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小灯泡电阻评课稿

时间:2024-11-28 13:45:21 偲颖 稿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测量小灯泡电阻评课稿范文(通用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评课稿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怎样写评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测量小灯泡电阻评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测量小灯泡电阻评课稿 1

  有幸,参加了优质课评选的观摩,确是大开眼界!优秀选手们的课,深深折服了在场的我,让人听来,深深感叹!妙在各有奇趣,都有不同的闪光点,现在就邹老师的一堂课谈谈我的收获: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景:

  兴趣是人要求获得新知识的一种积极的心理表现,它对于顺利取得知识,推动不断学习是一种强大的助推剂。上课伊始邹老师运用一个小仙女棒导入,优美的音乐,华丽的彩灯在小电动机的带动下徐徐转动,给学生的感觉——美。接着老师从容地给串联的灯丝加热,音乐声音减小,彩灯转动变慢,学生的求知欲也被调动了起来。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二、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整堂课从发现问题、猜想、到猜想的评估、设计实验、评价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总结规律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引导作用,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而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如:实验电路图的得出,是有学生自己设计,两种方案:一种是通过改变电源电压的途径来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来实现多次测量;一种是通过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两端电压来实现。不是告诉学生应该用哪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去分析哪种方法更好。学生变成实验的设计者,而不是操作者!

  在学生讨论“为什么相同规格的灯泡电阻不同”的时候,邹老师注意了解不同小组的看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先让猜想不合理的小组交流,通过同学们的评价,将不合理的猜想一一排除,最后让学生交流“可能是灯泡的亮度对电阻产生了影响”,猜想是否成立,可以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使学生的交流具有层次性,给足学生思维和体验的空间。

  三、课堂设计之巧妙

  巧妙的课堂设计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潜能,更能轻松地突破难点,它应该说就是一堂优秀的课的亮点所在。本节课邹老师在给学生总结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的时候,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说然后归纳,而是让学生做小医生,通过剖析已经连接好的电路出现的问题和故障,简单明了地让学生知道了连接电路应该注意的问题,设计——巧。邹老师在设计第一个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时,将传统2.5V规格的灯泡换成了3.8V,实验一的环节中给不同小组分别安排一节、两节、三节电池。加三节电池也不会烧坏灯泡。通过这一改变,使得各小组所测的电阻差异更加明显,学生更易发现问题。实验二的环节中,使小灯泡的电压的变化范围增大,让学生更容易的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设计——妙。在突破难点:小灯泡的'电阻变化时由于温度的原因的时候,邹老师利用测温枪测量不同亮度的小灯泡的温度,这样做要比用手来感受更准确、更直观,引导学生快速有效地得出实验结论,新颖独到!设计——新!靓!

  当然邹老师的课也存在一些瑕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突发情况准备不是很充分,如:当学生出现实验电路图不太熟悉的时候,课堂有点慌乱.

  二、整堂课的节奏存在前松后紧的问题,在后期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实验的时间不够充分,有点赶时间的嫌疑。课堂时间掌控还需加强!

  总之,在本堂课中,邹老师的情景导入新课方法新颖,课堂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合作探究实验方案亲自进行动手操作并从中获取新知识的好习惯,让他们成为正真的课堂上的主人,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

  测量小灯泡电阻评课稿 2

  第七章欧姆定律是初中电学知识的基础和重点,处于电学的核心位置。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作为欧姆定律的一种应用,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并能使学生体验到物理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还可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新的发现,提出新的问题,促使学生把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完成知识的系统化。

