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惠子相梁》的教案设计

《惠子相梁》的教案设计

时间:2025-03-04 09:00:15

关于《惠子相梁》的教案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惠子相梁》的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惠子相梁》的教案设计

  《惠子相梁》的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走近庄子,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2、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诵--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 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索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的练习,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和其中所折射出的庄子的思想。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当时诸侯争霸,战事频繁,政局动荡。生逢乱世的先贤圣哲们,或是奔走呼吁宣扬自己的治国策略;或是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处世哲学,于是给后世传下了蔚为大观的先秦诸子散文。虽然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斗转星移,但是先秦诸子散文绝对是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的的璀灿恒星。而传承中华文明,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已经陆续学习了诸子散文中的代表作品如《论语》、《墨子》、《孟子》,今天就让我们再走近庄子,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睿智机敏、诙谐幽默的大家风范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通读课文,掌握基础

  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相 鵷** 夫 醴泉 鸱 吓!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或谓惠子曰

  ②夫鵷** 发于南海

  ③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④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四、朗读课文,翻译全文。

  1、翻译要求:

  (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同桌合作,共同翻译全文。

  (2)、翻译过程中注意省略内容的恰当补充。

  《惠子相梁》的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2、体会对比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庄子淡泊名利,崇尚生活情趣的人生态度。

  【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

  【难点】

  比喻在表情达意作用。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宋国蒙城人。战国著名思想家,杰出文学家。

  2、一词多义:

  吓:

  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动词吓唬)

  相

  惠子相梁(辅佐。做宰相,动词)

  欲代子相(辅助军主的人,相当于后世所说的“宰相”,名词。)

  3、古今异义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国,古意:国都。今天:国家)

  或惠子曰(或,古意:有人。今意:或者表选择的连词)

  于是鸱得腐鼠(于是,古意:两个词,在这时。今意: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4、词类活用:

  惠子相梁,庄子望见之(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5、特殊句子:

  搜于国中(状语后置语)

  过之,仰而视之曰(省略句,“仰而视频之”的是“鸱”)

  6、整体把握:

  ⑴ 惠子相梁:

  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与功名富贵着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这则故事很富有趣味性,主要表现在:其一,故事发展常常出于人的意料之外。其二:人物形象成鲜明对照。

  ⑵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则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收感染。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史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① 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

  ②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③ 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认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⑶ 问题研讨:

  ① 庄子讲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② 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

  8、课堂练习:

  从本文的`两则故事中选一则改编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总结:本文通过写惠子相梁之后猜疑庄子取代自己而又被庄子言辞反击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禄的宝贵者,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淡泊的态度.

  【板书设计】

  一(1):庄子来梁看望惠子。

  二(2~3):惠子极怕庄子取代他的宰相职位,于都城大力搜捕。

  三(4):庄子机智﹑风趣地表达自己的态度。

  《惠子相梁》的教案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如“相”“或”“国”等,掌握其意义和用法212。

  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思想,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1315。

  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和欣赏文言文的能力,学会通过比较分析人物特点214。

  理解比喻的深意,学会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1215。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213。

  引导学生理解庄子淡泊名利、清高自守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415。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212。

  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1315。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故事的寓意及如何看待庄子的.志趣214。

  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体会其幽默与讽刺的风格1215。

  三、教学方法

  整理法:将重点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类整理213。

  比较法: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体会他们不同的志趣1214。

  朗读法:通过加强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表达效果215。

  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散文的写作特点1315。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故事导入:讲述庄子拒绝楚王邀请的故事,引出庄子淡泊名利的特点212。

  示例:庄子在河边钓鱼,楚王派使者请他做宰相,庄子以“神龟”的故事婉拒,表明自己宁愿自由生活215。

  提问:庄子为什么拒绝做官?他对名利的态度是什么?

  (二)学习《惠子相梁》(25分钟)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强调重点字词213。

  重点字词:相(做宰相)、或(有人)、国(国都)、吓(拟声词/动词)212。

  翻译课文:学生分组翻译课文,教师补充并讲解重点句子1315。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214。

  示例句子:

  讨论分析

  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庄子),鸱比喻醉心利禄的小人(惠子),腐鼠比喻功名利禄213。

  惠子:醉心利禄,心胸狭窄。

  庄子:清高自守,淡泊名利1215。

  文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

  庄子讲“鹓鶵与鸱”的故事有何用意?

  (三)深入探究(10分钟)

  提问:庄子如何看待功名利禄?他的态度对我们有何启示?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讨论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1415。

  拓展阅读:补充庄子“濠梁观鱼”的故事,进一步体会庄子的思想境界1315。

  (四)布置作业(5分钟)

  背诵课文:熟读并背诵《惠子相梁》212。

  写作练习:以“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为题,写一篇短文,想象惠子听完故事后的反应15。

  五、板书设计

  惠子相梁《庄子》 重点词语:相、或、国、吓 人物特点:惠子——醉心利禄,心胸狭窄 庄子——清高自守,淡泊名利 寓言特点:比喻巧妙,讽刺辛辣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故事导入和对比分析,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人物特点和寓言寓意。

  改进建议: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人物心理。

【《惠子相梁》的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惠子相梁》教学设计08-28

《蜀相》教案设计08-06

《蜀相》备课教案设计05-14

《夏》梁衡08-21

《蜀相》杜甫09-08

《梁惠王下》07-18

《夏感》梁衡10-10

《夏感》梁衡07-29

《壶口瀑布》梁衡10-24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