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生面临的三大课题:
择友:交志同、德高、知心、可靠、强己、
学问之友。(原则:自重、互重)
求知
选择人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二、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人格独立、精神自我、行为从众、情绪两极、
叛逆心态、迷茫状态、处于亚成熟阶段
三、中学生心理障碍防治
1.厌学情绪
明确学习意义,解决学习动机问题;
培养学习兴趣,解决“乐学”问题;
锻炼顽强品质,解决学习毅力问题。
2.厌师情绪
充分理解,保持内心平衡;
增强自制,理智调控情感。
3.逆反心理
需要爱心、温暖之心。
4.自卑心理
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评价、调控情绪。
5.自傲心理
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别人
6.嫉妒心理
正视他人成绩、化嫉妒为动力,
发挥自我优势、提高品德修养。
7.焦虑情绪
减轻心理压力、正确看待事情。
8.神经衰弱
树立信心、合理作息、学会放松、增强体质。
9.适应不良综合征
对学习的艰苦性有心理准备,正确评价,
不断地自励和积极的心理暗示,意志品质。
10.灰色心理
良好的心态决定一切,积极修炼“内功”。
11.偏科现象
提高认识(全面发展的意义)
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各科学习。
12.性心理
珍惜人生美好时光、避免早恋是明智的选择
四、良好的心理状态:
情绪稳定、精神饱满、内心平衡、心胸开阔。
如何排解心理烦恼
一、勇于承受
遇到“烦心事”→坦然处之
遭人非议→“走自己的路,让他人去说吧!”
把困难看作是考验的机会。
认识生活的客观规律:顺境与逆境共存
欢乐与苦恼相生
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
二、善于开释
心中有了郁闷的事情,立即寻找合适的渠道宣泄出来、释放出来,不必自我压抑、独自苦闷。
可以找自己信赖的师长、亲友,把心中的烦恼倾诉一番,卸下“包袱”感到轻松。
可以到没有人的地方尽情宣泄,释放郁闷。
不妨该哭就哭、该笑就笑。
三、变换转移
处在心烦气躁的逆境时,应及时“变换转移”,使自己暂时回避一下烦恼事,这样因环境的改变,可以淡化或消除不愉快的心理,所谓“眼不见,心不烦”。
串门、聊天、下棋、钓鱼。
四、作出让步
只要不是重大原则问题,即使有理,也应及时调节心理,作出让步。
“难得糊涂”(郑板桥)
“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定意义上,“让步”也是“进步”。
五、摒弃错觉
对自己扭曲的、不正确的认识是使人心理烦恼的重要原因,可谓“自寻烦恼”。
人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冷静地分析觉察到的问题及其原因,如果是自身存在的缺点造成的就从中吸取教训以努力弥补;反之,则应当摒弃消极观念,勇敢面对现实,消除心理压力,改变被动局面。
六、适时自制
克制自己,力避冲动和任性,可以使个人的心理烦恼得到遏止而不至于持续扩展,促成问题的合理解决,从而最终消除个人的精神负担。
王宏江
[中学生心理障碍防治]相关文章:
2.传染病防治课件
4.防治雾霾的手抄报
8.中学生善行日记
9.中学生道德日记
10.紧张的中学生活中学生周记