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生命鞠躬》精品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向生命鞠躬》精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向生命鞠躬》教学设计1
执教者:
朱春霞
教学目标:
1、抓住作者的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蚂蚱顽强的精神,感悟生命的意义。
3、圈划文中重要的词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蚂蚱顽强的精神,感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方法:
综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板书:《向生命鞠躬》
2、题目中有一个动词——鞠躬,这可是个很不寻常的动作。想一下,鞠躬这个动作通常是表达怎样的感情?
明确:尊敬
3、看了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
明确:谁向谁鞠躬?
为什么鞠躬?
4、好,我们就从文章中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
要求:⑴编写小节序号
⑵了解课文大意
2、谁向谁鞠躬?
明确:我向一只蚂蚱鞠躬。
3、有没有同学见过蚂蚱?
明确:蚂蚱,生活在夏天的田野中,东窜西窜的,到处都是。
4、一只蚂蚱,多么平凡渺小的一个生命,向它鞠躬?作者似乎有些大惊小怪。我也见到过不少蚂蚱,反正我是从来没有向它们鞠躬过。你们觉得呢?
明确:文中的这只蚂蚱并不平凡,甚至可以说它很伟大。
三、分析文中蚂蚱的形象。
1、文中的这只蚂蚱有哪些特殊的地方呢?
学生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明确:生存环境:萧瑟的初冬
(“惟一”“倔强”)
遭遇:被草杆穿过身体
又被草杆穿过身体
精神:顽强
3、这三点中,哪一点最重要?
明确:第三点,它是本文中心的一部分。
4、另两点与第三点也是一脉相承。让我们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5、请一位学生朗读第2、3两小节。
6、作者称它是“惟一”“倔强”活着的蚂蚱,仔细品味这两个词语,你觉得它们体现了这只蚂蚱的什么特点?
明确:生命力顽强。
7、学生快速浏览第4到第10小节。
8、这一部分内容与顽强精神有何联系?
明确:遭遇到这两次突如其来的不幸后,蚂蚱的逃生经历体现了它的顽强精神。
9、教师小结。
明确:所以,这三个特点是一个整体,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这只蚂蚱的顽强。
四、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1、随着文章的深入,作者由外而内地给我们展现了蚂蚱身上的一个又一个特殊之处,而作者的情感也随之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让我们到书本中去找一找,作者的情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在哪几小节中体现?
明确:惊讶、漠然、好奇、震撼。
2、让作者惊讶的是什么?
明确:在初冬的山上,一切生命活动似乎都已沉寂,但这只本应在夏天活动的蚂蚱却还活着,让作者感到惊讶。
3、学生默读第4、5两小节。
4、这两小节写了蚂蚱第一次被我用草杆穿过身体,你们看后觉得怎么样?
明确:残忍、可怜……
5、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残忍,把一只蚂蚱活生生地穿在了草杆上?
明确:为了防止蚂蚱逃跑;因为蚂蚱是害虫。
6、推测一下,作者当时应该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漠然。
7、蚂蚱逃脱后被作者第二次穿上了草秆,这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好奇。
作者很好奇,他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方法逃跑。
8、之后,面对他看到的那一幕,作者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震撼。
9、作者之所以感到震撼,是因为他目睹了一个奇迹。
那是怎样的一个“奇迹”,你们看懂了吗?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一张示意图。
10、请一位同学把第10小节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11、看到这样的场景,不仅作者深受震撼,相信同学们也挺感动的。圈划这一小节中最打动你的词语或短语,并简述理由。
12、学生交流。
13、全体学生朗读第11小节。
五、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1、实际上对这只蚂蚱而言,逃不逃生的结果都一样,反正都是死,它这样痛苦而死是否值得?谈谈你的理解。
四人小组讨论。
2、选派代表交流。
3、教师小结
明确:生命是非常美好、珍贵的东西,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但是,老师觉得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比如自由,比如正义、比如信念,比如……
如果生命不承载这些高尚、有意义的东西的话,它也只是一张白纸,毫无价值可言。正如闻一多所写的,“生命是张……”
学生背诵。
4、文章题目为什么是《向生命鞠躬》?能否改成《向那只蚂蚱鞠躬》?为什么?
