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教学设计

时间:2025-02-06 09:19:43 晓丽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提琴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提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提琴教学设计

  大提琴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具体造型与抽象造型的不同,对抽象绘画有初步的认识。

  (二)情感目标:感受抽象绘画与音乐的联系,学会用抽象的绘画语言表达情感。

  (三)能力目标:感受抽象绘画与音乐的联系,运用线的情感和抽象的造型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大提琴的造型特征,理解大提琴的造型元素,对抽象绘画有初步认识。

  教学难点

  让学生运用点、线、面概括重构大提琴,尝试用绘画来表现音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投影仪、彩卡纸、彩色笔、大提琴模具。

  学生准备:纸、彩卡纸、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审美兴趣,导入课题:

  1、播放一首乐曲《天鹅》,感受认识大提琴。

  请一位同学谈谈乐曲中的节奏、韵律和情绪,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师归纳:音乐中除了有节奏、韵律外,我们美术作品里也有丰富的韵律、节奏和表情。

  2、教师展示课题——《大提琴》。

  教师分析两张作品的特点:

  俄国画家康定斯基《伴奏的中心》是一幅充满音乐性的绘画。作品色调明朗、华美。画面主体图形与周围小图形在形状、大小、色彩、位置上的变化富有节奏感,宛如一首乐曲。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是一张现代抽象主义的代表作,蒙德里安喜爱并熟悉爵士乐,他通过水平和垂直线条以及用色彩精心组织画面,引起观众对百老汇街纵横交错的道路以及爵士乐特有的节奏感的联想。

  归纳:现在同学们欣赏到的这些作品,与平时的油画效果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创造工具相同,这些画也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表达,是十分珍贵的艺术作品。

  3、教师点题:今天,我们利用点、线、面创作一幅具有节奏和韵律的大提琴绘画作品。

  二、重构与感知大提琴:

  设问:大提琴的造型有什么特点?

  通过教师提示,引导学生了解大提琴的对称、曲线和直线对比、外轮廓的粗犷和琴弦的细密。

  剪贴重构大提琴新型,教师播放FLASH大提琴动画,引导学生分解、重构大提琴外形,以一种新奇的面貌出现。

  1、用分割组合的方法重构大提琴外形。

  展示拼贴画《吉他》。(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步骤说明:用色纸剪出大提琴的外形,再把剪下的形分割成两三块,经过取舍、拼贴,可以改变大小、方向,用翻转、重叠等手段组合成新的图形。

  总结原来的大提琴与新图形的特征:

  具象的——抽象的;

  严谨的——随意的;

  僵化的——个性的;

  保守的——自由的。

  2、用绘画的方式来组织。

  通过简化、夸张的手法,概括出最能表现物体特征的线条来,灵活合理地组织成一幅完整的画。比如欣赏圆号的变体(学生欣赏)。

  教师归纳:提示学生这是走向抽象绘画的一种思路,说明抽象绘画的精神内涵。让学生明白,欣赏抽象绘画先把握抽象绘画的造型语言:线。

  三、绘画的形式美感——线、节奏和韵律:

  1、尝试从乐器中提取出抽象的线条。

  课件展示:大提琴、圆号、萨克斯等图片,观察乐器结构的外形。可以用简化、夸张的手法,概括出最能表现物体特征的线条来组织画面。

  教师示范——在投影仪上用线画出圆号、萨克斯的结构外形……

  学生实践:分别找两位同学——性格内向的同学和性格外向的同学上台各画一幅乐器外形的作品。

  教师设问:同学们主要是用什么手法表现乐器外形的?

  归纳:不同形态的线条给人不同表情性格的感觉,同样,不同性格的同学也会画出不同形态的线条。

  2、不同线条在音乐中的含义。

  仔细欣赏乐曲《圣母颂》,结合节奏和韵律的美感,把欣赏乐曲的情感用线条的方式画出来,教师演示。

  轻松

  烦躁

  自由

  悲哀

  紧张不安

  舒缓的感觉

  四、课堂练习:

  让学生听几首不同的音乐,并用不同形式的线把自己的感受在作业纸上画出来,然后用语言或文字加以描述。

  1、《保卫黄河》

  2、《高山流水》

  3、《十面埋伏》。

  五、展示作品:

  通过投影仪,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作品交流,同时进行讲解与评价。

  教师归纳:

  通过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用抽象的造型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那么,除绘画作品外,同学们还能在其他哪些美术领域找到与音乐相通的地方呢?请把它收集起来吧。

  六、课外拓展

  课后欣赏自己喜爱的音乐,掌握乐器的'造型特征,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节奏和韵律。