  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电路、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等,根据我校的自主学习模式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先设计了一份自学练习,通过题目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更容易设计实验,从而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在自学环节上表现还是很不错的,都基本能认真地完成好试卷。由于本校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一看到难一点的题目都懒于动笔,所以在试卷的设计上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题目不能设计太难,要有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完成,以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试卷也设计了填写实验步骤等题目,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果是学生的基础比较好的,可以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对于《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这个实验,教材的安排是通过“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然后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我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问题上觉得不是很妥当。因为小灯泡在整个实验中,灯丝的温度是不断升高的,所以电阻不断在变化,每组数据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只是一个瞬时电阻值,不能简单用求平均值的方法确定本次实验小灯泡的电阻。我觉得在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下计算出的电阻值才有代表性,才算是小灯泡的电阻。通常情况下用电器的标签上都标有电压和电功率的数据,那都是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如果要标出小灯泡的.电阻,我觉得也应该是额定电阻。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每组数据计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只是一个实际电功率。当实际电压等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才等于额定功率。所以在对于《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这个实验,应该也是要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下计算出的电阻值才是小灯泡的电阻。

  以前的教材在安排这一内容时,通常是先对欧姆定律进行复习后才引入新课的,我也反复思考是采用一贯的温故而知新的方法还是利用一些新颖的实验引入,最后我却利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截了当,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做,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诱发学习动机、兴趣和积极性。

  在分组讨论的环节中,学生表现不是那么积极,课堂显得比较沉闷。这可能是由于我在提出问题后就直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了,所以效果不是那么理想。以后在分组讨论前应让学生先思考一下,有了自己的见解以后再互相交流看法,使彼此得到进一步发展。另外在教学语言方面我要加强锻炼,只有教师良好的引导语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得到有效得提高。由于实验的所限,学生实验时所用的时间稍微多了一点,课堂时间没安排好,造成了最后结课的时候显得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在有实验的课堂中对于时间的安排要加强。

  总之,物理教学中要求我们反思的层面是很多的,我们应在新课堂改革的理念下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总结教学的得失,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实践更趋于合理。

  测量小灯泡电阻评课稿 3

  这是一节成功的探究活动课。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是学生的思维被启迪,真正主动参与了探究的全过程,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关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定位。

  从课堂的结构看:

  首先,导入简练。有围绕主题的灯光情景,更有学生眼见为实的演示实验,这样的情境导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为完成整个探究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探究的问题,并且也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做出了合理的猜想。(有时候看到的课堂上学生的猜想纯粹是生硬的,甚至是虚假的)

  其次,在探究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精心而又不露痕迹地导演。在设计实验的环节,教师给出了必要的指导和提示,使得学生设计实验时目标明确,方法准确。而且教师引导学生对电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进行复习,减少了操作中的出现错误的几率。

  学生在分组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的环节,即论证了自己的猜想,得出了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的结论,即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再现了欧姆的探究过程,得出了欧姆定律。 同时也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像电阻始终等于电压与电流的比值等,整个课堂是一个活动的课堂,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的课堂。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观: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之外的第三者,而是真正成为了课程的主体,与老师一起参与了课程的开发,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了知识的生成与转化,建构与提升的过程,也使得教学与课程成为了有机的整体。

  最后给出了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因此从教学的各个环节看,是一节成功的探究活动课。

  从三维目标看,即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出了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又注重了过程与方法,明确了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并进一步熟悉对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同时还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体验探究的乐趣,也使学生从欧姆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的人生态度。

  新课程强调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在教学中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这些观念在这节课中都得到了体现。

  当然这节课同样还存在一些不足:板书不规范,激情略有欠缺,课堂小结不是很全面等等。如果在这些方面能够再加以改进,这节课就更加丰满了。

  测量小灯泡电阻评课稿 4

  我校电工电子专业青年教师石上了一堂《电阻串联电路》的公开课,谈谈听课后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思想符合课程理念

  石老师在上课中能把握住“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11电子(6)班是我校所招的电子班级,但这个班级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并不好。石老师能清楚了解这个班级的学生基础,对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能基于基础教学。从两个电阻的基础教起,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会因原有基础差而产生学习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能面向

