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①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④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②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连起来说一说。
②指导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
注意正音:着地 违背 的确 固执
●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①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
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②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③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流利。
说一说自己受到的启示。如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们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启示。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留待下一课时。
如,当时人们为什么那么信奉亚里士多德?(可补充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成就,确实值得人们敬仰)伽利略是怎样思考才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的?伽利略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到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巩固生字词
①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
②指导书写:
辩(注意中间是言字旁)奉(下面是两横)妄(上面是亡,不要多点)执(右边是丸,不要少点)释(右下边不要多一横)
③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①(出示插图幻灯片)这就是意大利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要在这里做试验,楼下是想看他出丑和围观议论的人们,当然也有记者。在这个名垂千古的试验中,你是想扮演做试验的伽利略还是做见证现场的记者?(学生自由选择)
②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记者,应向伽利略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伽利略,有可能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在文中勾画重点语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③同一组中扮演相同身份的同学互相交流: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回答才更加严密。
●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推选代表进行采访,同样身份的同学可以补充)
①您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话有错误的?
我先假设他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觉得无法解释,所以产生了怀疑,又经过反复的试验证明他确实错了。
你能不能更简单明白地说一说“一个事实,两个相反结论”的意思?
(引导学生共同研读第三自然段,以公式法、图示法、描述法等进行说明,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您的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要到比萨斜塔上来做公开试验呢?
因为人们过于崇拜和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话的确有错误。而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盲目迷信只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我要通过公开试验来让人们改变观念,那就是不要盲从,要追求真正的真理。
(教师指导:当时人们是如何信奉亚里士多德,又是如何讥讽伽利略的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
③课堂讨论。
④通过讨论交流,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认识?(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等)
●受到启示,延伸课外
①到底实验结果怎样呢?(演示课件,范读最后一段,并出示最后一句话)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指名朗读这句话,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读出来。
(突出“才”字,人们原来一直信奉亚里士多德,直到伽利略登上斜塔,仍在说他“胆大妄为”,直到看试验后才恍然大悟;
突出“大”和“全”,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更何况常人。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应该追求的是真理。)
②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课给自己的启示。
③现在,如果老师把课文题目改成《两个球同时着地》,你认为可以吗?请课下仔细研究,并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8.两个就像造句
9.用两个是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