  教学反思:

  在课前,我问学生:“对抽象画了解多少?喜欢抽象画吗?”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干脆说不知道。有的说:“乱七八糟!”我当时的反映是:“抽象画离学生太遥远了。”毕竟,十几岁的孩子还是习惯具象思维,对抽象的东西了解太少。

  针对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认为,十几岁的孩子虽然习惯具象思维,但他们的认知比较感性,我从情感上寻找突破口。在教学中,我通过线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具象思维;通过对音乐的体验,加深学生对抽象画的认识;通过对自然生活的回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画,最终使学生能够用抽象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尽情的流露,学生回答问题十分踊跃,出乎我的意料。例如:在体验用线条表达情感时,学生补充:向下弯曲的感觉,向上弯曲的线条有不愿放弃的感觉。学生的学习热情极高,学生的作业令人满意,部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按要求组织好一张完整的抽象画,从中能够感受到他们的个性和想法。

  大提琴教学设计 2

  活动目标:

  1、知道《天鹅之死》是圣桑写的;感知大提琴演奏发出的浑厚的声音。

  2、通过音乐感知生命的意义,教育儿童热爱生命。

  3、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

  4、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由来及设计的思路:

  孩子喜欢各种动物,他们总是把动物作为活动的主角,动物的各种声音为他们带来全新的感受,走进动物的世界去聆听,会使人感到与大自然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本班结合音乐教研,设计了主题活动轨迹:声音知多少?(一)生活与声音(二)动物与声音(三)美丽的乐音。

  环境布置:

  1、主题轨迹

  2、天鹅组图

  活动准备:

  《动物狂欢节》中《天鹅》的音乐

  活动重点难点:

  1、感受大提琴的声音特质;

  2、知道天鹅是美丽的、圣洁的以及对生命的追求和向往。

  3、理解《天鹅之死》的音乐;

  4、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随音乐自编动作,从而大胆表现音乐。

  活动过程: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欣赏一支大提琴演奏的曲子,叫做《天鹅之死》之,是"的"的意思。就是说天鹅的死亡。当大、中班的幼儿听到老师说天鹅之死时,几乎同时发出"啊!?",言外之意:天鹅死了?天鹅怎么死的?音乐还有表现死亡的?

  分析与措施:他们压根就没想大、小提琴的区别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而小班的幼儿依然是上音乐课时的高高兴兴的快乐样子。老师让幼儿大胆发言。

  老师播放幻灯片。片一:在宁静皎洁的月色下,一只白天鹅忧伤地抖动着翅膀,在湖面上徘徊,(大提琴奏出抑郁的旋律)白天鹅被猎人打伤了,伤的很厉害,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片二:但她渴望重新振动翅膀飞向天边。

  片三:她轻轻地抖动翅膀,艰难地站立起来,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飞起来,离开湖面。她渴望活下来,生命在呼唤着,她奋力与死神拼搏。片四:她终于奇迹般地展翅旋转飞翔起来了,生命的光辉重新闪现。

  片五:但由于她的伤实在是太严重了,白天鹅慢慢地、缓缓地弯屈身体,倒在地上,渐渐地合上双眼,她浑身发出一阵阵颤栗,似闪电扫过她全身。

  片六:最后,她在颤抖中竭尽全力抬起一只翅膀,遥遥指向天边,她多想活下去。然而,死神降临她身上,她慢慢地闭上双眼,默默死去了。

  老师边放幻灯片边讲述着天鹅的故事,全班安静极了,鸦雀无声。孩子们瞪大眼睛,认真地看着,认真地听着。小班的幼儿也渐渐的不笑了。当幻灯片放完,全班一片静寂。几秒钟之后,突然,华锎小朋友(大班)站起来大声说:"那个猎人太坏了,一定要让警察把他给抓起来。"焦宇洋小朋友(中班)也表情严肃的说:"我妈说天鹅是高贵的,是国家保护动物。"分析与措施: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很宽,天性又很善良。老师表扬了他们。

  (三)师:这段音乐是音乐家圣桑写的,演奏乐器是大提琴,大家感受一下大提琴发出的声音。(反复播放前8小节)师:你觉得大提琴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四)请幼儿欣赏芭蕾舞《天鹅之死》,同时老师朗诵幻灯片的解说词。

  (五)请小朋友随天鹅之死的音乐,把美丽的天鹅、受伤的天鹅、 渴望活下去的天鹅表演出来。

  (六)请陈老师(业务院长)表演《天鹅之死》,同时老师第三次讲天鹅的故事。

  (七)师:请小朋友们像陈老师那样,勇敢的大胆的随着音乐,表演《天鹅之死》

  小朋友认真看着陈老师的表演,听着天鹅之死的故事。

  分析:他们通过感官的看和听,进一步加深了对天鹅之死的音乐的理解。

  措施:当陈老师随音乐舞蹈起来,同时用眼神、手势,示意幼儿舞动起来时,几乎所有的幼儿都离开了自己的座位,在音乐的伴奏下开始了天鹅之死的表演。孙家雯(中班)把两臂高高身举起,表示天鹅想飞。模仿是幼儿的天性。老师用眼神对表演的幼儿给予赞美。

  (八)师:小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动物?