  全体的,基础入手进行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老师在上课中能把握教学的重点,整节课都能围绕串联电路的三个特点展开教学。运用视频、实验、习题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对串联电路的定义、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电压特点、电阻特点进行教学突出教学的重点。石老师在上课中能把握教学的层次性,教学过程能层层深入,课内的练习也能做到“由浅入深,由易

  到难。”能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使的整节课学生都能围绕教学的展开而开展活动,能有积极的投入思维和练习训练中。石老师在上课中能把握知识的运用和巩固,在课堂练习的能将串联电路的三个特点并结合欧姆定律展开,突破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课堂教学结构条理清楚

  课中有学生上台演示,有视频(实验)播放,课中例题、练习大多有由学生上台板书。整节课都能围绕串联电路的三个特点展开教学,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并能通过欧姆定律深化结合运用。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学生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学习效果好。

  四、师生配合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究和捉进行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爱护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由于师生的良好互动和共同参与,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订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

  五、几点建议:

  1、在设计让学生判断分析电阻串联的习题

  (1)最好在电路中标注电路的两端A、B。并说明电路A、B间R1和R2是否串联,这样使习题明确度更高。同时也要有多样分支电路出现,使学生通过训练有更好的理解掌握该知识点的运用。

  2、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得出串联电路的每一个特性时,应将由两个电阻的串联

  扩展到多个电阻的串联。

  3、在习题中都是两个电阻的串联,也要有三个和三个以上的电阻串联出现,不至于只将电阻串联电路停止在初中所学习的两个电阻串联的基础上。

  测量小灯泡电阻评课稿 5

  新课标中指出:“物理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这节课利用不同导体(铜线和镍镉合金线)接入电路,导致小灯泡亮度不同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导体(铜线和镍镉合金线)接入电路,灯亮不同?”从而指导学生阅读,从导电性和对电流的阻碍两方面分析原因,帮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对学生掌握电阻理解其含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对控制变量法及转换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进行了很好的.的渗透,通过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的基本方法通过用小灯泡亮度体现电阻的大小使学生对转换法有了进一步认识,电阻概念是很抽象的一个知识,直接用教材知识下定义学生很难明白,不利于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汽车走不同路面阻碍不同与电阻类比,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电阻的含义。

  测量小灯泡电阻评课稿 6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着有许多感触,即有新的课改精神,又有一些不足之处。现在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如下:

  1、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的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带着疑问去探究。并用语言去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2、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安排上,在探究之前的方案设计上用时过长,使的反馈练习用时有些少,在整个教学环节上显的“头重脚轻”。使得反馈练习的时间不够用。

  3、教材设计

  地位和作用:“伏安法测电阻”是学习并理解欧姆定律之后的一节探究课,是对欧姆定律知识的升华,也是对电压表和电流表使用的更深一层次的`练习。为以后的电学探究左打好坚实的操作基础。

  教材处理:本节内容分教材开门见山的提出用“伏安法测小灯泡在不同亮度下的电阻”,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安排不利于中下等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应用,所以我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用了一定的时间去让学生理解“伏安法测电阻”,所以导课时间比较长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本课的教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精心构筑体验的平台,把握“开”、“引”、“放”三个环节。“开”即开放情境、提供资源,提出课题、交给学生富有探索性的任务。“引”即在学生的探索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探索,而不是超前指路、给结论,更不能“代替”学生得出结论。“放”即“放开来让学生学活”,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鼓励“标新立异”。

  本课采用体验探究的学法,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分析、归纳,突出“做中学”,在体验中去发现、去认识、去领悟。去分析,从而得到结论。最后,由于本人年轻,工作经验不足,在本节课的设教授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希望大家的多多指教,多多批评

  《伏安法测电阻》评课记录

  1、准备相当充分,语言少而精。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自己连接电路实物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实验开展很成功,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了。

  3、能充分体现出小组的合作意识,遇到问题能及时在小组内进行沟通、交流并解决问题。

  4、能将实验的数据完整的让学生展现在黑板上。

  5、在展示电路图和实物连接图时做得很好,能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资源,通过动画展示实物图的连线顺序。

