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报告

时间:2025-02-13 09:14:40 蔼媚 实验报告 我要投稿

物理实验报告(通用17篇)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理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实验报告(通用17篇)

  物理实验报告 1

  一、拉伸实验报告标准答案

  实验目的:见教材。实验仪器见教材。

  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例:(一)低碳钢试件

  强度指标:

  Ps=xx22.1xxxKN屈服应力ζs= Ps/A xx273.8xxxMPa P b =xx33.2xxxKN强度极限ζb= Pb /A xx411.3xxxMPa

  塑性指标:伸长率L1—LL100%AA1A33.24 %

  面积收缩率100%

  68.40 %

  低碳钢拉伸图:

  (二)铸铁试件

  强度指标:

  最大载荷Pb =xx14.4xxx KN

  强度极限ζb= Pb / A = x177.7xx M Pa

  问题讨论:

  1、为何在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延伸率是否相同?

  答:拉伸实验中延伸率的大小与材料有关,同时与试件的标距长度有关。试件局部变形较大的断口部分,在不同长度的标距中所占比例也不同。因此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这样其有关性质才具可比性。

  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通常情况下延伸率是不同的(横截面面积与长度存在某种特殊比例关系除外)。

  2、分析比较两种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及断口特征。

  答:试件在拉伸时铸铁延伸率小表现为脆性,低碳钢延伸率大表现为塑性;低碳钢具有屈服现象,铸铁无。低碳钢断口为直径缩小的杯锥状,且有450的'剪切唇,断口组织为暗灰色纤维状组织。铸铁断口为横断面,为闪光的结晶状组织。

  教师签字:x xxxxxxx

  日期:xxx xxxxx

  二、压缩实验报告标准答案

  实验目的:见教材。实验原理:见教材。

  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例:(一)试验记录及计算结果

  问题讨论:

  分析铸铁试件压缩破坏的原因。

  答:铸铁试件压缩破坏,其断口与轴线成45°~50°夹角,在断口位置剪应力已达到其抵抗的最大极限值,抗剪先于抗压达到极限,因而发生斜面剪切破坏。

  物理实验报告 2

  一、演示目的

  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

  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

  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

  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

  五、讨论与思考

  雷电暴风雨时,最好不要在空旷平坦的田野上行走。为什么?

  物理实验报告 3

  实验目的:

  通过演示来了解弧光放电的原理

  实验原理:

  给存在一定距离的两电极之间加上高压,若两电极间的电场达到空气的击穿电场时,两电极间的空气将被击穿,并产生大规模的放电,形成气体的弧光放电。

  雅格布天梯的两极构成一梯形,下端间距小,因而场强大(因)。其下端的空气最先被击穿而放电。由于电弧加热(空气的温度升高,空气就越易被电离,击穿场强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气也被击穿,形成不断放电。结果弧光区逐渐上移,犹如爬梯子一般的壮观。当升至一定的'高度时,由于两电极间距过大,使极间场强太小不足以击穿空气,弧光因而熄灭。

  简单操作:

  打开电源,观察弧光产生。并观察现象。(注意弧光的产生、移动、消失)。

  实验现象:

  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使极间最狭窄处的电场极度强。巨大的电场力使空气电离而形成气体离子导电,同时产生光和热。热空气带着电弧一起上升,就象圣经中的雅各布(yacob以色列人的祖先)梦中见到的天梯。

  注意事项:

  演示器工作一段时间后,进入保护状态,自动断电,稍等一段时间,仪器恢复后可继续演示,

  实验拓展:

  举例说明电弧放电的应用

  物理实验报告 4

  探究课题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

  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5、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6、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物理实验报告 5

  一、分析一个典型实验,阐明一类实验规律

  根据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就实验内容来讲,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有关制取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实验;有关阐明概念,证明基本理论和定律的实验;有关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实验;有关定量方面的实验。

  一般说来,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何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而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如通过“粗盐的提纯”的实验,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制取纯净的晶体物质的实验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在实验原理和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着重掌握:①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溶解度;②混合物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和它们之间能否相互发生反应(若能反应,需要弄清反应条件)。在实验技能方面让学生掌握:①所用各种玻璃器皿的性能和使用方法;②有关物质的溶解、过滤、结晶、再结晶的操作方法。

  二、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正确选用仪器

  实验中,培养学生准确地选择仪器,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之一。为此,我们从下述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中学化学教材里,讨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加压、催化剂、光和电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初中化学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着重向学生阐明两点:①凡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均可采取制取氧气的这套反应装置;②集气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水或空气中任一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

  因为我们在讲氧气时进行了上述分析,所以在讲氨气、甲烷等气态物质时,就可以从启发学生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等因素的分析,提出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装置,来完成制取上述物质的实验。

