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评课稿(通用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评课稿,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怎样写评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评课稿 1
这是一位新老师的新授课,面对一篇篇幅冗长,情节丰富,人物众多的文章,该老师教材处理大胆,格局大气,充分地展现了一位90后自信张扬的风采。
1、教态自然大方亲切。整堂课上,改老师始终面带微笑,举止自然得体,配上年轻的面孔,真的`很受学生的欢迎;
2、临场应变能力很强。上课了,但是课件却不能播放,在这个时候这位老师果敢放弃课件,改变教学手段,这种临场应变能力放在一位毕业生身上实为难得;
3、掌控主导能力突出。在学生每次发言之后都能及时予以褒评,尤其在朗读指导上,除了让学生分男女朗读给以点评外,还自己范读,对学生做出朗读上的指导,很好;
4、教材处理符合认知。本文在设计中首先让孩子们感知故事的内容,比如主人公?做了什么事?等这些故事情节一一梳理后,很自然地从“读情节”过度到“读人物”,提出你最喜欢那个人物,让孩子们找出相关语段,读一读,演一演。这种由文到人,由浅的感知内容到深的人物形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5、教学思路清晰明了。在评读人物这个环节里,改教师采取的是先演绎后归纳的逻辑思路,让我们的孩子们能在充分的演绎之后,最后理想地归纳出人物的形象特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6、不足之处:面面俱到,人人不落,教材处理重点不突出;还有本文设计强调“对比”并最后是拓展到写作训练,但古文中有所涉及却不突出,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对比”这种手法。但不管如何,对于一位新老师而言,这真的是一堂瑕不掩瑜的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评课稿 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也是鲁迅先生的名篇。
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体会鲁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也可以借鉴文章的写法。所以海桃从导入就问学生平时的写作题材有哪些,例如亲情、友情。不过这里好像不是很贴切,不如问学生有没有写过自己对童年的回忆,这样过渡自然一些。
接下来,她采用抓题目的方式,让学生从题目中读出本文写作的事情先后顺序,空间顺序等,提出本节课重点要读的“百草园”。
在第一段中,让学生找出哪些词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学生找到“乐园”,看出他对百草园的.喜爱。除此还有找到“七八年”的,他离开故乡那么久,还能记得很清楚,看出作者的怀念。也有找到“相见”的,从人与人之间才用相见,看出作者把百草园当成人来写,当成自己儿时的伙伴。这些词语都找得很准备,而且分析也够充分。
下一个问题是本节课的主问题“为什么说百草园是作者儿时的乐园呢?”学生自由读2—8段,找一处做批注,并说明理由。学生找到了雪地捕鸟,此处重点分析了一系列动词,尤其是老师强调他的乐趣在于过程这一点很好。而且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45岁了,还能记得如此清晰,如果没有乐趣,应该不会如此难忘。
接下来更重点分析了精彩段落第二段。
从教学环节来看,过程很清晰,过渡流畅,突出了重点。教学目标也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不过我有一个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有一些主题先行,如上次听过的《我的第一本书》类似,先提炼出“幽默、温暖”,然后去文章里找证据。这样的设计固然不错,但学生的兴趣就少了一点。
如果这样设计也许会更好一些:从百草园直接问学生,鲁迅的百草园是怎样的?结合文章内容来说说。通过哪些手法表现出来的?(记叙、描写、抒情)
一篇散文这些手法是有必要渗透给学生的。然后向学生展示现实中的百草园其实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菜园子,没有任何特色。为什么在鲁迅却写得如此生动有趣?此处交代了写作背景。这样带着悬念,学生的兴趣应该会更浓一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作者笔下的物其实是内心感情的投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评课稿 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的课文,通过对鲁迅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环境的描述,展现了鲁迅对落后社会状况的强烈不满和对改变社会的追求。同时,文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及对乡村生活、民俗、宗教的描述,为读者展示了鲁迅的成长环境和民间文化的特点。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评课总结: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准确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情感,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以及学习本文生动的描写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这些目标展开,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环节清晰,过渡自然
本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得十分清晰,从导入新课到分析课文,再到总结归纳,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过渡自然。教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再引出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析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分段分析,最后总结归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条不紊。
三、教学方法多样,效果显著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指导、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通过朗读指导,学生感受到了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了课文的主旨和写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交流了思想,共同解决了问题。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升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表看法,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板书设计美观实用,辅助教学效果好
本课的板书设计十分美观实用,教师充分利用了黑板的空间,将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手法等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方便了学生进行笔记和复习。
六、建议与改进
尽管本课的教学效果显著,但仍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分析课文时,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思想,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在朗读指导时,教师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语音、语调等细节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更加具体地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评课稿 4