明确:更具有广度和深度。深度:这只蚂蚱是顽强生命的代表,作者向它鞠躬其实是向一种叫顽强的精神鞠躬;广度:这只蚂蚱是顽强生命的代表,作者向它鞠躬其实是向一切顽强的生命鞠躬。
回家作业:你是否为那只蚂蚱而感动?你是否为那种顽强精神而感动?那只蚂蚱已经死去,那就让我们为它立一块墓碑吧,请你用一二句话,为它题写墓志铭。
课后反思:
对于渗透“两纲”教育来说,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就有着人文性,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只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就受到其影响和教育。如这篇《向生命鞠躬》,作者的情感态度明确强烈。我引导学生紧随着作者的脚步,对那只蚂蚱的认识不断深入,和作者一起由惊讶漠然到好奇再到震撼,较真切地体会到文中蚂蚱的顽强的精神。接着,我由此展开,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并结合之前刚学过的闻一多所写的《色彩》,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课后布置的作业也是围绕着对顽强精神的理解而进行的,让学生加深体会。应该说,这节课上得效果是不错的,从学生回家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他们对课上所说的顽强精神和生命的意义是很能认同的。
《向生命鞠躬》课堂教学实录
自主推荐课《向生命鞠躬》课堂实录
双龙中学李素华
师1:.中国农村有句俗话:“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多高”,指的是秋意渐浓,天气凉爽,蚂蚱失去了原有的活力,直至死亡,而今天这个故事中的蚂蚱却顽强的活到了初冬,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到初冬的一座荒凉的小山上去走一走,看一看这只顽强的蚂蚱,今天我们学习....
生:《向生命鞠躬》
师1:读到这篇文章时候,我深深的为蚂蚱的顽强的生命力震撼着,所以我们耀星组选择了这篇文章,相信大家读后也会为之震撼的。
师1:看看我们的阅读目标吧,齐读一下第三的核心目标。仔细阅读目标链接中方法哟。
师1:看看你们的自主预习的效果吧,哪个组来展示?
幸福组:展示重要的字词。
团结组:补充重要的字词。
自信组:也补充了重要的字词。
师2:给每个展示的小组评分,重要的字词就是要像他们那样,从字音、字形、和词义(尤其要根据语言环境理解)来积累。
师2: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烈火组:我在带儿子爬山捉到一只蚱蜢穿起让儿子玩耍,结果蚱蜢两次逃生让我和儿子为之震撼。
黑峰组:应该加上时间初冬,还应说是为蚂蚱顽强的生命震撼二鞠躬。
师3:给展示盒补充小组评分。
师3:嗯,概括故事应该抓住记叙的.要素。朗读展示你感悟最深的片段吧。
自信组:展示朗读。
阳光组:展示朗读。
师4:给每个展示的小组评分。
师4:朗读必须把握好朗读的技巧。
师1: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分工、自学、传递、整合、表述学案上的。问题,形成组内解读成果,再抽组进行班级展示和抽组开展评价。
生:分组分工在组内学习。
师1:展示问题1.当我捉住并穿起蚂蚱让儿子玩耍,“我”做得心安理得,后来情感态度却不一样了。从“我”对蚂蚱称呼的变化,说说“我”和儿子对蚂蚱态度的变化。
幸福组:展示交流了表格中的空白。
阳光组:给幸福组打分并做了补充更正。
师:称呼害虫时候没有惊喜的情感的。
师1:展示问题2:我对蚂蚱弯腰鞠躬是因为蚂蚱的怎样具体表现?(请抓住具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按照目标链接里句式来赏析交流)
团结组:歇一歇,停下来歇一歇。可见蚂蚱的很脆弱了。他还顽强的抗争。
自信组:死死抱住,为生命顽强挣扎让人震撼。
幸福组:麦秆渐成弓形,蚂蚱分离的顽强让人震惊。
烈火组:1腿一松,滚落,蚂蚱拼搏到最后,挣脱束缚,死去了。可见它的顽强的生命力,所以我鞠躬。
师:对,滚落了之后,它的生命就走向了一个尽头。那么我们看蚂蚱在抱、爬、跳、歇、滚落之后,它走向了死亡,仅仅从这些吗?文章中是否还能找到另外的文字?