  2、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的要求来选择仪器:在实验室里,为了达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用适应这些要求的装置。如我们在讲实验室里制取氯气时,就着重向学生讲明教材中选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的理由。这样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就能正确地选好仪器。

  三、分析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所必需的。在这方面,我们除按实验原理、要求提出有关的操作内容和要求外,还着重讲了下述几点:

  1、剖析一个典型实验,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①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

  ②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③药品的取用;

  ④加热方法;

  ⑤气体的净化和干燥;

  ⑥气体的收集和放置;

  ⑦装置的拆卸。

  对这些操作,都应讲清它们的知识、理论根据。譬如在实验室里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和加热制取氯气时,由于浓盐酸有挥发性,水的沸点也不高,所以制得的氯气中可能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汽。欲除去,只要用饱和的氯化钠水溶液洗涤,不能用水,这是因氯气与水能发生下列反应:C12+H20HCl+HC10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增加生成物中的C1-浓度,可使平衡向左进行,以减小氯气的'溶解度。又根据氯气的性质,要想干燥氯气,只能选用液体或颗粒状的酸性干燥剂,通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2、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在分析某些实验操作时,为了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总是把操作要点总结成几个字或几句话,让学生便于记忆。如在配制一定体积的摩尔浓度溶液时,在分析演示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称(对固态溶质要称,液态溶质要量)、溶(溶解)、洗(洗涤溶解时容器的内壁)、稀(稀释至容量瓶的刻度)四字配制法。

  四、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同学即使到了二年级也还不能较好地写出实验报告。其原因是有些学生不知道在实验中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记录什么。有些学生对实验报告写什么和怎样写还不了解。因此,他们常常把实验报告写得杂乱无章,空洞无物。为此,我们从第一节化学课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其具体做法是:

  1、在演示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我们对现行中师化学教材中所讲到的现象进行归纳、综合。有光、热、声、态(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沉淀、液化、燃烧等等。在每次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和上述现象内容来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好,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填写于实验报告中。这样要求学生,不仅使学生知道在实验中要观察些什么,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比较完整的概念,而且也不会漏掉某些重要的实验现象,以致得不到正确结论。

  2、采取具体措施,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写好实验报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认真观察、分析,并记录于表的空格中,经过几次填写,学生就能比较正确、熟练地对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做出解释和结论。培养了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绘制装置图的能力:写好实验报告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正确地绘制装置图。过去学生绘的装置图往往比例失调,难以辩认。近年来,我们在培养学生绘制装置图方面,首先分析各种仪器的构形,找出每件仪器各部分线条的比例关系及每件仪器部分线条之间的比例关系,作反复的绘图练习,使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时能迅速而正确地画出装置图。

  物理实验报告 6

  偏振光通过某种物质之后,其振动面将以光的传播方向为轴线转过一定的角度,叫做旋光现象。很多物质都可以产生旋光现象。

  实验表明:

  (1)旋光度与偏振光通过的旋光物质的厚度成正比。

  (2)对溶液,旋光度不仅与光线在液体中通过的距离有关,还与其浓度成正比.

  (3)同一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旋光率。在一定的温度下,它的旋光率与入射光波长的平方成反比,这种现象就是旋光色散。

  显然,利用旋光的各种性质,可以应用与不同的领域。

  在演示实验中,有葡萄糖溶液旋光色散的演示。根据这一原理,可以用于很多中溶液的浓度检测。比如医疗中血糖的'测量,尿糖的测量。(实际中并不用这种方法,因为血糖尿糖本身浓度很小而且显然不是透明溶液,一般使用的方式是化学方法,通过氧化测定血糖的含量)还看到有的论文说可以用旋光法实现青、链霉素皮试液的质量控制和稳定性预测。现在旋光计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旋光现象还可以用于光的波长的测量。(好像也是不被采用)。

  物理实验报告 7

  时间过得真快啊!我以为自己还有很多时间,只是当一个睁眼闭眼的瞬间,一个学期都快结束了,现在我们为一学期的大学物理实验就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本学期从第二周开设了近代物理实验课程,在三个多月的实验中我明白了近代物理实验是一门综合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回顾这一学期的学习,感觉十分的充实,通过亲自动手,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我们所做的实验基本上都是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著名实验,以及体现科学实验中不可缺少的现代实验技术的实验。它们是我受到了著名物理学家的物理思想和探索精神的熏陶,激发了我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同时近代物理实验也是一门包括物理、应用物理、材料科学、光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系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物理实验课程也是我们物理系的专业必修课程。

  我们本来每个人要做共八个实验,后来由于时间关系做了七个实验,我做的七个实验分别是:光纤通讯,光学多道与氢氘,法拉第效应,液晶物性,非线性电路与混沌,高温超导,塞满效应,下面我对每个实验及心得体会做些简单介绍:

