣之雅
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
3、再读课文,师生合作,探究问题
拟人
对比
类比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得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概括写法、主题1、①学生各自朗读全文。
②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③学生听读
2、学生解释词语
几名同学翻译课文
学生分析为主
3、学生自主提出最感兴趣、最有价值的问题,来考考其他的同学,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品析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此环节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注重生生互动。学生获得了情感熏陶及态度上的提升,并让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主动加入到朗读、评论、质疑等学习活动中来。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
探索精神。
总结收获说说看,本节的目标你完成的怎样了?进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赠言师生共勉: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给自己在心底留一块净土!
学生谈收获
让教学气氛民主和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延伸链接生活: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了作者托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下面把你尝试作者的写法写的铭文宣读给大家。
师生共评联系身边的生活完成,力求达到主题明确,表达鲜明的情感态度。
同学读作品其他同学点评拓展视野,使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意味无穷。
布置作业
1、课下收集刘禹锡的有关作品来进一步了解刘禹锡的思想清怀。
2、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铭文。
3、对出下联:
上联赏读陋室悟德新
下联
4、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表达了主人的节操、情趣?
(教师可选择)
通过多种渠道来积累知识。
课外相关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积累。
板书设计
陋室铭
托物-------言志
陋室德馨
不陋拟人
室外景景色之雅高洁傲岸
室中人交往之雅安贫乐道对比
室中事情趣之雅
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类比
陋室铭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3、当堂背诵短文
4、加强朗读指导,提高朗读能力
能力目标:
1、以读促品,以品带读,读品结合,理解主旨。
2、通过讨论、资料助读,理解句子的内涵。
3、理解托物言志、比喻起兴、类比自况、引用名言的作用。
德育目标: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志趣情怀,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以读促品,以品带读,读品结合,理解主旨
2、能译读课文,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三、教学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比喻起兴、类比自况、引用名言的作用,体会文章精致的表达。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这是我们班的两幅立轴,康星同学的立轴书写的是“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张韵同学的立轴书写的.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你们认为哪副作品上的字更适合作为座右铭呢?为什么?
<二>解题: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是歌功颂德的文字,一般都是用韵的,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朗读课下注解铭的定义,圈画词语:警戒自己、歌功颂德
<三>作者简介:
1、简单介绍生平(见投影)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20多年,《陋室铭》就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所写。
2、联系作者的作品《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知晓刘禹锡的漫长的贬谪生涯、辛苦辗转,联系《秋词》让学生体会作者是一个心气极高、进退自如的诗豪。
<四>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要求:学生散读课文,注意投影上给定的字音,能流畅地朗读全文
全班集体朗读
2、读准节奏
要求:教师作出示范,学生自由读课文,要能读出节奏
学生个别示范读,其余学生、教师作点评。
3、读准虚词“之”
投影: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指导朗读:读准虚词,文言的味道就读出来了,前两个“之”,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轻读,后一个“之”,用在反问句中,语气强烈,要重读。
学生练读
<五>译读课文:读懂全文句意
要求:译读课文,疏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有效的方法,请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与老师补充的注解,大声译读全文。
投影:在:在于。
名:出名,有名。
则:就是。
灵:灵异,神奇。文中作动词,意思是成了灵异的水
乱:使。.。.。.。扰乱
劳:使。.。.。.。劳累
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古代用来写字的木简。这里指官府的公文
注:文中把丝竹解释成:琴瑟、箫管等乐器,个人觉得概念有误,还是琴瑟、箫笛等乐器比较妥当。
当堂检测:要求学生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孔子云:“何陋之有?”
<六>品读课文:解读作者对陋室的多角度描绘,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1、找出文中作者描写陋室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的?
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
2、品读“室中景”
“上”“入”用了拟人手法,化静为动,请你由“上”“入”联想开去,结合原句,展开想象,描述陋室的环境。
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这样的环境吗?
板书:环境清幽
指导朗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品读“室中人”
古人云“欲知其人先观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与作者交往的都是文人、名士,可见作者是什么人?大家在一起谈论会什么?为什么而高兴呢?