生:第九段“爬、跳”(师板书:跳)
师:我们要注意这些修饰语,“间或无力”地“跳”,间或无力,我们感觉到它已经收到了重创。那么它在“爬跳”的时候,“我”在干吗?
生:我点着二支烟,眺望远景。
师:是,眺望远景,那么当时“我”的心理有什么感受?(师板书提示:心理)先请坐,还有其他同学吗?
生1:好奇,想看一下蚂蚱是怎么逃生的。
师:哦,好奇。一开始是好奇,那接着呢?随着蚂蚱的这一系列动作,“我”的心理一直都是好奇吗?还是说?
生:后面发生改变。
师:怎么改变的?
生:从好奇到了敬佩。
师:他直接从好奇到了敬佩,是吧?
生:哦,还有震撼。
师1:展示问题3.我向这个顽强的生命鞠躬,对不对?我把他穿过一次,逃了再抓来再穿一次对不对?说说你的理由。
幸福组:鞠躬是对的,穿起也对,因为他是害虫。
雷火组:害虫也是生命,不应该穿起的,
幸福组:既然是害虫,死也五所谓呀。
团结组:是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都应享受在美丽的大家园啊。
幸福组:是生命都值得尊重。
师1:用你喜欢的形式来表达你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吧。
生1:朗诵生命的名言
生2:朗读生命的诗歌。
生3:朗诵生命的名言。
生4:朗诵自创的诗歌。
生5:讲述生命的故事。
生6:唱起生命的歌曲。
生7:用身体语言和有声语言结合展示。
师1:总结本节课。
师:像蚂蚱那样具有顽强精神的生命是值得我们诚挚的敬意,老师觉还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比如自由,比如正义、比如信念,比如……如果生命不承载这些高尚、有意义的东西的话,它也只是一张白纸,毫无价值可言。我们自己是生命之帆的舵手,如何航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师:总结这节课的亮点与不足。
师:整篇文章的学习就要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希望以后大家还有机会交流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这个引导和总结也未免太简单,难道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学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作者对生命敬畏之情哪去了?语文课堂互动也是要以文本为依托的,难道这篇课文的主旨就是告诉学生看问题要从不同角度?这是典型的架空文本的总结。)
综观这堂语文课,从师生互动的角度看,起码是低效的,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互动的实质没把握准。像这样打着“互动旗号的控制普遍存在于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是程式化的师生互动形式多样,最常见的是教师一呼,学生百应。如教师光说出上半句,学生接下半旬;或者教师习惯性地以“对不对?~好不好?舢是不是?等方式发问,学生无需任何思考,甚至可以不去理会教师究竟问的是什么问题,就以机械地用“对”‘‘好~‘是”等来对付。这样的互动,无法使学生的思维形成碰撞,导致互动流于形式。
2、方法上单一而无意义。这堂主要采用的就是问答法,当然教师也试图用上讨论,但都开展不起来。比如在教师抛出“同学们对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时,学生只是在机械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没有引发学生之间的互动。
3、教师过于按照自己的预设来上课。表面看来,是教师在让学生说,可是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教师生怕学生会“走轨。缺乏对互动生成性的挖掘。
实践中,课堂互动活动的低效性直接表现为或者是学生在互动活动中不动,对教师的要求反映较冷淡,或者是气氛虽然活跃,甚至教师和学生看起来都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没有深度,也没有时间让学生进行深层体验和思考。换句话说,就是无法在互动中“给学生一种理智的欢乐一一种经过思考后豁然开朗的情感体验
《向生命鞠躬》阅读练习及答案
向生命鞠躬
李志林
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工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的初冬。
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剩下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而了无生气。置身在这空旷寂寥的山上,更多感受的是一种原始的静谧和苍凉。
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惊恐地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惟一至今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我蹑手蹑脚地靠过去。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很衰老或孱弱,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这只周身呈土褐色的蚂蚱因惊惧和愤怒而拼命挣扎,两条后腿有力地蹬着。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必被它逃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身体的末端捅入,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它用前腿揽刮着,那是它的血。
我将它交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的,是害虫。”
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它盯视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是新鲜,或许他在指望从土里刨出点什么东西来。
我点着一支烟,眺望远景。
“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
我扭头看去,见儿子只握着一根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寻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已受到重创,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未找出两步就轻易地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又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并没有离开,而是蹲在儿子旁边注视着。我要看看这五脏六腑都被穿透的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竟能逃跑!