  一、光纤通讯:

  本实验主要是通过对光纤的一些特性的探究(包括对光纤耦合效率的测量,光纤数值孔径的测量以及对塑料光纤光纤损耗的测量与计算),了解光纤光学的基础知识。探究相位调制型温度传感器的干涉条纹随温度的变化的移动情况,模拟语电话光通信,

  了解光纤语音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构成。老师讲的也很清楚,本试验在操作上并不是很困难,很易于实现,易于成功。

  二、光学多道与氢氘:

  本实验利用光学多道分析仪,从巴尔末公式出发研究氢氘光谱,了解其谱线特点, 并学习光学多道仪的使用方法及基本的光谱学技术通过此次实验得出了氢原子和氘原子在巴尔末系下的光谱波长,并利用测得的波长值计算出了氢氘的里德伯常量,得到了氢氘光谱的.各光谱项及巴耳末系跃迁能级图,计算得出了质子和电子的质量之比。个人觉得这个实验有点太智能化,建议锻炼操作的部分能有所加强。对于一些仪器的原理在实验中没有体现。如果有所体现会比较容易使学生深入理解。数据处理有些麻烦。不过这也正是好好提高自己的分析数据、处理数据能力的好时候、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三、法拉第效应:

  本实验中,我们首先对磁场进行了均匀性测定,进一步测量了磁场和励磁电流之间的关系,利用磁场和励磁电流之间的线性关系,用电流表征磁场的大小;再利用磁光调制器和示波器,采用倍频法找出ZF6、MR3-2样品在不同强度的旋光角θ和磁场强度B的关系,并计算费尔德常数;最后利用MR3样品和石英晶体区分自然旋光和磁致旋光,验证磁致旋光的非互易性。

  四﹑液晶物性:

  本实验主要是通过对液晶盒的扭曲角,电光响应曲线和响应时间的测量,以及对液晶光栅的观察分析,了解液晶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的变化,以及引起的液晶盒光学性质的变化,并掌握对液晶电光效应测量的方法。本实验中我们研究了液晶的基本物理性质和电光效应等。发现液晶的双折射现象会对旋光角的大小产生的影响,在实验中通过测量液晶盒两面锚泊方向的差值,得到液晶盒扭曲角的大小为125度;测量了液晶的响应时间。观察液晶光栅的衍射现象,在“常黑模式”和“常白模式”下分别测量了液晶升压和降压过程的电光响应曲线,求得了阈值电压、饱和电压和阈值锐度。并且比较了升压降压过程中阈值锐度的差别。我们一开始做的很慢,不过老师讲得很清楚,后来我们很快就做出来了,

  五、非线性电路与混沌:

  本实验通过测量非线性电阻的I-U特性曲线,了解非线性电阻特性,从而搭建出典型的非线性电路—蔡氏振荡电路,通过改变其状态参数,观察到混沌的产生,周期运动,倍周期与分岔,点吸引子,双吸引子,环吸引子,周期窗口的物理图像,并研究其费根鲍姆常数。最后,实验将两个蔡氏电路通过一个单相耦合系统连接并最终研究其混东同步现象。实验过程还可以,数据处理有点难,后来慢慢思考,最终还是处理好了,

  六、高温超导:

  本实验利用液氮创造低温环境,测量了高温超导材料样品的超导转变临界温度为90.。88K,并在实验同时对温差电偶温度计以及硅半导体温度计进行了温度定标,测得在实验的温度范围内,在磁悬浮实验上,我们分别测量了无磁场条件下相变(零场冷)的高温超导体样品的以及有磁场条件下相变(场冷)的高温超导体样品的磁悬浮力与距离的关系,认为此超导体在强磁场下进入了混合态,而在场冷条件下的实验证实了我们的假设。这次实验我们所作实验中最早结束的一个实验,不过在示波器中调波形时花了点时间,最终还是很快就做完了。

  七、塞满效应:

  这个实验是我最后一次做的实验,也是最晚结束的一个实验,因为我们去做实验的时候实验室没电了,于是我们等把电路修好后开始做实验了,于是做到晚上11点才结束了,本实验运用光栅摄谱仪和阿贝比长仪,采用摄谱法观测Hg谱线的分裂情况,并以此对外加磁感应强度进行估测。本次实验运用光栅摄谱法观察到了在外磁场下Hg谱线的分裂情况,直接验证了塞曼效应;还以Fe谱线作为标准谱,用内插法测得了各谱线的波长,并以此故测了外加磁感应强度B,基本实现了定量验证和分析,本实验数据处理比较容易,老师讲得也很清楚。

  我们大家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代物理实验属于学科基础课程,通过这次近代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了一整套科学缜密的实验方法,对于我开发我们的智力,培养我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科学的逻辑思维的形成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使我从思想上牢记做任何事之前就像做实验一样只有好好预习才能做好实验;实验中如果出现问题应该耐心、细致的进行分析,并且要考虑实验仪器本身的因素,有时也应该咨询老师;实验通过做实验的艰辛和处理数据的繁琐让我体会到前辈们是怎么一步一艰辛的在科学之路上进行探索,他们的严谨、求实之精神必然激励着我们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向他们那样,孜孜不倦、勇于进取。

  最后感谢每位实验老师,您们辛苦啦!每次都跟我们一起在实验室里待到很晚,谢谢您们!