  6、在整个课堂上,安排了两次学生帮助老师检查电路图连接及实物连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进来。

  建议:该实验可以利用定值电阻来代替小灯泡,做起来可能会更好些。

  7、这是一堂很好的实验研究课,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很少,语言都很精练,学生积极性相当高。

  8、能及时对课堂进行评价,并交先完成的组去帮助老师检查其他组。

  9、老师和学生的优势都充分体现出来了。

  10、从教学设计和学生参与情况可以看出对教材挖掘较深,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案。

  小结: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能很好的应用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了许多问题,多次提问,多次让学生讨论,努力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探究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昂,教学效果明显。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多互相听课,加强集体备课,更好的在教学中渗透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更快、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测量小灯泡电阻评课稿 7

  本节内容一是让学生知道电阻是表征导体对点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以及电阻的单位;二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本节教材以电阻概念的定义、电阻的大小和单位、常见的电阻器为核心展开,直接给出了电阻单位的名称、简称、符号。在讲授新课时,我采用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掌握以上各知识点。

  首先,我通过知识链接环节,回顾导体和绝缘体、电流和电压以及电流表的使用,以备课堂新授所用。然后在学习新课环节,我采用学校所倡导的“问题导学、交流合作、展示提高、当堂达标”四个教学环节展开。问题导学部分,我提出问题:导线多用铜、铝制成,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为什么不用它来做导线呢?随后通过演示实验:将甲、乙两段导体分别连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的亮度,引入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再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电阻部分的基础知识点。通过对常温下导体和绝缘体的排列顺序表引入不同材料的导电或绝缘性能不同,进而引导学生展开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学生通过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最后再通过当堂达标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 ---- 控制变量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 但纵观整节课的实施,我仍感到很是失败。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放开手,而是让学生在一个老师有所限定的范围内,根据老师的意愿来猜想;在进行实验环节,因事先未做好充分指导,学生对导学案的使用有些脱节,只是盲目的去连接电路,而对于为什么连?怎样连?都有些盲目。由于在探究实验环节花费时间较长,最后的当堂达标未来得及完成。

  在评课环节,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1.问题导学环节设想不够全面,致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的理解有些生硬。学生为什么要学电阻?电阻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可以从输电线、电炉、电灯等对电阻的不同要求,如果有3伏的电源,而所连接的小灯泡只需2伏的电压,那应怎么解决呢?2.猜想环节可让学生对着导线猜想,交流设计方案,并且为学生解释为什么要用镍铬合金线做实验?3.在总结实验结论环节,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得出,增大学生活动时间,增大练习量。()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测量小灯泡电阻评课稿 8

  《电阻》这一节知识内容不算太难,学生对电阻定律的认识关键在于实验,实验用到的主要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我上完课后,认真反思,记录下下列问题。

  1、在课题的引入上,“为什么用铜铝做导线”,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很简单的,如果能进一步追问“铜做的导线是不是一定比铝做的导线电阻小?”这样在引入上可能更顺畅一些,与本节课的知识关联性更强一些。

  2、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几乎全部的同学操作、动手能力还非常的薄弱,这方面主要还是因为条件限制和以前的不重视。实验室在此之前几乎没什么器材,现在多了一些,但能做的实验非常有限,所以今后应多做实验,并且希望能把以前本应该做而没有做的补上。

  3、这节课的重点是电阻概念及其三个决定因素,在这方面的练习还不够。

  4、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应多展示一些电路板上电阻实物和图片,以及介绍人体电阻等等。

  测量小灯泡电阻评课稿 9

  电阻这节课的设计立足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思路上,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展开教学的。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直接感知出发,逐步形成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先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而不是硬性地将电阻的概念灌输给学生。

