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六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浪费行为带来的后果。
2.初步建立不浪费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小心,不要浪费》图片、日常生活中人们浪费的照片若干。
活动过程:
阅读《小心,不要浪费》的图片,让幼儿明白浪费带来的后果。
1.观察“水篇”图片,让幼儿理解图片的意思。
──图片里的小女孩在做什么?
──她在刷牙的时候水是开着还是关着?
──水龙头下面这么多的杯子代表什么意思?
2.观察“电篇”图片,让幼儿理解图片的意思。
──小女孩要出去玩啦,她把一件什么事忘记了呢?
──如果就这样出门了,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3.观察“纸篇”图片,让幼儿理解图片的意思。
──画面右边的小女孩在做什么?
──为什么画面上会有这么多树?
观看各种生活中常见浪费行为的照片,引导幼儿说出其他类似的浪费现象。
──照片有哪些浪费的行为?你觉得这样为什么不对?
──你还见过类似的浪费行为吗?都是些什么呢?
请幼儿自主观察《小心,不要浪费》图片,引导幼儿说一说要怎样做到不浪费。
──你刷牙的时候,是一直开着水吗?以后要怎么刷呢?
──你出门时会记得关灯吗?以后出门要提醒爸爸妈妈什么?
──你画画的时候,是不是只画一面呢?以后画画呢?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机器人为人类服务的本领。
2、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及对科学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像力。
教学准备:
1、用机器人玩具、图片、图书等布置的机器人展览。
2、幼儿制作用的废旧材料,胶水,剪刀。
3、教学挂图《机器人》。
4、《科学》下P.10~11。
教学过程:
一、参观"机器人"展览
1、教师带幼儿参观"机器人"展览。
2、鼓励幼儿边看边讲各种机器人不同的外形特征。
二、观看教学挂图《机器人》,激发创作欲望
1、共同观看画册《机器人》,引导哟额发现它们的本领。
2、请幼儿说一说机器人与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机器人有什么本领。
3、幼儿可以将自己带来的机器人进行改装,或重新设计制作。
三、操作活动
1、你的机器人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的?
2、你的机器人有什么本领?启发幼儿边操作自己带来的机器人边讲述。
3、你想让你的机器人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4、引导幼儿选择材料制作机器人。
5、了解幼儿的想法,帮助他们先想出机器人制作的方法,再进行具体的制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计。
四、展示与交流
1、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制作的机器人。
2、机器人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引导幼儿进一步发现机器人为人类服务的本领。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按照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
2、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和辨别能力。
3、启发幼儿比较物体的多少。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实物卡若干张(颜色和叶子数量不同的萝卜),贴有不同颜色和数量圆点的磁性筐子4个。幼儿《数学》P14页《采蘑菇》。
活动过程:
一、分一分地里的萝卜
1、将萝卜图片随意贴在黑板上。兔妈妈种了许多品种的萝卜,它想请我们将这些萝卜分分类,你能分吗?幼儿说说分类的方法(按颜色分、叶子的多少分)。
二、收萝卜
1、出示磁性筐子 引导幼儿观察筐子上标志所代表的意思(6 个红圆点筐子是收6个有6片叶子的红萝卜)。
2、兔妈妈说想请小朋友能按它的要求把萝卜收到筐子里,教师示范收1个筐子的萝卜,但故意收错,让幼儿来检查发现,巩固对筐子上标志所代表的意思的理解。另请4名幼儿上来操作。
三、集体操作,采蘑菇
1、翻开《数学》P14页,今天,兔妈妈又要叫小兔按筐子上的标志要求去采蘑菇,可小兔们不知怎么采,想请小朋友帮忙。引导幼儿观察筐子上的标志,并表达出来。
2、幼儿帮小兔帖上与其筐子上标志相同颜色与相同圆点数量的蘑菇粘纸。
3、引导幼儿用点数的方法检验自己粘贴的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赶紧纠正。
4、引导幼儿比较哪只兔子采的蘑菇多,哪只采的蘑菇少。