  物理实验报告 8

  预习报告:

  1、试验目的。(这个大学物理试验书上抄,哪个试验就抄哪个)。

  2、实验仪器。照着书上抄。

  3、重要物理量和公式:把书上的公式抄了:一般情况下是抄结论性的公式。再对这个公式上的物理量进行分析,说明这些物理量都是什么东东。这是没有充分预习的做法,如果你充分地看懂了要做的试验,你就把整个试验里涉及的物理量写上,再分析。

  4、试验内容和步骤。抄书上。差不多抄半面多就可以了。

  5、试验数据。做完试验后的记录。这些数据最好用三线图画。注意标上表号和表名。EG:表1。紫铜环内外径和高的试验数据。

  6、试验现象。随便写点。

  试验报告:

  1、试验目的。方法同上。

  2、试验原理。把书上的归纳一下,抄!差不多半面纸。在原理的后面把试验仪器写上。

  3、试验数据及其处理。书上有模板。照着做。一般情况是求平均值,标准偏差那些。书上有。注意:小数点的位数一定要正确。

  4、试验结果:把上面处理好的数据处理的结果写出来。

  5、讨论。如果那个试验的后面有思考题就把思考提回答了。如果没有就自己想,写点总结性的话。或者书上抄一两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实验报告大部分是抄的。建议你找你们学长学姐借他们当年的实验报告。还有,如果试验数据不好,就自己捏造。尤其是看到坏值,什么都别想,直接当没有那个数据过,仿着其他的数据写一个。

  不知道。建议还是借学长学姐的'比较好,网络上的不一定可以得高分。每个老师对报告的要求不一样,要照老师的习惯写报告。我现在还记得我第一次做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时我虽然用心听讲,但是再我做时候却极为不顺利,因为我调节仪器时怎么也调不出干涉条纹,转动微调手轮也不怎么会用,最后调出干涉条纹了却掌握不了干涉条纹“涌出”或“陷入个数、速度与调节微调手轮的关系。测量钠光双线波长差时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实验仪器用的非常不熟悉,这一切都给我做实验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当我回去做实验报告的时候又发现实验的误差偏大,可庆幸的是计算还顺利。总而言之,第一个实验我做的是不成功,但是我从中总结了实验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很大的教训。因此我从做第二个实验起,就在实验前做了大量的实验准备,比如说,上网做提前预习、认真写好预习报告弄懂实验原理等。因此我从做第二个实验起就在各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实验仪器的使用也熟悉多了,实验仪器的读数也更加精确了,仪器的调节也更加的符合实验的要求。就拿夫—赫实验/双光栅微振实验来说,我能够熟练调节ZKY—FH—2智能夫兰克—赫兹实验仪达到实验的目的和测得所需的实验数据,并且在实验后顺利地处理了数据和精确地画出了实验所要求的实验曲线。在实验后也做了很好的总结和个人体会,与此同时我也学会了列表法、图解法、函数表示法等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大大提高了我的实验能力和独立设计实验以及创造性地改进实验的能力等等。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在做实验时的一些技巧与方法。首先,做实验要用科学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实验,认真提前预习,做好实验预习报告;第二,上课时认真听老师做预习指导和讲解,把老师特别提醒会出错的地方写下来,做实验时切勿出错;第三,做实验时按步骤进行,切不可一步到位,太心急。并且一些小节之处要特别小心,若不会,可以跟其他同学一起探讨一下,把问题解决。第四,实验后数据处理一定要独立完成,莫抄其他同学的,否则,做实验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也就不会有什么收获。

  总而言之,大学物理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发现依赖于物理实验,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是由物理实验予以确立的;其次,已有的物理定律、物理假说、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如果正确就予以确定,如果不正确就予以否定,如果不完全正确就予以修正。例如,爱因斯坦通过分析光电效应现象提出了光量子;伽利略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有四个卫星后,否定了地心说;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证实了光的波动假说的正确性。可以说,物理学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实验。这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将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来讲,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大学物理理论课不能做到,也不能取代的。

