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竖式并验算教学反思

时间:2025-02-08 11:19:46 晶敏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列竖式并验算教学反思(通用7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下面的精彩内容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列竖式并验算教学反思(通用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列竖式并验算教学反思(通用7篇)

  列竖式并验算教学反思 1

  最近在复习万以内的加减法。通过孩子们的作业和测验显示出几个问题:

  1、对于加数、加数、和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被减数、减数、差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不会利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2、孩子们不知道验算是为了检验计算是否正确,只是一味的利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列竖式,计算出现差错时,不会想一想是不是刚才的计算结果出错了,而是把已经检验出来的数在改回原有题目上应该出现的错误;

  例如237+148=,孩子在计算时出现了错误(忘进位)得出的结果是375.然后他进行验算的时候利用375-237=,结果他算出来的结果是138.很明显这时候本应该去检查刚才的竖式是否出现错误时,而他们却直接将138改成148,蒙蔽自己,自己是对的,使验算变得毫无意义。

  3、比谁多(少)多少的数是几,这样类似的题目学生还是有时转不过弯;

  4、计算时,马马虎虎,忘记进位,退位等现象。

  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也在反思,计算非常简单,可是越是简单的不能在简单的题目,孩子们往往错的却越多呢?

  1、孩子们不明确学习这个内容的目的,盲目的记住,这个这样算,那个那样算,仅此而已,导致如果出现一点转弯的题,就不知所措;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能认为这个内容太简单了,而忽略了形成过程和学习的用途。

  2、现在的孩子从小到现在太过依赖于家长。家长现在对孩子特别特别的宠爱,遇到什么事情,还没等孩子想一想,家长就迫不及待的(可能怕耽误时间)就直接告诉结果,久而久之,孩子的思想就缓慢了,仔细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所以现在的孩子遇到问题,粗略的想一下,不会,就像小鸟等食儿一样,等你帮他解决。

  3、孩子们自尊心都特别强,跟现在家里就一个小孩可能有关,做了的题,不会再做第二遍,及时逼着他做了第二遍,第一遍怎么样的`结果还是那个结果,甚至有的孩子我跟他说那题错了重新算,他还会很苦恼的用眼神问你:没错啊?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以后的用途。让孩子在头脑里形成我学这个在什么地方能用到它。其次,计算的掌握,虽然简单,可是要让孩子们做到不丢分,其实是很困难的,只是马虎这一个毛病就得花大精力去纠正。以后要经常练习,每天做的题目不在于多,只要认真就行,长此以往,相信学生能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列竖式并验算教学反思 2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

  在大家的帮助下,我重新修改了教学设计,然后在071、075班授课,效果比以前好很多,学生掌握情况大有好转。在这个上课、评课的过程中,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感悟很多,现在谈谈我的几点反思:

  一、计算教学依赖于情境的片面认识。

  我片面认为,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缺少了情境,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符合新课程的新理念。可是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等到从情境引出算式,已经花去了10多分钟时间,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在最初上课时,我引入准备铺垫:

  请看第一个算式,填写其他三个算式的得数。

  45 + 56= 101 56 + 45=

  101-56= 101-45=

  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有效平台,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后,又设计了小同学和妈妈去买运动服和运动鞋。学生本已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又被我引入生活情景中去,导致思维的断层,降低了课堂的连贯性,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二次上课时,我去掉生活情景的创设,直接回归计算教学的本质,教学过程一气呵成,效果要好很多。

  二、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学生持续性发展。

  “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因此,教学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或收获大不大”。

  在备课初期,我仅仅关注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思考《加法的验算》对于学生后续学习有什么密切联系,导致课堂设计处于第一层次教学,没有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修改之后,我就填括号里的数发展到方程的解法,还笑称带孩子们坐“坐飞机”,三年级的孩子就做五年级才学的内容。小家伙们很兴奋,一下就掌握了。数学学习很有成就感,课堂气氛热烈。看来,乏味的课堂往往是老师没有深钻教材,优化设计整堂课的教学而造成的。

  三、自身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如板书的工整性,教学语言组织…很多方面我还有待改进。

  总而言之,纵观目前的计算教学,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计算教学的扎实有效和发扬课改初期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要冷静思考计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真正推崇扎实有效的理性计算教学。

  4、《加法验算》课程教学反思

  今天讲了《加法的验算》一课,特失败。课下针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我是这样来进行教学的:

  首先出示自学思考题:(1)从书上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2)试着解答这些问题?(3)找到加法验算的三种方法?

  第二个环节:学生自学后讨论、交流。

  第三个环节:全班逐个问题交流。

  第四个环节:练习巩固。

  全班交流的时候第三个问题学生遇到了困难,经过再次看书自学多数同学能找到三种验算的方法。练习的时候问题就多了,但归结起来就是验算格式不规范)如有的把“验算”两个字写在了验算竖式的后面,有的验算竖式另起一行来写)和三种验算方法的混淆(有的同学用和加加数)。

  反思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如下三点:

  1、 留给学生自学交流的时间不够充足。三年级同学由于年龄较小,这样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困难比较大,因此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加上自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自学的方法。

  2、 没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算法多样化是针对全体同学,最优化是针对个别的每一个同学,也就是说:每个同学都可以有自己认为最适合自己的正确的方法,但是对全班同学来说,每个人的方法又是不一样的,这些方法并不要求全班同学都要掌握,可以是体会,或者说有这种思路就行了。在课堂上我要求全体学生找到加法演算的三种方法,难度就提高了,学生反而出现了思维上的不混乱。

  3、 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的不够。科学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不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比如验算的一般格式还需要教师规范清楚的指导学生,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弯路。

  “二十四字教学模式”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的方向和思路,具体到每一节课中还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思考和调整,在边实践边总结反思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

  列竖式并验算教学反思 3

  在本次列竖式并验算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通过在黑板上一步步书写列竖式及验算的过程。

  让学生能清晰看到每一个步骤。但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反思后发现,应更多地借助实物教具,如小棒、计数器等,帮助学生建立更直观的数学模型,让抽象的计算过程变得具体可感,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列竖式并验算教学反思 4

  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对列竖式并验算的接受程度差异较大。

  基础较好的学生能迅速掌握并灵活运用,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数位对齐、进退位等环节频繁出错。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练习环节设置分层练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题目,做到因材施教,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列竖式并验算教学反思 5

  教学过程中,互动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在讨论列竖式和验算的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发言,但仍有少数学生参与度不高。

  后续我会优化互动方式,例如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竞争意识,鼓励更多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讨论中。

  列竖式并验算教学反思 6

  此次教学在时间分配上存在不足,讲解列竖式的基本步骤时花费时间过长,导致后面验算部分的练习时间不够充裕,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巩固练习。

  下次教学前,我会更加精细地规划教学时间,合理分配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长,确保学生既能充分理解知识,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

  列竖式并验算教学反思 7

  从课后作业和小测验的结果来看,部分学生对列竖式并验算的掌握还不够扎实,存在忘记验算、验算方法错误等问题。这说明我在教学效果的评估上不够及时和全面,仅通过课堂上的简单提问和练习,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之后我会增加课堂小测的频率,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薄弱环节的辅导。

【列竖式并验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06-16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09-23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0-11

除法竖式数学教学反思10-20

《除法竖式的认识》教学反思09-03

除法竖式计算教学反思08-16

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07-14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5篇08-25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5篇)06-03

除法竖式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3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