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的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不放。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和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儿子的手稍一松懈,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它每爬行一毫米,都要停下来歇一歇,或许是缓解一下身体里的巨大疼痛。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而已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我大张着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这悲壮逃生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我相信我正在目睹着一个奇迹,一个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当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蹬,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精疲力竭了,生命所赋予它的最后一点儿力量,就是让它挣脱束缚,获得自由,然后无疑地,它将慢慢死去。
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再没有动。我抬眼一看,原来他早已如我一样,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
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它太厉害了!”
我明白儿子的意思。他其实是在说:“它太顽强了!”
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4分)
①倔强②静谧
③蹑手蹑脚④麦茬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语境义:(3分)
①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惟一至今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倔强:
②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第一个“鞠躬”:
第二个“鞠躬”:
3、作者两次将蚂蚱捉住,穿在草秆上,其前后感情是否一样?概括叙述作者对蚂蚱的感情变化。(2分)
4、第四段“蚂蚱的嘴里……那是它的血”,第十段“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两次提到“流血”这件事有何作用?(2分)
5、蚂蚱会尽力向生命挑战,你还能举出哪些有这种精神的人或事物吗?(至少举出两个事例)(2分)
6、通过阅读本文,请你谈谈对生命含义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jiàngmìnièchá
2、顽强;弯身行礼或表示敬意的一种动作;心中充满敬意。
3、不一样。第一次,作者只是为了给没见过世面的孩子玩,抱着一种戏弄的感情。第二次,则是好奇,并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敬意。
4、第一次只是从嘴里滴血,第二次则是血把草秆染绿,说蚂蚱受了重创,突出了蚂蚱为重获自由不懈努力的精神。
5、略
6、略
《向生命鞠躬》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圈词划句品读蚂蚱逃生的“悲壮”,感受其渴望自由、顽强斗争的精神
2、情意目标:
(1)尊重这种具有执着顽强坚韧精神的生命;
(2)学习这种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捕捉、分析关键字词句,了解蚂蚱生命力的顽强。
三、教学难点:
初一的学生思想还比较浅薄单纯,对文章的分析只会就事论事,感情也只会停留在感悟这只蚂蚱的顽强上,因此,引导学生认识并发现我们生活中类似的生命,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入一步就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常规
1、课前演讲《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2、学生自由点评。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蚂蚱的故事。你了解蚂蚱吗?中国农村有句俗话:“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多高”,指的是秋意渐浓,天气凉爽,蚂蚱失去了原有的活力,直至死亡,而今天我给你们讲的这个故事中的.蚂蚱却顽强的活到了初冬,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到初冬的一座荒凉的小山上去走一走,看一看这只顽强的蚂蚱,今天我们学习《向生命鞠躬》
(三)整体感知
1、检测学生预习效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
2、师生共同探讨“我”对蚂蚱称呼的变化,以及“我”和儿子对蚂蚱态度的变化。
(板书)
称呼
我的态度
儿子的态度
害虫
漠视、玩弄
不感兴趣
遇难者、小玩意儿
同情、意外
不感兴趣
悲壮的蚂蚱
震撼
震惊
顽强的生命
鞠躬
敬畏
(四)重点研读
1、蚂蚱的“顽强”具体体现在哪里?请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作点评交流;
(板书)
被捉
初逃
再逃
悲
拼命挣扎
挣脱束缚
获得自由
壮(用生命的代价)
2、正是因为“悲壮”,所以我下意识的向蚂蚱鞠躬。你怎样理解“向生命鞠躬”?