  物理实验报告 9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

  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物理实验报告 10

  【实验名称】

  静电跳球

  【实验目的】

  观察静电力

  【实验器材】

  韦氏起电机,静电跳球装置

  【实验原理、操作及现象】

  将两极板分别与静电起电机相连接,顺时针摇动起电机,使两极板分别带正、负电荷,这时小金属球也带有与下板同号的电荷。同号电荷相斥,异号电荷相吸,小球受下极板的排斥和上极板的吸引,跃向上极板,与之接触后,小球所带的电荷被中和反而带上与上极板相同的电荷,于是又被排向下极板。如此周而复始,于是可观察到球在容器内上下跳动。当两极板电荷被中和时,小球随之停止跳动。

  【注意事项】

  1.摇动起电机时应由慢到快,并且不宜过快;摇转停止时亦需慢慢进行,可松开手柄靠摩擦力使其自然减慢。

  2.在摇动起电机时,起电机手柄均带电且高速摇动时电压高达数万伏,切不可用手机或身体其他位置接触,不然会有火花放电,引起触电。

  实验目的:

  1、探究静电作用力的`现象及原理。

  2、研究能量间的转化过程。实验器材:圆铝板2个、圆形有机玻璃筒、静电导体球(由铝膜做成)若干。

  提出问题:在以前的实验中,我们对电场以及静电的作用力已经有所了解。那么,在两块极板间,由铝箔做成的小球真能克服重力上蹦下跳吗?猜想与假设:在强电场的作用下,由铝箔做成的小球能够克服重力而上下跳动。实验过程:

  1、在两圆铝板间放一有机玻璃环,里面放了一些静电导体球,当接通高压直流电源后观察静电导体球的运动情况。

  2、增大两极板间的电压,观察现象。

  3、实验完毕要及时关闭电源,必须用接地线分别接触两极板进行放电。

  探究问题:

  1、仪器内的小球为什么会跳起来?

  2、静电导体球实际在做什么工作?

  3、为什么增大两极板间的电压两极板间产生火花放电现象?实验结论与体会:(以下由学生总结并交流,也可由教师引导得出)课外活动:梳子摩擦头发后,用梳子可以吸起细小的纸屑,有些纸屑过一会又掉下来。实际做一做,能够解释吗?

  注意事项:

  1、接好电路后,再调整两根输出导线之间的距离至少离开10厘米。太近时会击穿空气而打火。

  2、接通高压电源后就不能再触摸高压端和电极板,否则会触电而麻木。实验做完后,先关闭电源开关,再用接地线分别接触两个电极进行放电。

  物理实验报告 11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五.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六.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物理实验报告 12

  引言

  物理实验是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物理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介绍一项有趣的物理实验,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而电磁波可以沿直线传播,这一性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但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和验证这一现象。

  实验材料

  1、光源:手电筒

  2、屏风:一张白纸或者白色布

  3、隔板:一块不透明的硬纸板

  实验步骤

  1、将手电筒置于桌子的一端,打开,并朝向屏风。

  2、在手电筒和屏风之间放置隔板,使光线无法直接照射到屏风上。

  3、观察屏风上的光亮区域,并移动隔板,观察光亮区域的变化。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当隔板不在光线的传播路径上时,屏风上出现了明显的阴影,光线无法照射到屏风上。当隔板被移开时,光线能够直线传播到屏风上,形成明亮的光斑。这一结果表明光线确实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这也符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经验。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学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它在光的成像、光的反射折射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我们对光的直线传播特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实验体会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光直线传播的理解,还学会了通过实验来验证物理原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总结能力对我们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对于科学实验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结语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和规律。本次光的直线传播实验,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物理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增强了我们对物理知识的信心。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热爱科学,善于动手实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参考资料

  1、《初中物理实验教程》

  2、《物理学习指导资料》

  3、互联网资料:物理实验视频和教学资源

  物理实验报告 13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盐类水解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及配制。

  (2)掌握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及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条件。

  二、实验原理

  在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或难溶电解质的沉淀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与弱电解质或难溶

  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则平衡向左移动,产生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或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明显降低的`现象,叫做同离子效应。

  三、实验用品(仪器、药品)

  试管、药匙、氨水、醋酸铵固体、酚酞。甲基橙、碘化铅。碘化钾。

  四、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

  (l)在小试管中加入1 cm3 0.l mol·dm-3 NH3水溶液和1滴酚酞指示剂,

  观察溶液颜色。再加入少许NH4Ac晶体,振荡使其溶解,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并进行解释(2)自己设计一实验,验证同离子效应使HAc溶液中的H+浓度降低。

  (3)在试管中加入3滴PbI2饱和溶液,加入2滴0.l mol·dm-3 KI溶液。观察现象,解释之。

  五、实验现象及结论

  (l)在小试管中加入1 cm3 0.l mol·dm-3 NH3水溶液和1滴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再加入少许