5、点评。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气氛是较活跃的,大部分孩子也掌握了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操作也基本是正确的。但在第一过程中,按第一特征(颜色)分类是较明显的,按第二特征(叶子的多少)分类时,由于叶子多少画得不够明显,是在老师的提醒下分出来的。在第三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标志并表达出来,这个环节已在第二过程讲解的很清楚了,这样就觉得太烦了,而且时间也不多了。另外,在黑板上操作收萝卜时,地里的萝卜比应收的萝卜多出两个,并引导幼儿别收错了。由于受到书上操怍材料的局限性(应采的蘑菇是刚好的),这样就出现了第三过程比第二过程简单的现象。
通过这个活动,让我认识到了教师制作教具时,应注意可操作性。在集体操作时,教师不要偷懒,自己设计操作材料,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意图:
孩子们特别爱玩水的游戏,把折的小船放到水中玩时,经常会有小船很快被水沾湿不能漂浮在水面上。为了让幼儿真正了解为什么有的小船能长时间漂在水面,而有的小船则迅速沉入水里,我开展了此次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由于纸吸水快慢不同而导致小船下沉速度不同的科学现象,启发幼儿利用已有的科学经验和科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质地的纸船在水中下沉速度的不同。
2、学习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有分工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宣纸、报纸、纸折的小船若于只、水盆每组一个、托盘每组一个、记录笔每名幼儿一支、集体记录表格、小组记录表格。
2、经验准备: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纸,并知道纸能够吸水。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能够认真观察纸吸水时的细微变化,并能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难点:
幼儿间合作观察及记录。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激发幼儿兴趣,引发幼儿思考。
(1)由“三只小船的吸水性”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对“不同纸质吸水速度”现象的猜想。
教师:请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
幼儿:小船。
教师: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三只小船都是用什么纸叠的?
幼儿:报纸、图画纸、宣纸。
教师:我们身边常见的纸都会吸水,那这三只用纸折成的小船它们会吸水吗?
孩子们都毫不犹豫地回答“会”。
教师:小船吸水后会发生变化吗?怎样变化?
幼儿:烂了,下沉了,散了……
教师:那它们变化的速度一样吗?(大部分幼儿猜测不一样)
教师:那你们认为谁会第一个发生变化?谁会第二个发生变化,谁会第三个发生变化?
幼儿又纷纷猜测……
教师:如何才能证明谁的观点正确呢?
幼儿:用实验来验证,查资料……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实验材料,一会儿就请小朋友,自己做实验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小组记录表,与幼儿共同讨论“如何记录自己的猜想”。
教师:怎样记录小船沉在水里的顺序?
幼儿:第一个沉画一个对勾,第二个沉画两个对勾,第三个沉画三个对勾。
(3)小组讨论并将猜想结果记录下来。
2、交代实验规则,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每两名幼儿为一个小组,把三只小船同时放入水里,两个人一起进行观察,一个人当记录员,当发现小船有变化时,记录员要及时把结果记录下来。
3、幼儿分工合作,引导他们共同观察小船变化过程及探讨其原因。
(1)引导幼儿观察小船变化。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用宣纸叠的小船湿了。
教师:你怎样看出来它湿了?
幼儿:它一放到水里就湿了。它变颜色了。它有一条线,从这条线一点点湿的。
教师:它为什么会湿?
幼儿:因为它吸水了。
(2)启发幼儿思考小船材料不同是下沉速度不一样的原因。
教师:它们是同时吸水的吗?
幼儿: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幼儿:宣纸变色了,画画纸和报纸没变。
幼儿:你看,宣纸变软了,都沉下去了,画画纸和报纸还是硬的(幼儿从水里捞出湿透了的宣纸船)
教师:为什么宣纸都变软了,其他两种小船还是硬的呢?