明确:哀悼、歉意、尊敬
(五)总结拓展
1、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生命值得我们为之鞠躬的呢?(畅所欲言)
共同之处:为了自己认定的目标竭尽全力并用极大的坚韧去承受的生命。
2、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样的生命?郁达夫的话。
(1)尊重这样的生命(板书:向生命鞠躬)
(2)学习这种顽强的精神。
3、总结本课主题: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目的,通过对蚂蚱顽强生命的具体分析,我们学习了那些顽强坚韧宁死不屈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而且明白了,我们理应对具有这种精神的生命表示我们最诚挚的敬意,我们应该爱戴他们,向他们鞠躬。
4、拓展:本节课上完了,你对生命有何感悟?请说说你的“生命感言”。
(六)布置作业:认真完成试卷。
《向生命鞠躬》练习题
1、课文第一节中,“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的初冬”,这一想法指的是。“实现”了的原因是这次爬山的经历让儿子。
2、第二节是描写,它的作用是
3,第十节中“不经意间”可换为,说明了
,而两个“抱住”则体现了
4,你同意文中第11节“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不可能发生”这一说法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5,这个顽强的生命拼死挣扎的结局还是最终“慢慢的死去”。逃也是死,不逃也是死,但是逃死得快,不逃死得慢,逃死得痛,不逃死得不会那么痛苦,我们可能永远也不能了解这只蚂蚱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我们大家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而且好奇心也是极强的,那么请大家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写出这只蚂蚱悲壮逃生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字数200-300字。
《向生命鞠躬》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要求:
1、能力目标:通过对字、词、句的朗读、分析把握人物情感。
2、情意目标:体会生命的顽强、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
分析、领悟生命的顽强、抗争精神。
三、教学难点:
由文中的“以小见大”拓展到课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小时候你有捕捉小动物的经历吗?说一说。(学生交流)
还记得当时的感受吗?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已渐渐淡忘。那么,今天我们一同来看一个类似的故事——《向生命鞠躬》,也许你能从中找回点什么……
2、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中的“我”对蚂蚱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找出相应地方,作上记号,自己读一读,品味品味)
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由“厌恶”到“同情”再到“钦佩”)
3、“我”为蚂蚱而感动,被它所震撼,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震撼呢?
(学生个别读,体味;后全班齐读、领悟、感受)
(集中在第4、10、11节)
4、结合刚才的体会说说你对“向生命鞠躬”的理解。
5、讨论:一只蚂蚱为自由宁舍弃生命,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小小的蚂蚱尚能如此,那么人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又该具有怎样的精神?
(结合所学篇章、所知事例讲述)
6、总结:所有生灵都有生的权利,任何追求自由的生命都是令人尊敬的。人最宝贵的也是生命。生命惟其有拼搏、有追求、有希望,才显示出其高贵的价值,自由永恒的本质!蚂蚱的逃生是一件普通的小事,但从一件小事中看到了生命的可贵,看到蚂蚱身上那种为生命、为自由顽强抗争的精神,这种“以小见大(从小的事情中得出大的道理、感悟)”的构思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7、作业:欣赏《佛心》,结合《向生命鞠躬》,谈谈你的感受。
(包括内容、形式)
教学设计说明:
1、思考部分通过熟悉态度变化来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作者情感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作者对蚂蚱由“厌恶”到了“钦佩”,为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所感动,于是作者弯腰,向其鞠躬。
2、回顾全文,分析课文,体验生命的抗争、生命的顽强。同时加强对文章字词句的欣赏与理解。
3、“以小见大”由文中具体事件得出,引导学生领悟“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及作用。(体会文中“以小见大”的方面)
4、欣赏文章的过程请学生分析“以小见大”。
5、作业是对文章的巩固练习。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较熟练地复述故事,把握故事情节。对“生命”这一主题也有一定的感悟(曾经学习过《藏羚羊跪拜》、《石缝间的生命》等文章)
点评《向生命鞠躬》