一、教学目标达成
授课教师精准把握教学目标,既引导学生感受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体会作者儿时的欢乐,又深入剖析了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那段求学经历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课堂上,通过朗读、赏析等活动,学生能很好地领悟文中的'妙处,目标落实到位。
二、教学方法运用
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讲解课文背景知识时条理清晰,为学生理解文本奠定基础;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百草园中动植物、趣事的看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在赏析段落语句时,巧妙引导学生关注用词、修辞,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三、课堂流程设计
导入环节,以回忆童年趣事吸引学生注意力,自然引出课文主题。新授过程,从百草园的景、物、事逐步过渡到三味书屋的学习日常,过渡流畅。结尾处,总结归纳作者成长轨迹蕴含的深意,引发学生思考,课堂结构完整、紧凑。
四、学生参与度
整堂课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小组讨论时各抒己见,发言踊跃,回答问题准确到位,可见教师给予学生充足思考空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成长。
五、改进建议
时间把控上,可适当缩减背景介绍时长,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进行拓展写作,如模仿文中描写童年乐园的段落,写一写自己的儿时天地。
在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当下学习生活,进一步加深情感共鸣,使学生对课文感悟更深刻。
总体而言,这堂课亮点颇多,教师教学功底扎实,学生收获颇丰,若在细节上优化,将更趋完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评课稿 5
今天我有幸观摩了一节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语文课,感受颇深。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评价和反思。
一、课程导入新颖有趣
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教师采用了生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实景,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学生们对课文中的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文本解读深入细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特别是对百草园中的景物描写和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教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了作者鲁迅先生的情感变化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三、语言品味与鉴赏
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是对文章语言的品味与鉴赏。教师选取了课文中的经典语句,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鲁迅先生语言的独特魅力。通过品味语言,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多样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特别是角色扮演环节,学生们通过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亲身体验了文章中的情境,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五、注重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引导
本节课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教师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过程,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珍惜当下的情感。同时,教师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勤奋刻苦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六、改进建议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时间分配上,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讲解可以更加均衡一些,避免过于侧重某一部分。另外,在提问环节,可以设计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总之,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语文课。教师以精湛的技艺、生动的语言、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经典文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得到了情感和价值观的熏陶。我相信这节课将对学生们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评课稿 6
一、教材处理
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紧扣单元主题,突出了文中童年生活场景对比这一重点。将百草园部分的趣味盎然与三味书屋的严谨求学细致展开,详略得当,既让学生沉浸于作者丰富的童年回忆,又能精准把握知识要点,为后续深入探究文本内涵搭建了良好框架。
二、课堂氛围营造
开课伊始,教师凭借生动的`语言描述,瞬间把学生带入怀旧氛围,与课文的时代气息接轨。在讲解过程中,适时穿插幽默风趣的话语,如模仿寿镜吾老先生的神态动作,引得学生阵阵欢笑,课堂轻松活跃,学生在愉悦中求知。
三、朗读指导
重视朗读环节,教师亲身示范,对重音、语调、语速把控精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情感变化。从百草园段落的欢快激昂,到三味书屋部分的沉稳舒缓,学生跟随朗读指导,逐步走进作者内心世界,朗读成为理解文本的有力助推器。
四、知识拓展
巧妙拓展课外知识,引入鲁迅同期作品片段,介绍当时社会教育风貌,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明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仅是个人回忆,更映照时代特征,加深对课文深度与广度的理解。
五、不足之处与建议
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参与度不均衡,教师可进一步加强引导,鼓励内向学生大胆发言,确保全员参与。
在文本分析时,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作者对封建教育含蓄批判之处,可多提供些背景资料辅助解读,帮助学生吃透难点,提升课堂实效。
综上,这堂课可圈可点,授课教师展现出较高教学素养,若改进细微瑕疵,课堂质量将更上一层楼。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12-23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通用12篇)10-30
到太空去评课稿范文07-24
从算式到方程的评课稿(精选10篇)11-20
从算式到方程评课稿(精选5篇)11-03
《春到梅花山》听课记录及评课稿07-09
《三峡》评课稿12-22
高三语文评课稿10-20
初三英语评课稿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