幼儿:因为宣纸吸水多而且快,报纸和画画纸吸水慢。
4、实验结果分享。
出示各小组记录表,每组请一名幼儿说一说自己组实验的结果,手纸的吸水快慢不同导致各种纸折成的小船下沉快慢不同”这一关键点引导幼儿进行较深入的探究,教师思路清晰,提出的问题很有层次性和深入性,并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进行。
前期的猜想能够充分调动起幼儿验证的兴趣和积极性,幼儿表现得自然、积极、愉悦,体现出本班良好的教育常规。
材料都是教师预先准备的,封闭的材料限制了幼儿的探索机会,应当让幼儿搜集各种纸自己来叠小船,然后让幼儿互相比较验证;其次,猜想部分应当及时挖掘幼儿的想法,让幼儿再说一说猜想的理由。避免幼儿盲目猜测。
活动反思:
教师设计的活动目标明确,活动的层次性强。教师对幼儿的支持,恰如一场“知时节”的“好雨”,恰到好处;教师的指导过程也好似一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雨”,流人幼儿的心田,让幼儿在一种自然、轻松、适宜的状态中获得了“科学”的滋润和应有的发展。使幼儿能够学以致用,将所获经验迁移到生活中,从而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传声筒是来自于幼儿生活中的探索内容,是幼儿既感到熟悉又有探索兴趣的玩具。本次活动的开展就是借助这一幼儿感兴趣又具有一定探索价值的材料,在开放式的活动环境中来激发小班幼儿大胆提问的意识。
教学目标:
1、对传声筒产生兴趣,喜欢参与探索,能大胆地提问。
2、知道传声筒的名称及玩法,学习与同伴合作活动。
教学准备:
1、自制各色长短不一的传声筒16根(空心的和塞有布条的各半),放置于活动室中。
2、拟人化的“小问号”符号一个。
3、幼儿的问题记录纸一大张。
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
1、(出示传声筒):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这么多的玩具,让我们来玩一玩吧。
2、幼儿自由玩(多种玩法),教师观察引导。
3、引导幼儿发现传声筒这一玩具,激发幼儿对传声筒产生兴趣。
(二)幼儿自由玩传声筒,发现问题:
1、幼儿学习、交流传声筒的玩法。
你玩过传声筒吗?它可以怎么玩?
2、幼儿自由玩传声筒,教师观察指导。
(可引导幼儿相互交换传声筒玩)
3、引导幼儿提问:
传声筒好玩吗?玩了传声筒,你想知道什么?(用拟人化的小问号来鼓励孩子大胆提问)
在幼儿提出问题的同时,请配班老师在大记录纸记录下孩子们的
问题。
(三)活动的延伸:
小朋友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大家都是聪明的小问号。今天回家后我们可以问问爸爸妈妈,和爸爸妈妈一起动脑筋来解决,下次请你来当小博士告诉大家。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较之以前的小班科学活动有了很大的改变,打破了以往科学活动比较封闭的传统活动模式,让孩子们在一个轻松、开放的环境中,在与材料不断地互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活动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环境体现自由性。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打破了前两次活动中请孩子们用小椅子围坐成半圆形的传统的活动模式,让孩子们席地而坐自由地与同伴、老师一起玩,在这样一个轻松、自由、开放、生活化的环境中,使孩子们对传声筒产生兴趣,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从今天的活动来看,采用这样开放的活动模式,我认为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
2、活动内容凸现生活性。
此次活动内容是好玩的传声筒,它来源于幼儿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既感到熟悉又有强烈的探究兴趣的玩具。借助这一生活化、趣味化、又具有一定探索价值的材料,幼儿在活动中玩得开心,学得轻松。
3、活动过程呈现轻松性。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改变以往孩子们统一的取放操作材料的环节,让传声筒始终是拿在孩子们的手中,孩子们随时可以去玩去发现,从而使孩子们在与材料不断的互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活动材料体现多样性。
在材料提供上,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多种颜色、各种长短、空心的以及内塞布条的等传声筒,目的是在孩子们充分观察、认识传声筒的基础上,拓展他们提问的空间。
5、活动策略多样性。
活动中,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采取了多种引导策略,如环境感染策略、材料提供策略、问题示范策略、形象物激励策略、教师角色转变策略等来激发孩子大胆地提问。在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对传声筒的探索兴趣很高,在不断的玩中也发现了问题,并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6、教师的角色转变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
活动建议:
1、如何在开放式的活动环境中更好地吸引孩子们注意力,把活动目标落到实处?