  NH4Ac晶体,振荡使其溶解,因同离子效应OH-浓度降低,碱性降低,红色溶液

  颜色变浅或褪去,

  (2)自己设计一实验,验证同离子效应使HAc溶液中的H+浓度降低。在小试管中用滴管加入1毫升0.1摩尔/升醋酸水溶液和1滴甲基橙指示剂,因醋酸溶液呈酸性,使甲基橙

  溶液有无色变为红色。再用药匙向小试管中加入少许醋酸铵晶体,振荡使其溶解,因同离子效应,氢离子浓度降低,酸性降低,橙红色溶液颜色变为橙黄色或黄色。

  (3)在试管中加入3滴PbI2饱和溶液,加入2滴0.l mol·dm-3 KI溶液。有黄色沉淀碘化铅生成。

  物理实验报告 14

  实验目的:

  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实验装置图:

  实验步骤:

  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向烧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为烧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水发出的声音变化,水中的气泡变化)

  描述实验中水的'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

  (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

  (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沸腾时

  3. 当水温达到90℃时开始计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填入下表中,至沸腾后两分钟停止。

  实验记录表:

  时间(分) 0 0.5 1 1.5 2 2.5 3 …

  温度(℃)

  4、观察撤火后水是否还继续保持沸腾?

  5、实验结果分析:

  ①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根据记录用描点法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②请学生叙述实验现象。

  沸腾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来,水声;继续加热时,水中发生剧烈的现象,大量上升并且变(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气,散到空气中,水声变(填“大”或“小”)。

  沸腾的概念:

  ③实验中是否一加热,水就沸腾?

  ④水沸腾时温度如何变化?

  ⑤停止加热,水是否还继续沸腾?说明什么?

  物理实验报告 15

  一、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时间:

  探究预备:

  1、不一样,质量大的水时间长。

  2、不相同,物质种类不同。

  探究目的: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不同。培养实验能力。

  提出问题: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相同吗。

  猜想与假设:不同

  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

  1、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

  2、设计表格,多次实验,记录数据。

  3、 整理器材,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器材: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水、食用油。

  资料或数据的收集

  分析和论证: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评估与交流:

  1、水的比热容较大,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较多的热量,白天把水放出去,土地吸收相同热量,比热容小升高温度较快。

  2、新疆地区沙石比较多,比热容小,吸收(放出)相同热量,升高(降低)的温度较多,温差比较大。

  物理实验报告 16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BET法测定活性碳的比表面的方法。

  2、了解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的基本假设和BET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的基本原理。

  3、掌握BET法固体比表面的测定方法及掌握比表面测定仪的工作原理和相关测定软件的操作。

  二、实验原理

  气相色谱法是建立在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测定多孔物质比表面的方式,常用BET公式为:)-1+P(C-1)/P0VmC上式表述恒温条件下,吸附量与吸附质相对压力之间的关系.式中V是平衡压力为P时的吸附量,P0为实验温度时的气体饱和蒸汽压,Vm是第一层盖满时的吸附量,C为常数.因此式包含Vm和C两个常数,也称BET二常数方程.它将欲求量Vm与可测量的参数C,P联系起来.上式是一个一般的直线方程,如果服从这一方程,则以P/[V(P0-P)]对P/P0作图应得一条直线,而由直线得斜率(C-1)/VmC和直线在纵轴上得截据1/VmC就可求得Vm.则待测样品得比表面积为:S=VmNAσA/(22400m)其中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m为样品质量(单位:g)。σm为每一个被吸附分子在吸附剂表面上所占有得面积,σm的值可以从在液态是的密堆积(每1分子有12个紧邻分子)计算得到.计算时假定在表面上被吸附的分子以六方密堆积的方式排列,对整个吸附层空间来说,其重复单位为正六面体,据此计算出常用的吸附质N2的.σm=0.162nm2.现在在液氮温度下测定氮气的吸附量的方法是最普遍的方法,国际公认的σm的值是0.162nm2.本实验通过计算机控制色谱法测出待测样品所具有的表面积。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

  比表面测定仪,液氮,高纯氮,氢气.皂膜流量计,保温杯。

  四、实验步骤

  (一)准备工作

  1、按逆时针方向将比表面测定仪面板上氮气稳压阀和氢气稳压阀旋至放松位置(此时气路处于关闭状态)。

  2、将氮气钢瓶上的减压阀按逆时针方向旋至放松位置(此时处于关闭状态),打开钢瓶主阀,然后按顺时针方向缓慢打开减压阀至减压表压力为0.2MPa,同法打开氢气钢瓶(注意钢瓶表头的正面不许站人,以免万一表盘冲出伤人)。