顾老师的课《向生命鞠躬》内容选得好,结合两纲教育,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和人文性。顾老师在教学中突出了这个主题,运用问题教学法和互相交流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伟大。所有生灵都有生的.权利,任何追求自由的生命都是令人尊敬的。人最宝贵的也是生命。生命惟其有拼搏、有追求、有希望,才显示出其高贵的价值,自由永恒的本质!蚂蚱的逃生是一件普通的小事,但从一件小事中看到了生命的可贵,看到蚂蚱身上那种为生命、为自由顽强抗争的精神。教学始终从文本出发,自然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思考,一只蚂蚱为自由宁舍弃生命,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小小的蚂蚱尚能如此,那么人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又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向生命鞠躬》一课教学目标合理明确,清晰具体,切合学生实际,体现语文课特点。老师切实地落实了“两纲”教育,注重把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同时也充分体现二期课改精神,十分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品读文本,训练捕捉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教学环节自然过度,教学目标科学合理,设计的问题张弛有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氛围较好,充满了活力。这堂课虽然没有运用到多媒体,但是并不影响学生的研读和理解,相反给了学生更多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与感悟。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借鉴。
《向生命鞠躬》教学设计4
现状:
部分同学视父母的爱为束缚、为压力,一方面躲避父母,另一方面放逐自己,让自己纠缠于消极情绪中不能自拔。我们要感受生命的厚重、活出生命的精彩;感恩难得的生命,感恩给我们生命的父母。
活动目标:
(一)情感目标:通过这样一个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能够体悟到生命的可敬、亲情的温暖,从而拥有一颗感恩、虔诚之心,并能把这种的心情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增强他们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组织能力。
参加对象:
棠湖中学高一(19)班全体同学
活动的准备:
1、分工收集材料(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并围绕主题进行筛选整理。
2、围绕主题准备朗诵。
3、根据班会主题确定整体思路,由学生撰写主持稿。
4、制作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引子: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些同学忘记了自己需要成长,变得懒惰和无聊;有些同学忘记了感恩,变得狭隘和固执;有些同学忘记了自己该承担的使命,变得迷茫和失落……我常常想,生命应该有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令人肃然起敬生命力;人应该常怀感恩之心,让你的心充满温暖和明净。高一(19班)《向生命鞠躬》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第一部分:感受生命
A(王):生命,在不经意间冲破重重险阻,傲然伸出稚嫩的头
B(叶):生命,只有坚强经历风风雨雨,才会由稚嫩走向成熟
A(王):戈壁沙漠中的一棵小树,却能给迷路的跋涉者以希望
B(叶):岩石下的一颗种子,也在酝酿破土而出,展示勃勃生机
A(王):不同的生命有不一样的壮观和坚强
B(叶):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自己的舞台和精彩
AB:下面请欣赏视频《勇者——谢坤山》
A(王):看了《勇者——谢坤山》,能否从这个只有一只眼、一条腿的勇士身上感悟到了什么呢?请同学谈感想……
教师总结:谢坤山的肢体是残缺的,但是他的坚强和乐观却拯救了我们一群群健全的人。可见,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只有实实在在的体验苦难,勇往直前的拼搏,才能在绝望中找到希望的缝隙,茁壮成长。每一个生命的诞生,是亿万分之一的偶然,每一个生命的诞生,也就开启了一片世界。
第二部分:感恩生命,感恩父母
A(王):落叶在空中盘旋,那是大树对大地的感恩
B(叶):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那是白云对蓝天的感恩
A(王):感恩生命,因为生命使每个细节都无法替代和复制
B(叶):感恩生命,因为生命给了我们火红的活力和鲜亮的青春:
AB:下面请余艳丽等同学诗朗诵《感恩生命》……
感恩生命
女娲从逝去的远古飘来
胡闹一番便杳无踪迹
西方人做了个梦
因着顽昧无知
释放了亚当与夏娃
默契了东方与西方的生命
很难想象
亿万分之一的巧合的机会
双子在天缘中结合
仅仅,仅是那么完美的一对
十月心血的孕育
在一朝中呱呱下坠
暖烘烘的旭日滚来
和煦的春风温柔拂起
天空横过彩虹
满是红光的屋室溢满香气
这些在刹那间齐聚
全为新生命而欢喜
天地之精华集于一身
拂掉原始
就是不可逾越的万物灵长
为此,唱起赞诗
感恩难得的生命
感恩一个命运的开始
教师总结:
生命的诞生,也许只是某个偶然的机缘,也许真如达尔文所言是物竞天择的结果,无论是天真烂漫的神话想象,还是缜密细致的科学考察,都在向我们昭示,生命来之不易,感恩难得的生命,感恩一个命运的开始,更该感谢让我们降生于世的父母。
A(王):当我们第一次独立迈步的时候,第一次歪歪扭扭写出字的时候
B:(叶)是父母在旁边耐心地教导我们
A(王):我们遇到困难时,能倾注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
B(叶):当我们受到委屈时,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
AB: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的信念!