  大班的`哥哥王润盟说:"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老师问:"哥哥说的对不对呀?"弟弟妹妹一起说:"对!"分析与措施:大班的幼儿已经具备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老师继续引导幼儿爱护大自然。

  变化与延伸:

  (1)制做《天鹅湖》图画(2)剪纸――天鹅(3)涂色――月夜天鹅湖准备:

  (1)兰色电光纸或瓦棱纸(2)兰色皱纹纸若干(3)白棉花一包(做天鹅用)(4)黄电光纸(5)胶水(6)红水彩笔(7)黑水彩笔

  活动反思:

  音乐欣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比较困难的研究课题.我想,一节好的音乐课应该涉及到情感、智力、个性及社会性(包括责任感)等幼儿心理发展的全部领域。而幼儿只能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特别是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这同时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收集各种直观的教学资料,投放多种材料进行教学.针对教育对象的现有状况及发展需要提出目标,避免过高、过全;过低、过偏。具体内容、程序和方法都围绕目标提出,使活动朝既定目标的方向发展。

  大提琴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基础阶段:帮助学生掌握大提琴的基本演奏姿势、手型、音阶与琶音,以及简单的乐曲演奏。

  进阶阶段:提升学生的弓法和指法灵活性与精确度,开始接触经典作品,增强音乐表现力。

  高级阶段:训练学生的高级演奏技巧,如连弓、断弓、颤音等,并深入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演奏要点。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基础阶段

  基本姿势训练

  通过视频指导和实时反馈,纠正学生的坐姿、持弓、左手手指放置等基本动作。

  确保学生理解并实践正确的身体姿势和手指位置,以建立良好的演奏基础。

  音阶与琶音练习

  从C大调开始,逐步增加难度,确保每个音符清晰准确。

  使用节拍器提高节奏准确性,并录制学生的演奏以便自我检查和寻求老师反馈。

  简单曲目演奏

  选择《小星星》、《欢乐颂》等曲目,教授学生把握节奏感和旋律线。

  鼓励学生每天至少练习30分钟,分段进行以避免疲劳。

  进阶阶段

  弓法和指法提升

  加强弓法和指法的灵活性与精确度训练,如长弓、短弓、分弓等基本弓法的练习。

  引入更多复杂的曲目,提升学生的演奏技巧。

  经典作品接触

  让学生开始接触巴赫无伴奏组曲等经典作品,感受大提琴的丰富表现力。

  分析作品的结构和风格,帮助学生理解并演绎出作品的情感。

  音乐表现力增强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情感背景,通过演奏表达音乐情感。

  鼓励学生参加音乐会、音乐比赛等活动,提升演奏自信和表现力。

  高级阶段

  高级技巧训练

  深入训练连弓、断弓、颤音等高级技巧,结合练习曲目进行实战演练。

  引入更复杂的曲目和技巧挑战,提升学生的演奏水平。

  经典作品解读

  深入分析巴赫、海顿等大师的`作品,讲解历史背景及演奏要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和风格特点,提升演奏的艺术性。

  音乐理论与听力训练

  加强乐理知识的教学,提升学生对音乐结构的理解。

  通过听力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记忆力。

  三、教学资源与评估

  教学资源

  提供高质量的大提琴乐谱和教材。

  配备专业的大提琴教师和陪练人员。

  提供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练习曲目和技巧挑战。

  教学评估

  定期举行演奏测试和技巧考核,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演奏水平。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音乐比赛和演出活动,以检验和提升演奏水平。

  四、注意事项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循序渐进: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逐步提升学生的演奏技巧。

  激发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注重实践:鼓励学生多参加演奏实践活动,提升演奏自信和表现力。

【大提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大提琴说课稿10-28

大提琴说课稿范文06-01

当流浪汉偶遇大提琴作文10-19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

《军神》教学设计军神 教学设计05-31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10-15

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1-15

教学教学设计09-30

欣赏与设计教学设计06-28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