  3、按顺时针方向缓慢打开比表面仪面板上氮气稳压阀和氢气稳压阀至气体压力为0.1MPa。

  4、将皂膜流量计与仪器面板上放空1口连接,将氮气阻力阀下方的1号拉杆拉出,测量氮气的流速,用氮气阻力阀调节氮气的流速为9ml/min,然后将1号拉杆推入。

  5、将皂膜流量计与仪器面板上放空2口连接,将氢气阻力阀下方的2号拉杆拉出,测量氢气的流速,用氢气阻力阀调节氢气的流速为36ml/min,然后将2号拉杆推入。

  6、打开比表面测定仪主机面板上的电源开关,调节电流调节旋钮至桥路电流为120mA,启电脑,双击桌面上Pioneer图标启动软件.观察基线。

  (二)测量工作

  1、将液氮从液氮钢瓶中到入保温杯中(液面距杯口约2cm,并严格注意安全),待样品管冷却后,用装有液氮的保温杯套上样品管,并将保温杯固定好.观察基线走势,当出现吸附峰,然后记录曲线返回基线后,击调零按钮和测量按钮,然后将保温杯从样品管上取下,观察脱附曲线.当桌面弹出报告时,选择与之比较的标准参数,然后记录(打印)结果(若不能自动弹出报告,则击手切按钮,在然后在谱图上选取积分区间,得到报告结果).重复该步骤平行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为样品的比表面积。

  2、实验完成后,按顺序。

  (1)关闭测量软件。

  (2)电脑。

  (3)将比表面仪面板上电流调节旋钮调节至电流为80mA后,关闭电源开关。

  (4)关闭氢气钢瓶和氮气钢瓶上的主阀门(注意勿将各减压阀和稳压阀关闭)。

  (5)将插线板电源关闭.

  操作注意事项

  1、比表面测定仪主机板上的粗调,细调和调池旋钮已固定,不要再动。

  2、打开钢瓶时,表头正面不要站人,以免气体将表盘冲出伤人。

  3、使用液氮时要十分小心,不可剧烈震荡保温杯,也不要将保温杯盖子盖紧。

  4、将保温杯放入样品管或者取下时动作要缓慢,以免温度变化太快使样品管炸裂。

  5、关闭钢瓶主阀时,不可将各减压阀关闭。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

  样品序号重量(mg)

  表面积(m2/g)

  峰面积(m2/g)

  标准样品702001660630

  样品170199.2411626622

  样品270198.6461621763

  样品均值70198.9441624192.5

  样品表面积的平均值为(199.241+198.646)/2=198.944m2/g

  相对误差为:(198.944-200.00)/200.00=-0.0078)

  六、误差分析

  1、调零时出现问题,出峰时,基线没有从零开始,然后处理不当。

  2、取出装有液氮的保温杯时,基线还未开始扫描。

  3、脱附时温度较低,出现拖尾.通常认为滞后现象是由多孔结构造成,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脱附的热力学平衡更完全。

  七、注意事项

  1、打开钢瓶时钢瓶表头的正面不许站人,以免表盘冲出伤人。

  2、液氮时要十分小心,切不可剧烈震荡保温杯也不可将保温杯盖子盖紧,注意开关阀门,旋纽的转动方向。

  3、钢瓶主阀时,注意勿将各减压阀和稳压阀关闭。

  4、测量时注意计算机操作:在吸附时不点测量按纽,当吸附完毕拿下液氮准备脱附时再点调零,测量,进入测量吸附量的阶段。

  5、严格按照顺序关闭仪器。

  6、ET公式只适用于比压约在所不惜.0.05-0.35之间,这是因为在推导公式时,假定是多层的物理吸附,当比压小于0.05时,压力太小,建立不起多层物理吸附,甚至连单分子层吸附也未形成,表面的不均匀性就显得突出。在比压大于0.35时,由于毛细凝聚变得显著起来,因而破坏了多层物理吸附平衡。

  物理实验报告 17

  一、实验目的

  1、了解LAN中常用的几种传输介质、连接器的性能及各自特点。

  2、学习双绞线、同轴电缆网线的制作和掌握网线制作工具,电缆测试仪的使用。

  二、实验任务

  1、掌握LAN中常用的几种传输介质、连接器的连接方法与实际使用。

  2、独立制作一根合格的双绞线或同轴电缆的网线。

  三、实验设备

  实验所需设备有5类双绞线,RJ-45头,细缆,BNC接头,T型头,端接器、同轴电缆、收发器、AUI电缆、双绞线、同轴细缆压线钳,电缆测试仪,剥线钳、剪刀等。

  四、相关基本知识

  1、电子电路,数字逻辑电路。

  2、微型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

  3、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网络传输介质等基础知识。

  五、实验内容与步骤

  (一)实验原理

  目前计算机网络的有线通信大多采用铜芯线或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同轴粗缆与细缆,无屏蔽双绞线(UTP)、光纤等。网络中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网络终端设备将要传输的信息转化成相关传输介质所需的电信号或光信号,然后通过传输介质、网络设备进行传输。不同的传输介质具有不同的电气特性、机械特性、和信息传输格式,因此,它们也就具有不同的传输方式、传输速率,传输距离等。在组建局域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如覆盖范围、应用对象、性能要求、资金情况等)来决定采用何种网络拓扑结构、传输介质及相关的网络连接设备等。