A(王):在这信念的背后,是他们无私的关爱和包容。
B(叶):在这信念的背后,是他们殷切的期盼和鼓励。
A(王):母亲,你用你温暖的怀抱抚慰我受伤的心
B(叶):父亲,你用你宽阔的肩膀承担我所有的过错
AB: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我们依着坚实的大山,在流水的滋润下一天天长大
A(王):我们是家里的宝贝,早已习惯接受父母的爱,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已经麻木
B(叶):但是我们理解理解父母吗,我们又对父母了解多少?
(一)现场调查:你是否了解你的父母?
(1)你父母的睡眠时间是____________小时?
(2)你父亲的体重是_________?
(3)你父亲工作________小时?
(4)你母亲穿_______码鞋?
(5)你父母喜欢颜色是________?
(6)你父母喜欢水果是________?
(7)你父亲的爱好是_________?
(8)你妈妈生你的时候是顺产还是难产?
(9)母亲的家务时间是_____小时?
B(叶):父母情深似海,我们却对他们了解甚少,对此,同学们有什么看法呢?
(二)自我反省
教师总结: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也是无悔的,子女在享受这份爱时请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庆幸父母给了你一个健全的身体,感谢父母让你丰衣足食,更应该感激的是他们让你接受教育、成就了你……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们拿什么来报答父母如山河一样高远的恩情呢,我提议:每位同学下去用最美的信笺和文字、带着诚心,为父母写一封信交给我,半期过后的家长会,我会亲手把他们交给各自的爸爸妈妈。
A(王):四度春风化绸缪
B(叶):
几番秋雨洗鸿沟
A(王):黑发积霜织日月
B(叶):粉笔无言写春秋
A(王):蚕丝吐尽春未老
B(叶):烛旧成灰秋更稠
A(王):春播桃李三千阙
B(叶):秋天硕果满神州
第三部分:老师,谢谢您
A(王):我们要感谢的不只是养育我们的父母、还要感谢教会我们知识,教会我们做人的老师。
B(叶):请各科科代表上台,代表全班同学表达对老师的感谢
唐静老师,您用真情传播着智慧的火种,就象那冬梅吟唱着早春的歌声
喻良刚老师,您是那夜里的探灯,引人走出科学的迷宫
张燕老师,你用红烛燃烧着亮丽的生命,挥洒着青春的A、B、C
杨军老师,
刘永兰老师,
文蕈老师,您是宽容的象征,象是雕塑家,塑造着我们的灵魂
叶超老师,您传播着快乐,在历史的章程上书写着幽默的言语
曹凤蓉老师,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同学的心房,无数颗心被您牵引激荡,连你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日光
B(叶):李昕老师,您是歌唱家,让知识的清泉丁冬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
A(王):李童老师,温柔天使是你的化身,让微笑永铭我心
夏小东老师,您是运动之神,像矫健的雄鹰,让我们永远翱翔于蔚蓝的天空
AB:还有两位教书法和礼仪邓老师,老师,谢谢您们。
老师总结:带着一份敬意,带着一份虔诚,向生命鞠躬,为赐予我们生命的父母,为提升我们生命质量的老师,也为把握我们生命的自己。学会感恩,感恩朋友,感谢他们带来的温暖,感恩社会,感谢他们带来的安全……请全体同学起立,诗朗诵:《学会感恩》
《学会感恩》
感激生育你的人
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
感激抚养你的人,
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
感激帮助你的人,
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
感激关怀你的人,
因为他们给你温暖。
感激鼓励你的人,
因为他们给你力量。
感激教育你的人,
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
感激钟爱你的人,
因为他们让你体会爱情的宝贵。
感激伤害你的人,
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
感激绊倒你的人,
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
感激欺骗你的人,
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藐视你的人,
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感激遗弃你的人,
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
凡事感激。
学会感激。
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
老师:高一(19班)班会《向生命鞠躬》结束,下课。
【《向生命鞠躬》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标牌设计》的教学设计03-14
旋转的教学设计02-16
《茶经》教学设计02-18
《国殇》教学设计12-11
《赛马》的教学设计05-21
国庆的教学设计03-19
映山红的教学设计03-19
颐和园精选教学设计03-20
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设计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