2、面对孩子的发现,教师采取怎样的有效回应策略,帮助幼儿对经验进行梳理和提升?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能运用多种方式大胆猜想和表达对蚯蚓的认识。
3.初步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究、发现、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带领幼儿找蚯蚓并摄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猜想并记录;生活在泥土中的蚯蚓;蚯蚓的课件;放大镜,白纸,擦手布,记录纸;展板:我们的猜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发现。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经验,引出问题和猜想
1.看录像,回忆经验。
提问:上次我们到花坛边干什么去了?你找到蚯蚓了吗?在哪里找到的?我们来看看那天的录像。(边看录像边讨论)
2.介绍问题并猜想。
师:我们不但找了蚯蚓,还提出了许多问题,作出了一些猜想,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块展板,分别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猜想、我们的发现。(分别出示并介绍三块展板,整个活动中提醒幼儿将问题、猜想及发现分类放到相应展板上。)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将记录问题的纸片送到“我们的问题”展板上,师幼共同猜想。如幼儿甲:蚯蚓和人一样有手、脚、眼睛吗?同伴1:我见过蚯蚓,没看到它有手有脚。同伴2:我认为蚯蚓有脚,要不然它怎么走路……)
(此环节是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需要,同时通过共同猜想,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和带着问题去探究。)
二、自由观察,初步感知
1.提出观察要求。
师:是不是像我们猜的这样呢?今天,我把蚯蚓请过来了,待会儿我们再仔细地看一看、小心地摸一摸,然后,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自由观察、议论、记录,验证猜想,教师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师:请小朋友把你发现的用图画或标记记录在纸片上。(幼儿有观察记录经验,这里的记录方式不做硬性规定,幼儿自主发挥。)
师:蚯蚓的身体长什么样的?摸摸它的身体有什么感觉?身体里有骨头吗?长了脚吗?
师:仔细看看蚯蚓的身上有什么?(一圈一圈,一节一节的)它的嘴巴在哪里?
(科学活动离不开观察和感知,这一环节我给予孩子充分观察和探索机会。观察前提出要求,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之情,同时教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集体交流,分享发现
1.提醒幼儿收拾好蚯蚓和工具。
师:请你们轻轻地将蚯蚓放回泥土,把放大镜和记号笔放回篮子,带好你的记录到老师这儿来。
2.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和发现。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和你的猜想一样吗?请幼儿将记录纸放到投影仪下介绍展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验证了一些猜想,发现了蚯蚓的身体是细细的、长长的、软软的;身上是一节一节的,它是一种环节动物;它没有骨头也没有脚,但是它能在泥土里钻来钻去,它靠刚毛和身体的一伸一缩来蠕动。
(幼儿有了充分的观察感知之后急于想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及时满足孩子的愿望,并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发现和先前的猜想作比较,从中领悟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猜想,更离不开实际的操作验证。教师简明扼要的小结,意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四、肢体模仿,体验快乐
师:你们喜欢蚯蚓吗,为什么?我们来学学蚯蚓松土和蠕动的样子。(幼儿模仿蚯蚓钻土、蠕动、打滚、蜷缩……)
(幼儿用肢体模仿蚯蚓,能加深对蚯蚓的认识。同时,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五、观看动画,整理经验
师:我还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呢?(小蚯蚓丁丁)。
看动画后提问:小蚯蚓丁丁告诉我们什么了?进一步巩固对蚯蚓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的认识,重点讨论奇怪的再生现象。
六、鼓励提问,引发新的猜想和探究
师:蚯蚓的秘密可真多,关于蚯蚓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1.相互提问并讨论,同时记录问题放到展板上。
2.提问留白,引发新的探究。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蚯蚓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有人知道吗?不懂的问题怎么办呢?
结语:今天,我们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发现了蚯蚓许多的秘密,又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了新的猜想。那么,蚯蚓是不是像我们猜想的这样?我们可以问问有学问的人,可以去查资料,还可以自己观察、做实验,继续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此环节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能大胆思考和提问,是良好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培养。)
七、将蚯蚓送回大自然
活动延伸
在活动室一角为蚯蚓营造一个“家”,进行进一步的猜想、观察和实验。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4-01
科学活动教案05-26
有关科学活动的教案09-20
伞的科学活动教案03-07
科学活动小班教案03-30
科学活动教案说课稿04-01
科学活动种花教案04-02
科学领域的活动教案02-17
科学领域活动教案02-18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