  在引入电阻的概念后,用设问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依据生活的经验或情景,将生活与物理紧密的联系起来引出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猜想和探讨,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的新课程理念。由于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学生设计方案和进行实验时,引导学生采用变量控制的方法去研究每一个因素对电阻大小的影响,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探究方案,利用自制教具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探究,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最后对电阻的应用进一步拓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环节,尤其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的教育观念。

  测量小灯泡电阻评课稿 10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着有许多感触,又有一些不足之处。现在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如下:

  1、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的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带着疑问去探究。并用语言去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在课堂教学安排上,在探究之前的方案设计上用时过长,使的反馈练习用时有些少。在猜想与假设的环节中,有很多学生提出的都是错误的猜想,当时我真的有点晕,其实猜想的对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即使是错误的猜想,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讨论、探究来排除。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而我却直到有正确的猜想提出才停止提问。使得反馈练习的时间不够用。

  2、学生探索

  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学生的电流表坏了,我便给了他们一个新的探究课题,只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结果他们真的成功了,虽然误差大了些,但培养的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也把我的`反馈练习改动了一下。让学生们设计只用电流表或电压表测电阻,这样把本节可的教学内容给加深了。

  3、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教材直接提出用“伏安法测小灯泡在不同亮度下的电阻”,所以我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用了一定的时间去让学生理解“伏安法测电阻”,所以导课时间比较长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开放情境、提供资源,交给学生富有探索性的任务。在学生的探索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探索,而不是超前指路、给结论,更不能“代替”学生得出结论。

  本课采用体验探究的学法,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分析、归纳,在体验中去发现、去认识、去领悟。

  测量小灯泡电阻评课稿 11

  本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分析、归纳,突出“做中学”,在体验中去发现、去认识、去领悟、去分析,从而得到结论。这既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整节课大致是按照我预计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但也有个别的学生较粗心,开关闭合之前没把滑动变阻器滑到最大处,导致灯泡烧坏了几个,只有一组学生把电流表短接,幸好我发现及时,才没烧坏电流表。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分析:喜爱这堂课的同学多了,原因是:教师讲的少,自己动手机会多;课堂比较轻松;具有挑战性;但也有同学反映部分同学没有积极性,玩了一节课,什么也没学到;同组的同学太霸道没有别人动手的机会;也有的同学依赖性强,自己不愿动手;还有一点,就是在实验中,讨论的声音始终都很大,有的`是同组成员之间,有的是不同组的;这些迹象表明在实验课中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组内成员间如何协调?教师如何有效监控各个组的动向?怎样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测量小灯泡电阻评课稿 12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再一次体验了物理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从探究活动中深刻地体会了控制变量法的实质,结合转换法的来认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在探究活动中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培养了学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从学生的检测和调查反馈情况来看,就学生的学习这一块的目标基本达到,应该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原本计划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能完整的进行完本节所有课程内容,打算将学生的探究活动设计为教师的演示实验,但是,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物理课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后来,我就想着,我们要转变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师“解放”出来,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是大胆的采用小组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小组的合作讨论探究小组间竞争、教师的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方法来,希望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体验自己的学习过程。

  从学生课堂活动情况以及结果来看,我的尝试还是很成功的:喜爱这样课堂的人达到了88%,原因大多是:教师讲的`少,自己动手机会多;课堂比较轻松;具有挑战性。这样的课堂总是美中不足,有个别同学没有积极性,不敢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什么也没学到;而同学太霸道没有别人动手的机会。这也就留给我们老师要去思考、去想办法如何协调组内成员间的工作任务分配?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测量小灯泡电阻评课稿】相关文章:

灯泡亮了评课稿10-30

灯泡亮了评课稿范文10-20

《小露珠》评课稿08-06

顽皮的小闹钟评课稿09-23

音乐小螺号评课稿12-23

音乐《小螺号》评课稿12-21

二小《整理文件》评课稿06-14

《小壁虎借尾巴》评课稿06-08

《雪地里的小画家》评课稿07-06

真善美的小世界评课稿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