小结:作者是一个情趣高雅的人。
板书:情趣高雅
指导朗读:“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品读“室中事”
(1)品读实写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对今人弹琴做调查:班上会弹琴的请举手,知道弹琴能考级的请举手
小结:今人弹琴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自己拥有一项技能,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盼望把琴声留给舞台,那古人呢?
投影: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江上琴兴
(唐)常建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思考:古人为何要在皎皎明月下、凄清的江风中独自抚琴?
小结:作者也是如此,弹琴能让一颗被俗务缠绕的心完完全全地安静下来,彻彻底底地放空。
思考:刘禹锡不信佛,为什么要阅读佛经?
资料助读:
投影:我常常想,浩如瀚海的佛教经典,其实是在讲心灵的种种尘垢和种种磨洗的方法。
(2)品读虚写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思考:丝竹出现在什么场合,代表着什么生活?案牍出现在哪儿,代表着什么生活?
小结:作者只求内心的宁静与洁净,根本不把富贵与功名放在心上,一定是个心灵清雅的诗人。
陋室铭教案 8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3.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设想
1.疏通文意与对内容、写作的分析结合进行。
2.可由《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引入,在课上尽量多给学生朗读时间,争取当堂背诵。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内容,点拨写法。
2.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解题
1.引入 提问:我们曾经读过莫泊桑写的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福楼拜的宿舍和刘禹锡的陋室,有什么相类似的地方? 归纳:都很简陋:福楼拜的“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刘禹锡住的“斯是陋室”。他们都有很多高尚博学的客人:那一篇写了几位大文学家;这一篇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者表达了相近的情趣,但写法不尽相同。前一篇描写细腻,是写人的散文,后一篇是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请找出本文的韵脚。 归纳: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二、分析课文。
1.范读全文,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提问: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 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3.讨论、讲析。
全文八十一字,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至“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到结尾)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1)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指名背诵第一层。全体背诵第一层。
(2)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指名背诵第二层。全体背诵第二层。
(3)请学生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的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指名背诵全文,全体反复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背诵。
2.将本课字、词记入积累本。
陋室铭教案 9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分解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多种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学点拨法。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这里有两种房子,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看屏幕,回答。
但刘禹锡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二、新授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陋室铭》及作者刘禹锡。
学生浏览,识记重点。
(一)、简介作家及作品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陋室铭》及刘禹锡。(多媒体显示课题、作者简介)
(二)、解题
文章题目为《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比较好理解吧,即(简陋的房子)那么谁能告诉我什么是“铭”呢?补充一点,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多媒体显示“铭”文的特点)
划出“铭”的注释,回答。
(三)品读课文
1、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是理解文意的基础。
(1)、学生自由读
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正确、流利。
自由读,注意字音、停顿。
(2)、听录音
请同学们认真听,对照录音,看你的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学生认真听,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3)、抽生读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能给予正确评价,生评后,教师给予恰当评价,并适时点拨、指导。
认真听他人读,听后进行评价。
(4)齐读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根据读的效果进行恰当的评价,过渡。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2、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自译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若有疑难处,同桌可讨论,仍不能解决,请做上符号等一会儿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老师巡视指导,解疑)
学生利用工具书,注释,口头翻译全文,若有疑难处,同桌可讨论,仍不能解决,请做上符号,等一会儿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
引导解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学生质疑、解疑、译句。
(3)、巩固理解
(多媒体出示译文)请同学们对照译文,把你觉得不容易翻译的那几句再识记一下。
学生理解译文
(4)、解决重点字词
(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
a、请学生在书上找出答案,书上没有的自己写在书下角并补上注释。
学生思考、回答、识记。
b、学生齐答,老师点拨、指导。
3、三读课文,赏析课文
(1)、感受音韵美
这是一篇铭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有感情地朗读。
(2)、分析课文
(多媒体出示问题)请同学们在前后桌展开讨论。
1、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2 、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3)、汇报结论
请同学们就刚才讨论的结果发言,如果后面同学与前面的同学结论一致,就不必重复了。(教师就学生发言进行适当的评价引导)
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小组内有不同意见的,可各抒己见。
(4)、小结
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多媒体出示板书)小结: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借陋室以言志,这里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拓展延伸
请你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
三、背诵课文
让我们一起来看着板书背诵这篇课文,重新品味它的意境隽永与韵味深长吧!