  双绞线:双绞线是由两根绝缘金属线互相缠绕而成,这样的一对线作为一条通信链路,由四对双绞线构成双绞线电缆。双绞线点到点的通信距离一般不超过100米。目前,计算机网络上用的双绞线有三类(最高传输率为10 Mbps)、五类线(最高传输率为10 0 Mbps)、超五类线和六类线(传输速率至少为250 Mbps)、七类线(传输速率至少为600 Mbps)。双绞线电缆的连接器一般为RJ-45。

  (二)实验步骤

  1、首先用压线钳的剪线刀口剪裁出计划需要使用到的.双绞线长度。

  2、抽出外套层,可以利用压线钳的剪线刀口将线头剪齐,再将线头放到剥线专用的刀口,稍微用力握紧压线钳慢慢旋转,让刀口慢慢划开双绞线的保护胶皮,然后剥掉外套层。

  3、排序,根据实际需要按照标准将线排序。

  4、整理,排序后应尽量将线头拉直理平,然后用压线钳将多余的线头剪掉。

  5、插入水晶头,将排序后的双绞线线头插入部分插入到水晶头中,插入后用力压住双绞线,尽力的将双绞线头向水晶头中推,以保证线头充分的插入水晶头中。

  6、压线,经过上述步骤后,只要使用压线钳将线压紧即可。

  (三)回答思考题。

  1)双绞线、细缆、粗缆三种传输介质各有什么特点

  同轴线和双绞线的区别主要是网络拓扑不同,同轴电缆只能是总线型结构,而双绞线则是星型结构。三种介质传输的最大带宽不同,粗缆传输带宽最宽,其次,细缆,最宅的双绞线。不过双绞线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传输距离比细缆和粗缆长。

  2)A线序和B线序有何区别若不遵循上述标准,是否所做的网线不可用。

  两端的线序相同叫直通线,都遵循568B标准,不同类型设备之间连接使用直通线,如网卡到交换机,网卡到ADSL modem,交换机到路由器等;而一端为568B线序,一端为568A线序的为交叉线,即1-3、2-6调换,用于相同设备之间的连接,如两台电脑的网卡连接,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的连接,交换机与集线器连接等。

  不按上述标准,只要保持线序正确,就可以正常使用。

  热门报告:实验报告

  通常来讲,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每当我们的任务结束后,往往都需要我们撰写报告,写好报告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我们在写报告时要怎么样才能写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门报告:实验报告”,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实验要求:

  应用全站仪对科技楼楼顶避雷针进行变形观测

  2、实验过程:

  首先认真理解前方交会原理,然后利用GPS做静态控制得出控制点坐标,将全站仪架在其中一个控制点A上,另一个控制点B架上反射棱镜,将全站仪望远镜瞄准反射棱镜定向,然后置零,转动照准部对准避雷针顶端C,记录角度,然后盘右观测,一站观测两个测回,得出夹角α将全站仪与反射棱镜互换位置,同样方法测得夹角β,根据已知A,B两点坐标可求得避雷针顶端的平面坐标,然后在另一已知点D上架全站仪,A点架上反射棱镜,以A点做后视定向,观测A,D两点间夹角,盘左盘右观测两个测回γ,同时观测竖角β,量取仪器高,根据观测数据计算进行比较检核。

  3、实验已知数据:

  A点坐标X 3525052,175

  Y 527483,758

  B点坐标X 3525047,348

  Y 527412,793

  D点坐标X 3524903,239

  Y 527259,558

  4、实验观测数据:

  α=76°22′05″,β=80°37′19″,γ=88°39′44″(检核角)

  竖角θ=37°24′03″

  5、实验结果:

  C点坐标:X 3524875,2304

  Y 527453,3827

  Z 75,066

  检校误差3″

  6、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巩固了在变形监测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极大的提高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仪器操作还不是很熟练,以后应该多加练习,理论和实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忍耐,有时候仪器不稳定,必须得等。

【物理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物理实验报告11-15

物理实验报告10-08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8-03

物理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的实验总结怎么写04-03

【推荐】物理实验报告10-13

(推荐)物理实验报告10-16

物理实验报告模板11-27

[实用]物理实验报告03-26

物理实验报告集合03-15

(热)物理实验报告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