齐背。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一题。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3、背诵课文。
陋室铭教案 10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4.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5.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6.提问:苔痕 相对?
7.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8.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9.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0.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1.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12.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3.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14.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五、总结全文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教后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陋室铭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的分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铭文体的初步认识,作者介绍,找寻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2.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
学生互相背诵
师生竞赛
学生齐背
六、总结(略)
七、赠言和练习
陋室铭教案 12
教学目的: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师补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是一篇传世佳作。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屋。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1、辨音识字、理解字意: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3、教师范读或找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4、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问: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一位同学找出句子,并作讲解。
学生明确:从山水写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
学生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陋室铭教案 13
教学目标:
第一: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积累文言文古文五项,自主翻译课文。
第二:通过反复吟诵、思考、交流等方式,品味文章语言及情感。
第三:理解“陋室不陋”中所蕴含的君子之德、高洁志趣,了解刘禹锡其人其事,体会其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教师吟诵《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让学生回答,这是谁的诗?还记得关于这两首诗的小故事吗?
游玄都观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永贞元年(805),即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由于刺痛了当权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为远州刺史。官是升了,政治环境却无改善。
《游玄都观》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此诗通过人们在玄都观看花的事,含蓄地讽刺了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此篇诗语讥忿,触怒当权者,作者因此又遭贬逐。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此诗可以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十四年前,刘禹锡因赋玄都观诗开罪于权相武元衡,被远窜岭南。十四年后,当他再次回到了长安。这时,武元衡已死了十四年了。刘禹锡重提旧事,对武元衡等显然是一种嘲笑和鞭挞。
二、初吟课文,整体感知。
1.按照依字行腔的吟诵规则,全班自主吟诵一遍课文,然后全班齐吟一遍。
2.题目解说——铭
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教师过渡语: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也知道了铭这种文体的含义,除了依字行腔外,铭文一般是用韵的,所以本文也是押韵的,所以,我们吟诵的时候,还应该遵循另一个吟诵规则——入短韵长。
根据这个规则,全班再次吟诵课文,自己吟诵,小组尝试,推荐或自荐来吟诵。
本文押得是下平声九青ing的韵,这个韵都有如下字:青经泾形陉亭庭廷霆蜓停丁仃馨星腥醒惺俜灵龄玲铃伶零听冥溟铭瓶屏萍荧萤荣扃垧蜻硎苓聆瓴翎娉婷宁暝瞑螟猩钉疔叮厅町泠棂囹羚蛉咛型邢
这个韵,是一个清远的`韵。
该韵的读音都会给人一种清远的感觉,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韵带给人的感觉,初步感受刘禹锡阔达,不为世俗所左右的胸襟。
三、依意行调,理解文意。
1.分解文本,明确每一部分的吟诵规则:四言诗吟诵+近体格律诗+文的吟诵。
1)四言诗吟诵方式:一三,三一,二二,二一一,一一二,一二一。
2)近体格律诗吟诵规则: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3)文的吟诵规则:虚字重长,根据意思循环往复,散体则慢,排比则快。
2.小组讨论,自主翻译,解决古文五项,自主定调,进一步吟诵文本。
3.小组回答每部分的含义,讲解出现的古文五项,并且依意行调的吟诵该部分。
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课文的标题是《陋室铭》,最后一句却说:何陋之有?那么,陋室到底陋不陋?
明确:不陋。这本就是一间陋室,在作者看来,却是如此清雅——陋室不陋。原因在于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之德的人住在里面,房子的简陋与否就无关乎重要了。
【陋室铭教案】相关文章:
陋室铭教案09-05
《陋室铭》教案07-13
《陋室铭》教案09-05
《陋室铭》教案07-03
《陋室铭》的教案06-04
刘禹锡陋室铭教案10-14
陋室铭优秀教案10-23
《陋室铭》教案范本08-27
《陋室铭》《爱莲说》的教案09-05
《陋室铭》教案范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